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常巷陌

2019-04-10 21:04 | 作者:筱笛一声 | 散文吧首发

寻常巷陌

稼轩先生在著名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抒发了登临要塞的感慨。他忆古讽今,追怀古代英雄,想起在东晋末年挥师北伐,先后灭南燕、后秦,曾一度收复洛阳、长安等地的刘裕时,他用如篆巨笔写道:“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统帅雄师、纵横沙场、气吞山河的大英雄也曾在这里一条普普通通的街巷中居住,此刻,斜阳辽阔的余晖在草树上涂抹着温暖的色调,寻常巷陌笼罩在一片温暖壮丽的光辉之中。从这条巷陌中走出去的刘寄奴,当年也曾沐浴过这壮美的夕阳余晖吧?在巷陌中的清风明月、邻里寒喧中成长,就象一株深深植根大地、汲取丰富营养的大树,最终参天而立,荫护一方。

看来,寻常巷陌中深蕴的意义和力量,还是值得我们去认真探究和回味的。

孔子在夸赞他最得意的学生颜回时,曾经这样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陋巷,在这里,作为一种生活处境的概括性、经典性词汇,浓缩了一切想象,然而,即使是在这样艰难的生活环境中,回也没有改变他的求学和追求高尚精神境界的乐趣。是什么样的“学”能够让颜回如此痴迷?又是什么样的“乐”能够让颜回如此安贫?那种境界,让孔子也不禁发出赞叹,那赞叹的余韵缭绕在后世几千年人们的耳畔和心间,是组成几千来的中华传统人文大厦的重要基础。

我们耳熟能详的寻常巷陌,还有国之栋梁廉颇、蔺相如相遇不能相错而过的窄小的“回车巷”,有在很多民间传说中出现的在朝官员相让故乡邻里的“三尺巷”、“六尺巷”“仁义巷”,有与科考有关的状元巷、进士巷……明清时期,古邢台曾经有九条主要街巷:尚义巷、永丰巷、永宁巷、集贤巷、怀仁巷、演武巷、崇志巷等,近代有深藏义仓的“西仓巷”、“东仓巷”。这些寻常巷陌的历史里,记载了中华文明史上曾经到达的精神高度,闪耀着人性美好光辉,也反映着人们对仁、义、贤、武、志的崇尚和对幸福安宁生活的向往。

闲暇时分,走在悠长而安静的街巷里,巷里人家的日常生活,在半掩或紧闭的门扉之后,在阳光下,在巷中老树的浓荫中。他们从容平淡地生活在都市的高楼之外,生活在滚滚向前的时代洪流中。高楼中也有,却再也不会如此清晰的清风明月,拂过老屋的窗,照耀着街巷、院落中的花、树、盆、衣。月华之下的寻常巷陌是如此美妙,是明代著名戏曲作家张大复笔下的神奇世界:“……梵刹园亭,屋庐竹树,种种常见之物,月照之则深,蒙之则净,金碧之彩,披之则醇,惨悴之容,承之则奇,……以至河山大地,邈若皇古,犬吠松涛,远于岩谷,草生木长,闲如坐卧,人在月下,亦尝忘我之为我也。”这种感受,必定也是当年居住在寻常巷陌中的寄奴曾经感受过的,曾经的他和他们,必定也在寻常巷陌之中,踏坚实大地,观天际风云,思逐风云,意兴辽阔,这种感受,是如今的我们,只能遥想的。这种缺失了当时生活真境的遗憾,如同戴望舒先生所写《巷》,巷与巷中的姑娘,都是难以相遇的迷离怅惘了。

而如今真实生活中的寻常巷陌,就象我无意在元街的“方周成相馆”所见史卫泽老师在《葫芦》画上的题诗:“曲径幽幽小巷深,车马冷落是凡人。莫笑贫家无酒具,剖开葫芦作豪饮。”葫芦与“福禄”谐音,又因多子而曾为古代图腾之一,是传统文化中的吉祥物,史老师的画中葫芦,力透纸背,傲然枝头,那虽不甚规整好看却绝对生机洋溢的葫芦中流溢的活力与惬意,确是小巷生活的部分写照。我们可以在巷角的树荫下看楚河汉界的厮杀如何充分调动着人们的智慧,在巷口的便利店买到久寻不得的物品,槐花飘在巷里走过的人们衣襟上,巷里人家种的月季、木槿旺旺地开着,葫芦架上的小葫芦日日见长,葡萄架上的串串玛瑙也招摇着收获和幸福。寻常巷陌里,深藏着我们的来处,也慰藉着我们的将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