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界

2011-04-19 06:47 | 作者:旺旺 | 散文吧首发

前不久,我和老同学吴某、宋某三人闲得无聊商量着到赤壁的地藏庵去玩一下,并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成行了。这次游玩如果算是一次旅游的话,那么是我有生以来最简陋的一次了。我每年至少要跑二个地方,全国各地基本跑遍了。远的北到东北三省南到海南岛,近的就在周边县市。交通工具方面,豪华的是坐飞机,简便的是骑自行车。而这次旅游距离最近,而且是徒步登山到地藏庵的。然而这次旅游却给我印象最深、教益和收获最大。我永远也不会忘记在这海拔四百多米的、荒凉的地藏庵里住着两位清贫的道姑。

庵堂本是道教修行和祭拜的场所,一般建在比较僻静的地方。地藏庵相传是宋朝时期建造的,距今一千余年了,在文革时期,地藏庵受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堂宇全部被焚、雕像全部被砸、经文医书及所有书籍全部被烧毁……拨乱反正后,当地的信徒们又在原来的基地上建造了规模较小的庵堂,并改名为“长安堂”。我的职业特性让我对些产生了一些兴趣,于是我向庵里的两位道姑询问关于建庵的经过以及它的历史等。然而,在询问的过程中我被道姑那乐于清贫、默默奉献的精神境界所感染,甚至为其清贫的程度和常人难以理解的精神境界所震惊。我决定写一篇散文把她们的处境及思想状况记载下来。

地藏庵位于海拔四百多米的丰财山上,那里山高走陡,交通极为不便,尽管离县城只有一河之隔、在山上可以瞰县城,然而到庵里来的香客及来山上观光的游客却寥寥无几。据道姑介绍,每月到地藏庵去的人(包括上山游玩的)不足一百人,而烧香捐献的人就更少。而她们的生活费完全要靠香客捐献,香客捐献的钱还有一部分用来买香蜡钱纸等奉灵物品以及庵堂的维修等,剩下来的便是她们维持简单的“生命之再生产”。除了上述开支外,每月两人的生活费不到两百元。此话说给任何人都不会相信,但这是铁的事实。开始时我也不相信,不过我没有说,只是心里在想不是她们介绍时说错了,就是她们故意夸大其词以赢得同情和捐助,但是后来我被事实征服了……我们几个是带了干粮上山去的,中午时分我们吃了干粮,喝了水,正要到后山的“仙人洞”去,却看见一个道姑在扯南瓜藤,一问才知道她们将用它来做菜。带着一丝疑虑我跟踪到她们的厨房,见另一个道姑正在煮饭,揭开锅一看,原来是一锅粥,她们说这是她们吃一天的粮食,早上不吃(因为粮食不够),中午煮一餐吃两餐。至于菜,那就更惨了,就用这些老南瓜藤一炒就吃,里面没有几个油圈圈……此时我开始仔细打量起她们:只见她们头上扎着发髻,身上穿着一件自己缝制的道服,道服的材料是染黑的土布,脚上穿着一双布鞋,腿上绑着绑腿。她们脸色红润、印堂发亮,眼睛炯炯有神,虽说她们每天都是过着如此“清淡”的生活,但她们的身体很健康。她们说这是菩萨保佑的结果。

我开始注意她们的“身世”,也就是寻找她们这么不怕苦、能吃苦的原因。原来她们中一个是湖北感、一个是湖北新洲的,从小加入道教,至此已都是几十年了。她们不求发财致富,不求位高名显,她们有着神圣而崇高的信仰,她们一生只为侍候菩萨,宣传道义。

我忽然对她们产生了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我也说不清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觉,然而我们终会发现:那在喧嚣中不娇纵,在寂寞中不背离,在落魄时不放弃的情感,正是真正的天长地久,这也许就是常说的一种境界吧。我不知道,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今天此时些地的别人是否也会有这样的一种感觉?也许有也许没有。我想人们都有着各自的生活,各自的阅历,各自的感受,对同一事物各自都有不同的看法,我不要求别人跟我一样对她们的生活肃然起敬,只是想人们应该理解她们这也是一种境界。至于说究竟是谁的境界更高,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其实当游客们来到了这里,放下繁琐的工作,放下纷杂的烦恼,为身心和感情找个宁静的驻所小憩;不再喧闹,把酒绿灯红的酣畅换了九月天的云淡风清;在偷得半日闲之时,能有份恬静的心态,在一起品着香茶笑谈趣事。这也未必不是件好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