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的传承

2011-02-26 18:36 | 作者:诗娇 | 散文吧首发

“还吃啊,又挣不来工分。老不死的……”。媳妇夺掉了老人手中的碗,老人一脸乞求地望着媳妇,媳妇的脸冷若冰霜,老人站起来颤抖着走出房间。我在邻居家目睹了这一幕。跑回家就对妈妈说了,妈妈的脸上毫无表情,也没说一句话,放下手中的活,进到房间下了一大碗面条端出来递给我,“快给爷爷送去,不要让他媳妇看到啊。”我很小心地捧着碗到了邻居家,正好那个女人不在,可老人却在门前趴在地下不知在做什么,“爷爷,快吃吧!妈让我给你端的……”老人接过面,脸对着天,一脸浑浊的泪,喃喃地:“好人啦,好人啦……”这事发生在我的少年时代,至今都记忆犹新,但有一点,我一直不懂,老人趴在地下做什么呢?

后来,老人死了。再后来,不知过了几多年,媳妇老了,老伴也先她而去,留下她和儿子在一起生活

她儿子结婚了。她很高兴,心里一定在想,这下可以安度晚年了。

不知是不是老天的故意捉弄,一场大病,她双目失明,什么也看不到了。

当她不竟不能劳动,还要别人照顾的时候,儿子不耐烦了。

以后的故事就和我故事的开头一样了

当然有很多人去劝她的儿子:“对妈好一点,你也有儿子了,你总不至于让你妈对老人的不传给你,再由你又传给你儿子吧?”儿子听了这话一怔。

我想,儿子会对他妈好一点吧。

朋友,如果你有父母,如果你有孩子,如果你的父母变成了“爷爷”,变成了“奶奶”,老了,要人照顾了,善待他们吧,百善孝为先,这是一个文明古国永恒不变的话题。身体力行,言传身教,让百完善孝为先的美德一代一代传递下去。

因为这种“哲理”的传承实在让人不寒而栗,毛骨悚然……

三八妇女节前夕有很多人在写母亲,在歌颂母亲,这是很感人的,我也陪着流了不少泪水。如果有人看了这些文字也会有感触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