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 父

2011-05-13 15:58 | 作者:向往魁山 | 散文吧首发

文/王宗伦

那天是3月13号,星期天,天气晴朗,我到办公室加班传一个稿子,突然接到元福打来电话,说岳父在马鞍山大姨姐家昏厥,人事不醒。我一边给明高打电话,一边跑下楼,找车赶到马鞍山,只见一家人哭住一胡堂。岳父的人中、虎口被岳母及邻居掐住,还是毫无反应。联系120,回复称已到遵义。我叫人找来木板,将岳父平放在木板上,但一抬,木板咔嚓一声,我们赶紧放下,我背起岳父,其他人搀扶着,朝公路上奔。几分钟后赶到马鞍山铁路下面,在等车时,岳父清醒了一下,吐了一口浓痰,但随后又昏厥过去。刘晶招来一辆出租车,将岳父送到县人民医院急诊室,医生检查瞳孔,量血压,问发病情况,立即输液,又推进CT室检查,结果头部无异常,送上三楼抢救室,医生又量血压,80的60,体温35℃,吸氧,又输液。我在背他的途中,发现他的裤子是湿的,应该是小便失禁所致。拿人回家找来裤子换上,岳父清醒过来,说没事没事,动了几下,想回家。我们制止,劝他好好输液。输了一会儿,岳父喊心头冷,我们把外衣脱下盖上,但还是喊冷,明高脱下毛衣给他把脚包住,我说这怎行,不要你都整感冒了,谁来照顾。叫人回家拿热水袋,但一时来不及,幸好病房内有一个热水袋,我立即去灌来热水,放在岳父脚部。家人回家抱来棉被盖上。过了一阵,岳父说冷的好了一点,但头胀,闷得很。我们将情况告诉医生,医生说具体病因一时无法查明,虽然表面上清醒,其实还是处于休克状态,有条件的话可转上级医院。我与明高商量,既然医生都这样说了,还是转遵义医学院吧。明高立即与谢志达联系。谢志达在遵义医学院当保安,情况熟悉。我们联系了120急救车,中午1点左右出发,赶到遵义医学院差不多2点,送急诊,医生立即着手检查。这时岳父已基本清醒,能讲述发病时的情况。他说,昨天劳动了一天,晚上洗了个澡,早上咳嗽了两声。医生问吃感冒药没有,岳父说没吃药。早上起床,洗了脸,还没吃早餐,突然感觉手上发痒,还在抓挠手臂,全身都出现奇痒,然后觉得心慌,感觉要倒,幸得岳母就在身旁,立即将他扶到沙发上坐下,这时就呼喊没有应答。邻居元福听到喊叫声,跑来帮助,但岳母有顾虑,不让人们送他走医院,其实是亲人没在身边,她怕有个闪失。我赶到后,作主往医院送,虽然她儿子明高还没赶到,但岳母见我态度坚决,也没有说什么,我们将岳父送到铁路桥下面等车时,明高骑摩托赶到,一起将岳父送到医院。从发病到送医院,不到40分钟,中间清醒了一次。医生听了发病情况介绍后,又给他量体温、作心电图、量血压、抽血、CT、照胸片,但这些检查都没有查出致他昏厥的病因。最后只好留院观察。因为第二天要上班,留下阮彬彬陪谢志达及文数陪护,我和明高傍晚返回桐梓。

随后的这两天,电话上向谢志达了解岳父病情。他说身体状况基本稳定,但病因还是没查出来,医生建议继续留院观察。昨晚,谢志达说已转到住院部。

岳父今年吃70的饭,平时身体健康。前几年,我和他一起到二中校园玩,他还可以翻单双杠,虽然年纪不小,但走路,吃饭都没问题,只是牙齿全掉,换上假牙。他患有面瘫,已经十多年了,平时怕风,所以配了副平光眼镜,真还有点学者味道。他是小学教师退休,一直在我们村小教书,也是我的启蒙老师。那时候,谁家不愿把孩子送到学校,他就放学后一家一家去动员,费尽口舌说服那些家长,让娃儿多认几个字,我们家倒不存在这种情况,但一些女孩家庭,要说服家长就有难度,有些家长并不缺这几角钱(当时读书八角钱一学期),认为老师发动娃儿读书是为了多收点钱,甚至说些不中听的话,但岳父不跟他们计较,很多时候还让那些娃儿先读书,后交钱,有些家长好捡小便宜,读到快放学了,不让子女读了,故意扯学费的事,说娃儿没读完就不想读了,是老师不会教,教不好,还拿什么学费,岳父是个直人,说想扯学费,不拿都没关系,但不能污赖他不会教、教不好。还为此跟一些不讲理的家长发生争执,岳父常说,不拿学费是小事,你迟早会后悔的。果不其然,现在很多那时没读书的人,如今早已为人父为人母,在生活中磕磕碰碰,吃尽没知识没文化的苦头,都抱怨父母不拿他们读书,才回味起他的好来。有一个女孩,在十几岁的时候还沾沾自喜地对人说,我读书的钱就没拿,他赵书和(岳父姓名)还是打不起主意。那个女孩到底欠多少学费呢,后来听人就,一块五角钱。为了一块五角钱,她的父亲帮她想法子赖账,还给子女灌输不读书一样吃饭的歪理。那个女孩后来就在当地嫁了户人家,生男育女,过的是普通家庭妇女生活,一天到晚干农活,也不见得文化有多重要,但是,改革开放后,她的丈夫出外打工,拼搏几年,在省城有了立足之地,生意也做得不错,接她到省城生活,但她识字少,既不能辅导孩子的学习,更不用说做丈夫的帮手,几次差点被丈夫踢走。她的夫家与岳父家有些转弯亲戚,她想请岳父从新给她教点知识,岳父虽然答应,但谁能补回失去的青

岳父有四女两男,自从他走上教育岗位,就让自己的子女入学(当时很多老师的女孩都很少入学),不仅带好了头,还发动很多女孩入学,可以说,我们村的经济条件和邻村比,并不算好,但我们村的高中生、中专中师生、大学生、研究生,不仅在当地,就是与周边乡镇比都是比较多的,这些走出大山的人才,绝大多数都是他启蒙的学生。我岳父劝学的一件事,在当地传为美谈。那名干部当时家庭条件艰苦,读了几年初中考不起,父母要求他去考代课老师,但那青年想读书,回家的路上碰到我岳父,就讲了想再补习一年的打算,但父母死活不给钱。那时我岳父的儿子已参加工作,也是一名老师,于是他们俩父子一齐到那青年的家中,给他父母做工作。那青年的父母最后说,看在赵老师两辈人一齐来讲情的面上,还供他一年。那青年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发愤苦读,当年考上中专。那青年不忘感恩,年年都要去看望我岳父。

这样的例子不少,很多年轻人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时,都得到过他的帮助和指点。他的一贯的观点就是要读书才有出路,走到哪里就讲到哪里,鼓励年轻人多读书,讲读书有用的道理。现在,人们生活的条件好了,每个家长都想让自己的孩子多读点书,但很多孩子却不愿读书,很多家长就想起岳父当年劝学的事来,请他到家去给孩子讲读书的道理。不过,让人悲哀的是,时代变了,他的说教,与当下这个人心浮躁、拜金主义盛行和道德沦丧的时代有些不合节拍,他的说教效果也不是那么明显,但他热心教育、热心劝学的心还是火热的,有时甚至到了忘我的程度。

岳父热教育,还体现在对村小教室的发展和变化上。我们的村小是一间破旧瓦房,每年,岳父都要掏钱请人翻盖,保证上课不漏。黑板破旧了,买来油漆自己动手上漆。后来,有关部门组织修过两回,钱用了不少,教室却越修越小。岳父是个直人,他为学校的利益和发展奔走呼告,却因此得罪了不少人。直到他写回忆录的时候,还把这段往事写了进去,我和明高商量后,给他删掉了。岳父坚持他的意见,我们劝他,说水遇到阻碍,绕过弯流过去,还是一样奔向大海,回过头一看,那个弯还是一道风景,以欣赏的心态回味坎坷挫折和不公待遇,也是一道风景。

岳父是个非常勤劳的人,他当年一边上课,一边带领家人打石造田,硬是发扬大寨精神,在家门口垒起一根长50多米,高近20米的堡坎,造起一丘近一亩的水田。后来,他的子女全都在外安家,接他出来,但他舍不得他的田土,山林树木,后来,子女们几经劝解,才让他们离开故土,搬到儿子家生活。他平时的钱舍不得花,但只要是孙子、外孙们学习有进步,他就要进行重奖。他对教育的重视,已经成为他的人生理念。

所属专题:我和春天有个约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