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温柔淡定清明的老师

2011-05-09 07:25 | 作者:黄昏的和歌 | 散文吧首发

孔子和他的《论语》,对于我们大多数中国人尤其教师来讲,是不陌生的,但要说真正地了解和读懂孔子和他的《论语》,则可能谈不上了。宋朝有一个叫赵普的宰相读懂了,他的“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观点和《论语》一道留传后世,他说出了《论语》对治理国家的重要性。但对我们这些普通的人来说,《论语》似乎离我们还是很远很远的,而且说它是一座神秘的“城堡”也不为过。由于学养和认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们难以真正走进这座神秘的“城堡”领略孔子那“充满生命活力,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多彩的世界”(易中天语)。

于丹老师在她的《〈论语〉心得》“理想之道”中有这样一些文字深深地震憾了我:“理想之道是什么?就是给我们一个淡定的起点,给我们一点储备心灵快乐的资源。……所有古贤先贤首先是站在个人的价值坐标系上,了解了自己心灵的愿望,然后才会有宏图大志想在这个世界上有所建树。我们都想要一生建立一个大的坐标,对于前方的远景找到一个起点。让我们从自知之明去建立心灵的智慧,让我们走进《论语》,也做孔子席前的一个安静的学生,跨跃这千年的沧桑,在今天看一看他那淡定的容颜,想一想他让我们去到自然中的鼓励,在我们每一天忙碌的间歇里面,给自己一点点心灵的仪式。其实在今天这样一个后工业文明的社会里,《论语》传递出的这样的一种温柔的思想力量,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励了我们对内心的关照。”

由此想起了我班的一个学生和我有过这样的对话,这是在她一次测试没有考好、我找她谈话时和我的一段谈话:

“班主任,你让我有压力,我有点受不了!”

“为什么这样说?”

“我感觉你喜欢小题大做。”

“是吗?请具体一点。”

“说不出来。只是我们都认为你处理班里同学的问题,喜欢扩大化。其实,有很多事,并不象你说的那么严重。”

“哦?”

“你的扩大化,容易让人感到特别压抑、沉重。”

“我……”

我无语以对。但我内心却难以平静。

这个学生是我班上学习非常优异的学生,也是我的骄傲。我对她非常的器重,特别的关心,也特别留意她平时的行为,生怕她的学习成绩下降。一旦有次考试没考好,就立马找她谈话,问她为什么没考好?她也说不出什么具体的原因,索性就说“不知道”。因此我有点不高兴,并暗示她学习一点不能马虎,要把心思用在学习上。结果她也有些不高兴。当然,我为什么要这样关注她,因为她是我班的榜样,也是我的“王牌”,她的成绩一旦掉下来,对我班来说,是无法接受的。作为班主任,是要用学生的成绩来证明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工作实绩的。在平常,也不仅对她一个同学,对班上任何一个学生,都是这样。我象一个警察看着他们,决不允许他们有半点错误,学生因此感到压力特别大。现在想想,我们老师总是口口声声说为了学生好,但真的不为自己吗?其实我们老师当中,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名义上是为了学生,实际上更多的是为了自己。有时为了自己一点可怜的教学教育成绩和随之而来的一点荣誉和利益,就根本不顾学生的内心感受和死活,这时候对学生来说,老师一点也不温柔,也谈不上淡定,更谈不上清明!

又想起了一年前我任高一某班的班主任时,一个学生和我的一次手机信交流。那是期中考试全校成绩公布排名后的一个第三节晚自习课,因为我班总体成绩很不好,就此就在班上开了一个班会,在班会上,我对同学们近段时间来不思进取、得过且过、谈情说、男女生过密交往和不理解老师的在班级管理上的严格要求且有抵触情绪等现象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对本班同学上个星期六在校外“同室操戈”,且有本班同学围观而不去制止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和睦共处,相互友爱,要珍惜友情,更要为班级争光!之后,我强迫住校生坚持上第四节晚自习。当我回到办公室不久,就收到了一个学生用手机发来的短信,于是有了下面的师生短信交流的内容。

学生:老班,可否请假回去,偶又闹肚子了……

老师:又在找借口,我不允许!在班上看书!你们真的不听话,也更不象话!

学生:想对你说有些事不是你想的那样,你们大人有时不会懂的我们的真实想法。也许你会认为你们是了解我们的,但是你有没想过,我们班的人特别是我们这个年龄的人总是那种反着干的,你越是那样强压我们就越反抗!好好想想吧……

老师:如果你们想反抗那就反好了,我无所谓,至于前途你们想过没有,你对我说这样的话,我很奇怪啊,我老班以前伤害过你吗?

学生:不是,我只是感到,我自己发生过有点类似的事,我不想让我身边的人变坏,变的我不认识,我不希望那样!对同学是这样,对老师也是这样。

老师:作为老师,做到大爱无言就问心无愧了,心地无私天地宽,我不会用庸俗的爱来博取学生廉价的爱,这是做老师的原则。我从来不在乎别人对我怎么评价!

学生:我不知道我说的这些话,你是怎么想的,你认为你没错,我无话可说,但是我只是想说人与人之间是相互的,心扉是敞开的,快乐生活是用心体验的,别认为我说的话是莫名其妙!??你遵守了教师的原则,但你有没想过你失去的是什么,笑容、我们的爱、信任……

老师:你们的爱是很宝贵,但我不再奢望,我不会刻意去赢得。你们不信任老师,我已不在乎了,因为我已失去很多。你们的爱只是对于我来说,是一阵风罢了,她吹开了爱之花朵,可也把花瓣无情地吹落了。无可奈何啊!

学生:你是一个失败的人,你没有勇敢的努力过,却放弃了!

老师:虽败犹荣。嘿嘿。

学生:为什么?

老师:不想说了。晚安。

学生:生命如前进中的列车,重要的不是终点,而是途中风景及欣赏风景的心情,心情的好坏全在于自己。愿你的心情天天如海中鱼,月月如空中,年年如天上云。

老师:谢谢。

……

“你们不信任老师,我已不在乎了”,这是我的心里话吗?当然不是。那天晚上,我其实是一个失败者,至少在学生面前!我当时也特别的暴怒,语言也很不负责任,十分的不妥,可我为什么会这样想?为什么这样说?又为什么这样做?作为老师,我失去了应有的温柔,失去了应有的淡定,也失去了应有的清明!倒是我的学生却是那么的温柔、淡定和清明!“快乐生活是用心体验的”,学生说的多好啊。学生的成绩不好,他们的学习不努力,他们的调皮捣蛋,他们的违规违纪,他们的不听话,他们的逆反,是让老师心急,但学生也是人,有自己的人格尊严,有自己的正当欲求和渴望,老师用简单的粗暴方式和手段来强迫、压制他们就能解决问题了吗?当然不可能。

于丹老师在她的《〈论语〉心得》“心灵之道”说到苏轼与佛印交往的一个故事

苏轼是个大才子,佛印是个高僧,两人经常一起参禅、打坐。佛印老实,老被苏轼欺负。苏轼有时候占了便宜很高兴,回家就喜欢跟那个才女妹妹苏小妹说。

一天,两人又在一起打坐。

苏轼问:你看看我像什么啊?

佛印说:我看你像尊佛。

苏轼听后大笑,对佛印说: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儿像什么?就活像一摊牛粪。

这一次,佛印又吃了哑巴亏。

苏轼回家就在苏小妹面前炫耀这件事。

苏小妹冷笑一下对哥哥说,就你这个悟性还参禅呢,你知道参禅的人最讲究的是什么?是见心见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说看你像尊佛,那说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说佛印像牛粪,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

“心中有眼中就有”,于丹老师说,生活中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许凭我们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但我们却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和态度。

我们都知道,如今的学生难教,尤其处在青期的学生更难教育,这是社会现实,是社会存在。当你在认真地上课时,见有学生在听MP3或在用手机发短信,你就将课停下来,走到那个学生面前,叫他把MP3或手机拿出来交给自己,他就是不给。于是你就开始发火,师生冲突由此产生。有这么几种处理:一是和学生有肢体冲突,并把他赶出教室,说,我希望从此在我的课堂上不要见到你!二是叫班长喊班主任来,把这个违纪不听话不服管理的学生请到办公室去;三是索性课就不上了,在班上大声怒吼着,批评学生不遵守班规班纪,不认真学习,不尊重老师;四是撒气课也不上了,还说,这课没法上了,就改为自习课!老师很生气,痛骂学生“其实不懂我的心”,痛恨学生不尊重自己!作为班主任,当知道班里的学生在谈恋爱,你如临大敌,心急如焚。你找她谈心,语重心长、情真意切。然而他们仍然一如既往的进行交往,班主任的话他们一点没有听进去。你开始发火了,并对他们公开地进行批评,还请来了双方家长,狂轰乱炸,但还是无济于事,两个学生反而比先前犹过之而无不及,让老师和家长无可奈何,只好长长叹息一声:朽木不可雕也!诸如此类让老师头痛的事真的不胜枚举。

是呀,“见心见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心中有什么,他看到的就是什么。于丹老师心语:“你宽容一点,其实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少指责,少抱怨,少后悔,就是成功。”如果老师对学生宽容一点,理解一点,温柔一点,即使是微微“一点”,如蜻蜓点水,也会在学生的心里“悠然泛涟漪”;在那些不听话不守纪的学生前面,老师淡定一点,从容一点,坦然一点,就能“以静制动”,很多的师生冲突就能不露痕迹地化解掉,很多的学校悲剧也就能很好地避免的。平常我们从媒体上也能看到或听到一些由于老师对问题的处理不冷静而导致悲剧的发生。有学生不堪受辱愤然从教学楼上跳下去的,有学生不满老师的批评而将老师的四个手指头用刀砍下来的,有学生喊人在老师回家的路上将老师痛揍一顿而致残的,也有老师将学生打伤打残甚至打死的等等……当这些一个又一个师生悲剧发生后,我们做老师的首先想到的原因可能是学生的不对,是学生的不听话,是学生逼老师发火的。学生是不对,但学生毕竟是学生,还是个孩子,难道我们大人或老师能苛求一个孩子吗?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可能不犯错误的,不犯错误的孩子也长不大的,孩子的错误毕竟是成长中的错误!但我们是老师,是大人,是受过多年教育的有一定素质的师长,如果不从我们自身找原因,应该说对学生是不公平的,也不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如果我们自己不能温柔、不能淡定、不能清明,你还能奢求学生做到温柔淡定和清明吗?

有人主张,当学生犯错了,老师应该作一面镜子,静静地立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自己来照照自己,老师的这种从容淡定是最能让学生进行清醒的自我反思和醒悟的。一个人心中有什么,他看到的就是什么,老师是这样,学生也是这样。

做一个温柔淡定清明的老师,做一个有诗意的老师,是一种社会意识的表现,这既是我读于丹老师《〈论语〉心得》受到的一点启发,也是孔子思想给我的启发,更是客观的社会存在的反映。

于是我又想起了一件小事。有一天上午第一节刚下课,班上的生活委员来办公室告诉我,班上的一个叫强的学生不服从值日组长的安排,不去倒垃圾。我问是临时安排还是早就这么安排他专门倒垃圾的,她说,这是他们这一组早就商量好的。我问,你有没有问一下他到底是什么原因不倒垃圾,她说没有。好,你先回班上,我说着,就随之也来到了班上。有几个值日生还在水池旁和走廊上拖地。但强却静静地坐在教室的座位上。我什么也没说,就来到两个装滿了垃圾的垃圾筒边,一手一个,拎着走出了教室。班上的一些学生见班主任去倒垃圾,有点骚动了,有人在看着强,但强不知道。值日组长从水池旁,跑进教室,听他对强说,班主任倒垃圾了。但此时,我不知道强的反映,因为我已渐离教室。下了楼,把垃圾倒了之后,认真地将垃圾筒弄干净,就上了楼,轻轻地走进教室。英语老师已在班上候课,大家也在静静地准备上课。我轻轻地将垃圾筒放好,就轻轻地离开了教室。

当学生没有做好一件事,与其当面狠狠地将他批评一顿,倒不如老师自己先默默地把学生没有做好的事认真地做好。这就是一种温柔淡定清明的心态,这就是诗意,这就是和谐,而和谐就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师生之间需要和谐,人和人之间需要和谐,课堂需要和谐,社会需要和谐。

于丹老师说,一个真正的君子从来不是以他的职业素质谋求一个社会职位为目的,却一定是以修身为起点,他要从最近的、从内心的完善做起。她还告诉我们,《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教育的本质是享受快乐,享受生活”,因此,笔者认为,与其说让学生接受教育,倒不如说让学生享受教育,享受生活,享受快乐;而且,我们老师要以温柔淡定清明心态融进学生美好的快乐的享受之中,这是一种至高至善至美的境界!作为一名老师,从来不是以他的教师职业素质谋求一个社会职位为目的,却一定是以修身为起点,他要从最近的、从内心的完善做起,完善自己的心灵,完善自己的人格,完善自己的道德。有诗云:古云天地君亲师,如今师者何必轻?从来蜡烛誉师魂,笑谈垂泪到天明。老师们如果达到了这种清明淡定温柔境界,也就完美了自己,美化成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呈现在学生的眼前!一道道亮丽的风景透过学生心灵的窗户,就能清明淡定温柔学生的内心的世界!相互辉映,诗意盎然!诗意人生,就是快乐人生!

有人认为,心育是世上最美最动人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在新的时期,新的时代,一名老师应该要保持良好的工作心态和育人心态,用一颗温暖的爱心去引导学生内心的健康发展,在教育学生的同时奉献自我,升华自我,在和风细的育人心境中,感受和谐之美。这是很有见地的。

《论语·先进》篇里有一个段落叫做“侍坐”,记载的是孔子如何跟学生一起畅谈理想的。他的四个学生子路、曾皙、冉有和公西华陪老师坐着。孔子对子路、冉有和公西华所说的理想没有说什么,却对曾皙的所说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而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中充满了这些温暖的、朴素的、身边一样的精致的小故事,透过这些文字,我们看到了孔子在温柔、淡定和清明地引导自己的学生首先不是如何安天下,而首先是如何关注自己的内心,如何内修自身。孔子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先让自己修炼好,这是对社会、家国负责的第一前提。于丹老师告诉我们,《论语》中孔子与他的学生们谈到理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内心的定力与信念。一个人的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的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而在这个修炼的过程中,又不是苦行僧的心态,而是一种乐观、光明、抱有未来希望的态度。

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在他的日常教学中,用朴素的温暖的亲切的语言让他的学生们渐渐地温柔淡定清明起来……

今天,我们重温经典,重温孔子和他的《论语》,并通过于丹老师的《〈论语〉心得》,让我们浮躁功利的心渐渐地安静下来,渐渐地温柔淡定清明起来……

“生命如前进中的列车,重要的不是终点,而是途中风景及欣赏风景的心情,心情的好坏全在于自己。愿你的心情天天如海中鱼,月月如空中鸟,年年如天上云。”……

当我再次读着学生发给我的这则温柔淡定清明的短信,我的脸上开始绽放着清明淡定温柔的笑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