怀念母亲

2020-07-30 16:32 | 作者:倚天 | 散文吧首发

离那个悲伤的日子越来越近了,母亲的音容常常在我脑海一幕幕浮现,一年前的此时,病魔并没有磨去她那慈祥的微笑,那沧桑的皱纹和怜的目光,仍以爱、以温情、以善良,那最后嘱托依然是那么的平和、坦然,尽管是黑暗的死亡,母亲显得格外的纵容。

最让我们不忍的是,整个过程仿佛复制一般,蜡黄消瘦的面孔、止痛针、止痛栓、人血球蛋白,还有那38小时的深度昏迷,犹如回放。全是一年前父亲离去的模样,而这个过程母亲都全程亲历过,包括父亲那撕裂的痛苦和被消磨得一塌糊涂意志。可以想象,每一步,母亲需要多大的勇气去面对、去煎熬。但,令我们没有想到的是,直到最后,我们并没有听到母亲象父亲那样凄厉的叫声,也许这正印证了母亲的个性,所有的痛苦她自己一个人默默承受,不愿意麻烦别人,包括她最亲近的孩子

听母亲讲,母亲在娘家排行第九,所以小名叫九儿。刚生下来时迫于生计,外婆想把母亲送养别人,是大几岁的大姨坚决不同意才没送成,幼年的母亲也是得益于大姨的一口米汤、一口糖水喂养,所以她们的关系不简单是一个姊妹的关系。儿时的我们,每逢家里生活艰难时,总能看见大姨的身影。

母亲和父亲结婚大约只有十五六岁。那时的母亲还在渔塘角的学校读书,每天要翻越三座山和两个长长的田畈才能到学校,近两个小时的路程。特别是在曹老屋旮旯那山上经常有豺狼出没,每每晚上放学摸黑回家时母亲总是迎着外婆的呼喊声来壮胆。

母亲读的书并不多,基本的字和算术还是会的,最深刻的是母亲的珠算很好,那时候的我靠母亲油灯下的点拨,什么"留头乘"、"归除法",在全班首屈一指;还有母亲的歌,那"洪湖水浪打浪"、"映山红"等,声音清亮、甜美,也只有偶尔在母亲心情好的时候才听得见。

母亲的一生是劳碌的一生,也是清苦的一生,自从有了我们,母亲就再也不属于她自己了。在那个艰难的岁月,勤恳的劳作并不能吃饱饭,为了我们这个多子女的贫困家庭,母亲她一个人担负了最多的痛苦,也背负着最多的压力,同时也咽下了最多的泪水。特别是文革时期父亲的成分问题,不但是母亲,连两个幼小姐姐都过早的尝尽了人间的磨难。

记忆中最深刻的画面是母亲挑土的样子,那一闪一闪的扁担带着吱呀吱呀响声和秤砣搬满筐的泥土,把母亲的脸往往逼得通红。一年四季,无论是顶着烈日"双抢",还是迎着浓"挑水库",脏活累活总少不了母亲的身影。

母亲的病来得如此的突然是我所料不及的,我反复的认为一年前我带她到医院做过胸腔、腹腔CT检查,脏器是没有问题的,至于风湿骨痛那是不要命的事,可漫漫理疗缓解。哪曾想一发现有病就病入膏肓,而且是没有任何救治的余地。

在弥留之际,母亲交代的事仅只是米和油盐。也许这米和油盐是困扰了她一生的大事,毕竟当年开门八张嘴,张张要吃饭,不让家人饿肚子是她的第一责任。所以在病床上、在弥留之际母亲仍忘不了米和油盐的嘱托:办理她的后事买30米斤就够了,油和盐家里还有,估计差不多够用;棉被清一清,能用的,子女看得上的就拿去用。节俭了一辈子,到最后交代没有金钱存折、没有珠宝首饰。其实,母亲还有一个最大的遗憾,在这最后的两个月里,她和我们一样,还是在期盼着那个时刻、期盼着他远方的的孙子能够回来,奢盼能最后看他一眼。这是遗憾,也是母亲绝望之处,她因此不能洒脱地离开;想起这,我的心中总是挡不住隐隐作痛。

日子在恍惚中度过,母亲离开我们快一年了,她老人家只留下一张让我们去想念的脸,从楼下院子里老太太的身影,到进屋漂浮的微笑,从她坐过的床边矮椅,到扫地洗碗的生活点滴,仿佛那熟悉的容貌都会在脑海中浮现。然而,母亲的确是不在了,从妹妹那一声声撕裂的喊声"妈妈,妈妈呐……",到后山的那堆新土,还有那姐妹们永远再也接不到的生日问候,母亲真的离我们远去了。

思念一旦触碰,眼泪禁不住往外涌。我闭上双眼,除了泪水,仿佛看到了冥冥之外的另外一个世界。苍苍白发的母亲已经和父亲在一起,寂寂之中站在十字路口。还是当年常穿的那蓝布衣褂被风吹起,身影在风中瑟瑟发抖。也许他们正仰望苍穹,渴望知道人世间的儿孙们是否一切安好,是否也会一样时刻惦记着他们。

我虽不信天堂之说,但心之深处,却难免不自觉地往那些虚无飘渺的事上联想,暗自祝福,愿天上也有一个人间,愿已故的父母都能安康快乐

二〇一九年七月二十九日

倚天 于 母亲忌辰农历七月初二前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