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精神深层的祖母情结

2008-06-23 08:10 | 作者:晨暮随心 | 散文吧首发

鉴赏阅读分析乔忠延老师的散文,对我的散文赏析是一个很大的促进。乔老师的散文,以写乡情亲情为特色,不仅仅有深厚的民间文学功底,而且有他自己独到的思想触角和艺术触角。通过个人反映集体,通过家庭反映民族,通过对自己亲人的刻画,渐进展示民族精神,以小见大的叙述手法是乔老师散文最有特色的亮点。2007年他的散文《父亲是棵刺》在《山西文学》发表以后,不只被选入当年的各种年选本,还入围了2007年散文排行榜。前不久,有幸读到乔老师刚刚收笔还没有与读者会面的最新力作《中国祖母》,让我惊喜交集,这是我第一次读到乔老师长达两万字的长篇散文。解读乔老师的散文作品,我总有一种挑战极限的感觉,别说是这样整体的长篇大作,即便是几千字的文,也艰巨……

在我的印象里,乔老师是那种把自己的根扎实地扎在中国大地上,厚积薄发,写作的数量不多,但每一作品都能触及我心灵的散文家。多年来,在许多散文家忙忙碌碌为散文冠帽的热闹中,他却像一个忠实的园丁,坚守在民族文化家园耕作,踏踏实实地用文字来体现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并且是很有成效。《中国祖母》是以他的祖母——穷乡僻壤乡野里的一个小脚女人为主体铺开,以漫长的岁月为背景,写的是祖母的性格对他的影响,尤其是以祖母的命运折射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面对这部沉甸甸的作品,我试着从叙事特点、结构特点、本文的艺术展示以及精神揭示等几个方面来分析来完成我对《中国祖母》的文学鉴赏。

一、叙事特点

乔老师的散文艺术手法,基本重心在叙事,而且是与小说叙事决然不同。《中国祖母》的叙事并没有为人物塑造性格,也没有为某一场景渲染,而是通过对人物日常生活和人物有关事件,揭示了隐匿在事件背面的社会历史的背景。他通过祖母一生中的重大事件铺展,充分地展示了祖母的内心世界以及与外界的链接,对散文如何承载写人是一重大突破。《中国祖母》不只满足于日常生活与平常事情的有机连缀,而是采取大手笔大气魄,把祖母这一代人的社会历史文化与个人的性格和内心世界,放在整个中国在上个世纪的社会舞台上来展示。文本中的事件既是祖母个人的遭遇,也有民族和国家的遭遇,二者互为呼应。影响祖母命运最大的是祖父,造成祖母夫妻分离的是那个时代的政治变化,而俩人的分离是祖母终生的悲剧之根,也是展现祖母坚强而韧力性格之源。

《中国祖母》这一本文的叙述特点,是把概括叙述和细节叙述有机地结合了。比如,在文章的开头,写“那帮子凶神恶煞到家里让祖母交代问题”,用的是概述手法,而写到“祖母携了我去汾河滩里摘棉花”则运用了细节叙述。《中国祖母》基本以倒叙为主,间隙有不少插叙,如餐桌上的调味品,加浓了文本的整体味道。插叙中谈到祖母的出身,“小名欢女。娘家是与我们城居村隔河相望的伊村。伊村是尧的故乡。尧是上古时贤明仁的帝王,他的生命之光穿透岁月的风尘一直投射到今天。”与下面对祖母的另一叙述形成了“反讽”的伏笔——一个文明之乡,承运给后代的应该是文明的传承,怎样就突然断档了呢?因缘在于“由此生发出的无形东西。这些无形的东西却永远遮蔽着我的祖母以及和祖母同辈的那些人。”这是多么有哲理的答案啊!

历史的沧桑感,弥漫在《中国祖母》的每一段,诠释了作为“中国”这个范围的合理性。比如,说到祖母的婚姻,“从那以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逐渐成了女子嫁夫的规矩,这规矩笼罩了远近的天地。距离伊村遥远的人还深陷于尧划定的囹圄,与尧同村的祖母岂能挣脱这历史的跑道?”命运的剖析,在乔老师散文的叙述里,充满了对于命运的剖析,除了叙述祖母,也有对祖母的妈妈——老祖母的叙述“这样预料显然落入了俗套,关键是忽略了我老外祖母的能耐,而她的能耐全在于谋划。”

乔老师最到火候的叙述艺术,是在朴实直接的表达里,加注浓浓的真实情感作为文字的垫衬,让文本整体升华。比如,在叙述祖母的苦难时,开始是静静的,但中间不可抑制地出现了抒情的插叙“一说祖父,我已经为祖母在流泪了,而且是在心里不断哗哗的流淌,流淌得紧咬牙齿也难以止住!”对特别有感情的阵述,作者采用重复叙述的手法,如写祖母的哭,一而再,再而三地呈现重复铭刻在心的哭——“那一天,祖母还是哭了。我将她的哭声判定为哭嚎,是哭嚎,我成年后无数次的咀嚼过那哭声,没有一次不确认为是哭嚎的。”

祖母作为旧时的封建女子,在自己的理想和希望被丈夫湮灭之后,就把幸福移位于责任,把精力和向往移于儿孙身上,“母亲的过门,可以说是祖母苦撑成功的标志,至少,也应该说是阶段性成功的标志。此事的含义是,我的父亲长大成人了,可以顶门立户了。乔家这一门,这正根正苗的一门不会湮灭绝户了。”当叙述中的“我”和祖母的关系有可直接呈现的机会时,乔老师便把自己在祖母心中的位置叙述出来——“那喜气里有得意,有自豪,更多的则是把我看成门第里的一缕生机,祖坟里的一根香炷。亲孙子,命根子嘛!”而且祖母开始培养孙子,“祖母是将我朝着知识目标推进的。”

乔老师对大跃进这样的荒唐居然被国人接受做了这样挖掘性地阐述——“很显然,这荒唐比那逃难怎么说都少一些风险,多一些平安。孰料,这心态倒簇拥了那冠冕堂皇的荒唐。”没错,他叙述的只是家族中的历史心态,可又何尝不是国家和国人的历史心理?以小到大,以大阐小,在乔老师的笔下信手拈来,是乔老师散文叙述艺术的另一亮点。他在《中国祖母》这一文本的叙述中,始终不是局外,而是潜在的当事人,是最直接有力对具体事件的责问者,也正是因为责问的有力度、有深度、有厚度,才形成了文本所呈现的叙述具有相对大的精神向度。

二、结构的特点

《中国祖母》一文本的结构,除了整个文本的协调,还特意安排了“序言”。不可小看这一有点像是小说引子的小小点题,却诠注了“中国祖母”虽然不是有什么背景的大人物,只是一个“乡野里的一个小脚女人”,它奠定了“中国祖母”这个女主人不只是代表祖母个人,从广义上讲,她代表了这一社会时期的中国女人,一代平凡而又坚实顽强的女人。

《中国祖母》虽长达近20000多字,但长不拖沓,倒是很耐读,乔老师调用了线形结构来设计文本的空间,整个文本由12节介绍祖母的线段组成,每个节段相对独立,但彼此却用伏笔做隐形链接,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紧密的整体,就有了一种12节段里,少了哪一节段都不算完整的味道。在《中国祖母》文本里,找不到有意识制造的“高潮”,而是通过自然叙述,把一个深刻在作者的心窗上的中国祖母的形象逼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她有别于其他作家刻画老祖母的形象,是一个有缺点也在其中的个性祖母,也正因为她有缺点,才显得更加真实可信,使读者受到感染。

文本结构的理合性在长散文里更显重要,就如建筑高楼,结构不合理岂不成了危房?《中国祖母》文本最显著的特点是叙述线索显得十分清晰,适时铺垫节细,使文本环环紧扣,吸引着读者无法不紧跟作者去了解发展下去的生活真相,并且随着人物的命运而想到命运之下的另样的生命真实。比如,散文开头介绍祖母衰老的另一个原因时说:“祖母只好在疼痛中眼睁睁看着骨节变形。骨节变形不会让祖母很快走到生命的端点,让她很快告别她生命的关键因素是心力交瘁。导致祖母身力交瘁的关键因素是时局,时局背后的根源则是祖父。”一下子就把读者吸引到那个炮火纷飞的年代,吸引到那个特殊的战争年代。

三、文本的艺术展示

《中国祖母》这一文本的艺术展示,表现相对饱满。主题的多义和通感使用,给文本的基实了丰厚的底蕴;内在的悲剧藏匿了隐隐约约的一种精神;幽默的解构是文本充满了浓郁的情感和灵性;细节和特写的在场效果,更显著了作者对祖母,对祖母这一时代的女性的真情实感和创作《中国祖母》过程中的一片赤诚;而反差互衬则是《中国祖母》文本的另一亮点……兴旺和衰败互为反差,苦难和幸福互为反差,无论是在结构上,还是在叙述中,都能充分地展开反差而互为衬托。在文章的为结尾,逃离大陆的祖父终于从台湾归来,作者冷静地写下自己的感受:“祖父这一生有过轰轰烈烈,有过沦落消沉,但无论是轰烈,还是沉沦,他身边都不缺女人,然而归来时却孑然一身,没有一个女人为他留下乔家的骨血。给他留下骨血的是那个他早辜负了的女人。这个女人不仅没有辜负他,还撑起了他那濒危的门第,如今家业兴旺,子孙满堂,他当有何感?” [1] [2] [3] [4] 下一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