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与爱心的兼长并美

2011-05-28 23:17 | 作者:山村一夫 | 散文吧首发

——读程卫东《来自戒毒所的故事》的感想

□邓三君

《来自戒毒所的故事》与其说是一部故事书,不如说是一位从事戒毒工作警察的生活情感的实录。因为,这部书的作者并不是为写书而写书。我发现这些文章时候,是在作者的博客里。这些博文,就像是一位禅者,在一个特殊的空间,用谈心与教化的形式,在那里安静而又真情地娓娓而谈:与社会沟通,与戒员沟通,与所有关心戒毒事业的人沟通。似风,如细,温润着一颗颗或干涸或渴望或期盼的心灵。看到这些博文,我意识到,这些朴实而又厚重的文字背后,是一种何等高度的责任感在支撑,更蕴涵着人类社会何等的大美之心啊。于是,我提议卫东先生将这些用仁和心血凝结的文字结集出版,以发挥其更大的社会作用。

卫东兄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一个肯学习,爱动脑,勤钻研的人。由此,我对卫东兄的敬意也就油然而生。

在我们身边,有一些人自以为学识渊博,可是尽在表面上做文章,搞花架子,俨然学者一个,在所涉足的领域仅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我看这种人的爱好是值得肯定的,但其目的却令人质疑,那不是以文当梯,趋鹜官阶,就是哗众取宠,浪得虚名。而卫东却不是,他在职业的实践中求学,又将所学返用于职业的实践之中。因为他的职业是警察,所以我给他的第一个定义就是:程卫东,一名学者型的警官。

我接触程卫东是因为我们都是湖北人。1994年我初来惠州,当然希望知道一些惠州籍湖北人的情况,在惠城区做警官的程卫东自然成为老乡们首当其冲要介绍的一位。因为警察威风呀,霸气呀。还有,初来乍到的人,要能结识老乡中的一位警察,并且是一个警察中的头头,似乎有了一个依靠,心里有了安全感。而我,却没有去巴结这位警察。因为警察给我的初始印象是蛮不讲理、凶神恶煞。直到2004年,我在湖北襄樊的表哥来访,问到程卫东。我问何以相识,原来他们与程卫东的姐姐是同事,也是邻居,交情甚好。经过这次接触,我与卫东开始了交往,从卫东兄的身上我对警察也有了全新的认识。

从零零散散的信息中,我得知程卫东先后干过5年经警、9年刑警、7年专职教官、13年兼职教官,不论在什么岗位,他都是一位爱钻研的人,非要把自己所负责的事情弄懂弄通弄透不可。就像聪明顽皮的小孩子玩玩具,就有那种不把玩具拆解,来一次重新拼装而不罢休的倔强劲。这种追根问底、善于探索的精神,成为程卫东在任何一个岗位上开拓创新的爆发元力,也成为他将所有工作向纵深推进的持久衡力。就是从事人们眼中威威武武、咋咋呼呼的刑警工作,与一般警察不同,程卫东取胜靠的仍是机巧和智力。在侦破震惊全国的1995年“5·5”贩毒案中,他置个人安危而不顾,孤身打入贩毒集团内部,获得了大量的破案证据,扩大了案件线索,大获成功,成为中央电视台《人与法》栏目记者跟踪报道的新闻热点人物。善思善学才能心智旷达,目标明确才能渐行渐远。他先后在《人民公安报》、《中国刑事警察》、《政法学刊》、《21世纪警察素质研究》、《广东黑社会犯罪问题研究》等报刊上发表了40多篇专业学术论文,并在2001年由警官学院出版社出版了《程卫东调研文集——来自公安一线的报道》。而在11年后的今天,他又出版了《来自戒毒所的故事》。仅从这两部著作的书名,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求实务实精神:一是显现出程卫东是一位朴实的人。书名不虚言,不花哨,不拿架子,不吓人,让人感觉出就像2-1=1那么平实;二是凸显出书中的内容来自他本人的工作实践,来自社会生活一线。不虚美,不漂浮,不妄大,就像1+1=2那么实在。这些都充分说明程卫东是一位学习型的人,是一位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钻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的人。

我以为,作为一个学者型的领导,应当具备以下素质:一是以天下为己任,不能盲目崇上;二是具有独立的判断能力,不能瞎子摸象;三是具有理性的思考能力,不能人云亦云;四是不可固执,但也不能见风使舵;五是要有高度的专注精神,不能见利思迁。我想,凡是与卫东有过深入接触和了解他的职业精神的人,可能都会同意我的意见:这些,卫东几乎都具备了。

卫东兄给我的另一个突出的印象,是一位人性十足、极具人本情怀的警官。

人们对警察的印象,从大人恐吓小孩子的话语里倒是值得玩味一番。如果家里小孩子哭闹了,或是做了不该做的事情,大人就会说:“警察叔叔来了!”这话的意思不言而喻,警察是抓坏人的,但是从另一个方面也在小孩子的心灵里过早打下了这样的烙印:警察可是极其凶恶的!在社会现实中,许多警察因为职业的优势,思维简单,工作态度粗暴,给老百姓留下了不良印象。另一方面,警察是一个古老的职业,从过去的捕头到现在的警察,一般示人的形象就是不苟言笑、一脸正经、面无表情。我之所以对警察没有太好的感觉,亦缘于此。然而,这样一个场面,让我对警察固有的观念几乎完全颠覆。

一天,我接到卫东所长的电话,他要我和小徐到水口的一家排档吃饭,当我们赶到的时候,那家排档的大厅里坐满了两桌人,都是公安局强制戒毒所的。我问因何聚餐?卫东告诉我,刚刚参加完局里的一个文艺表演比赛。这时我才注意到坐在我旁边的两个青春气十足的女孩子,脸上还带着没有褪尽的脂粉。有女孩子在场,总是说话的噱头,尤其是在有漂亮女孩子的时候。当我说到戒毒所怎么有这么多漂亮的女警察时,卫东所长也并不忌讳地告诉我,这几位都是所里的戒员,不是警察。我大为惊诧:戒员?那不就是人们心目中与罪犯划等号的一类人吗?她们也能与警察一起登台表演?也能与警察坐在一个桌子上吃饭?并且这么融洽和谐?这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该是要担当多么大的风险呀!记得,沙洋农场第六农场,有一个从上海分来的潘姓大学生,他是一个管教干事,因为与一位劳改新人的子女相爱,而被批斗,结果男女两人,双双自缢身亡。今昔相比,公安司法机关对人格、人性、人权的尊重,该是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啊!我想:这在程卫东所在的戒毒所里,应该显现得尤为突出。这让我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精神在祖国的每一个行业和角落喷发的曙光。因此,我敢断言:这个所也一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尊重人权、破除陈规的最基层单位的一个样板。因为,我同时敢断言:像程卫东这样的警官,在警察中并不多见。

其实,按照党的政策,有很多条条框框是可以破除的,关键在于人为。改革开放,经过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我国处在了理论上的先行,而实践上的滞后的局面。有的人身为领导,不钻研业务,吃不透政策,完全习惯于已有的环境和条件,怕吃螃蟹,怕担风险,乐于沿袭旧法,亦步亦趋,他们不怕做不出大成绩,就怕犯下了大错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可是谁知当初人们在思想上开禁时又是何其艰难!据说,程卫东将戒员与干警同台演出这件事,也经过了一波三折,最终事实让个别人变通了思想,这种新的工作方式才逐渐被认可。我以为,程卫东是深深懂得人的自然属性的三个定律的:1。人的生理层面的自然属性是人类总是要求拥有快乐而不是痛苦;2。人的心理层面的自然属性是人类总是要求得到尊重而不是贬抑;3。人的心灵层面的自然属性是人类总是希望有长久的目标而不是虚度一生。

对于这样一个对人性具有深透理解的人,我们就不难解释他为什么就那么坚持要将和谐理念引入到戒毒工作之中,就能那么怀着真诚和喜悦的心情,以朋友的身份去参加戒员的婚礼。为了实施他的和谐戒毒理念,程卫东组织创办了戒员文艺队、篮球队、乒乓球队、《曙光》报,推行辅导、教育、关爱、人性化的管理,提出了保证“三基”的温情口号:生活上基本温饱、医疗上基本保证、人格上基本尊重。与人为善,人必善之。从这则哲言里,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有人袭警,而那些戒员就将干警团团围住,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干警安全的人性之美了。这使我想起了意大利反映人性之美的经典影片《警察与小偷》。在影片中,小偷并不丑陋,警察也不自私,都是为了生存,方式不同而已。在他们的身上,闪露出平凡人身上的“宽容”和“同情”的人性光辉与善良。在作家白所写程卫东的一篇文章里,有这样的一句描写:“(程卫东面对戒毒所的喜人景象)犹如农夫站在田埂上,望着黄橙橙、沉甸甸的稻子,脸上绽出了丰收时的喜悦。”我想这句话之于卫东,是恰当的,因为一个朴实的农民对于他的庄稼,是真正的爱惜和喜悦的。那些戒员,之于程卫东,正如农民与庄稼。

卫东给我的第三个印象是,善于敢于创新。他的创新不是蛮干,不是一股热潮,而是在学习基础之上的思想涌动,是理性支撑之下的有为之作。

各种创新之举在卫东的博文里比比皆是,而让我感受最深刻的,莫过于我在戒毒所的一次亲历体验。因为我的一位朋友的儿子在校不幸染上了毒品,她向我求助。当我听到这个消息后,不敢怠慢,赶紧与戒毒所长程卫东联系,希望得到他的帮助,毕竟卫东才是戒毒专家——他这个专家可不是那种吓得母牛和公牛四处疯奔——既吹牛皮又扯卵蛋的专家。为了了解戒毒的情况,去年的一天,我驱车到了地处三栋的戒毒所。那餐晚饭,是在戒毒所里吃的,就在他们自己修建的观景台上。

我们在石桌石凳上,一边用餐,一边欣赏着美景。远处是清幽的山,近处是绿树,清风徐徐,荡我心怀。如果不是事先有知,哪里会感觉自己置身戒毒所这样一个恐怖而森严的处所。在一些介绍该戒毒所的文字里,我们知道了这里在程卫东到任之前的情景:四处荒凉,一片难堪。原因是没有资金,供给不足,生存困难,更别谈发展。程卫东却以他的发散性思维解决了这一难题。他积聚大家的力量,以捐建留名的形式,在戒毒所打响了创新发展的第一炮。两个月时间,毅龙观景台、鹏飞路、顺延酒窖、明光花园等等,一批以捐助人命名的设施景点很快建成,单位没花多少钱,不仅改变了昔日的荒凉景象,而且增强了戒毒所干警和职工以及戒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晚饭过后,卫东带我们去参加一个特别的会议,原来是第二届女戒员片区区长的民主选举。

惠州市公安局强制戒毒所关押了1700多名戒员,仅有民警员工20多名,而警力只占2%。在此之前,戒员之间打架斗殴、出逃、袭警的事件时有发生。怎样管理好这个庞大的组织,没有创新思维不行,程卫东的办法是在创新上要效益。有人说程卫东的脑袋瓜子很灵光,一个激灵就蹦出来一个点子:他到任之后,大力推行人性化管理,开展戒员自治。民主选举就是其法之一。女戒员人数较多,思想复杂,管好这批人,是关键。在首次实行民主选举区长的一年实践中,成效甚好。第一任民选女区长叫阿珊,一年多来,无论在管理方面,还是在组织学习、训练方面,都能出色地完成任务,并且像大姐姐一样关心照顾女戒员,谁家有困难,谁的思想情感发生了波折,她会主动关心,并且发动其他姐妹互相帮助。这次民主选举,是因为阿珊的戒毒期满,很快就要回归社会,需要推选一个人接任。

在卫东的博客里,记录了那次民主选举的情况:“谁来接阿珊的班?管教干部说了不算,我说了也不算,还得搞民主直接选举,由女戒员们说了算。像去年一样,先由大家投票,得票前3名的成为候选人。然后由3名候选人进行竞争上岗的即兴演说,跟外国选总统似的题目——‘假如我当选,我会怎么做’。演讲完了以后,3个候选人和选举人来一个背靠背的投票。在3个候选人的背后放着一个饭盆,每一个女戒员手持一颗花生。投票时,想选谁就把花生投到心仪的那个候选人背后的饭盆里。最后,经过清点验证,得花生最多的阿琴当选为下一任女区区长。”那晚,当我看到那些女戒员认真而积极的态度,看到作为所长的程卫东满心欢喜的样子,我着实感动了:卫东怎么只是一个凭着脑袋瓜子灵活而干事的人呢,不善学习,没有爱心,无心积累,哪里是想创新就能创新的?正所谓“为山九仞,岂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啊。在创新之举的背后,蕴含着他不但学习的进取之心,慈心向善的人本之心。选举结束,当所长要我讲几句话的时候,我激动了。望着那些走入歧途却又是青春的面孔,心里哪有不心痛不心酸的?这时,我才真正理解了卫东兄为什么把戒毒工作当成一项事业来干的思想境界了。卫东兄和他所带领的团队,俨然是以戒毒所为家,把戒员当成自己家中的兄弟姐妹了。不然,这等情怀从何而来!就在那个晚上,面对女戒员,我怎会不在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向陈所表示感谢,向所里的干警表示感谢,因为我把她们也视为自己的亲人了——不是吗?泱泱九州,芸芸众生,自他共依,大体同悲啊!

我们知道创新是要付出代价的,古今中外,概能莫外。一是来自内部的压力,就像任长霞;二是来自外部的压力,有如哥白尼。他们都为创新付出了心血和代价,甚至是生命。程卫东自然也不例外。我曾听他讲,为了了解情况,体验戒员生活,他甚至与戒员同住。那可是一件多么要胆的事情。不要说戒员毒瘾发作时的疯狂,就是戒员的异味也叫人够呛。而外部,也有人会说你程卫东尽出风头。可是程卫东却从来没有顾及这些,他牢记的是在出任戒毒所长之前李达文局长找他谈话时的殷切希望和重托的使命。回望这几年来的成果,卫东兄应该感到欣慰,他没有辜负领导交与的重托。

现在,卫东也不算年轻了,几十年的科级职位,他能求什么?闲聊中,我知道他想在退下来的日子,办一个戒毒研究机构,继续为戒毒事业服务,这就是他所求的。这个利国利民、利人利己的想法,再次印证了他为人处世的敦实和精神境界的高度。

2011年5月28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