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治理官道“三乱”警示碑再现平顺县

2008-06-07 07:51 | 作者:晨暮随心 | 散文吧首发

平顺县虹梯关村(明代嘉靖八年前称作柏木都)中央的高地上有座建于明代中期以后的古庙,圆拱型甬道状的庙门朝南开,甬道上方是座有8根木柱气势恢宏的大戏台,东西两面曾经是回廊,坐北朝南的大殿曾经是供奉菩萨和神仙的庙堂。解放后,拆除了坐北朝南的庙堂,改成了乡政府办公大院,乡(公社)里唱戏几乎都是在这座戏台上演出的,持续了40多年。上世纪九十年代,乡政府另择佳地搬出去了,此地日渐荒废,整个建筑形如危卵濒临倒塌。2006年秋天拆除这个濒临倒塌的庙院时,从地基处挖出了许多石碑。国庆节长假我回故乡探亲时,村长告诉我拆除房屋时挖出了许多石碑,我欣喜异常急着冒去看,心里想着要是能够找到远古的碑文,就可以寻觅到本村的历史脉络了。村长知道我为了解开虹梯关神秘的面纱下了许多功夫,可是仍旧一直找不到确凿的证据。我看着一方方在院子里或竖立或平躺的比较完整的石碑,失望的很,因为这些碑全是明代末年之后刻写的,无非是些捐款建庙的历史见证。我对嘉靖年间以后当地的历史已经了如指掌。我粗粗浏览一遍,急切地问:“没有嘉靖以前的碑了?”

村长告诉我:“有倒是有一块破的,我们把它垒到墙里去了。”

我让领我去看。还好,已经垒到一人多高的墙基里的碑文朝外显露着,展现在我眼前的是一块嘉靖年间的残碑。残碑留下来的应该是正中间的部分,上部文字清晰,下端文字风化斑驳已经看不清楚,字共有两行,每个字有手掌大小,我仔细辨认,右首一行碑文是:

“三秦示各路防守……”,

左首是:“敢有勒索行商骚……”

看来,这是一块类似于今日治理公路“三乱”的警示碑文。

据我研究,起因是:明朝兵部都给事中言在平息了青羊山陈卿起义之后,来到了潞州,动用朝廷下拨的一万五千两白银中的四千两赈济了灾民,又动支一百二十两起盖虹梯关、玉峡关两座关门。夏言先是建议设置“千户所”,尔后,感觉出设千户所“殊不足以约束,且或别生弊端,况无可拨之军,亦无可屯之地,惟是立县,则有官府,举法度以制奸豪,有师儒典礼义,以化盲瞽,庶几后患可弭而久安可图矣。”夏言遂又于嘉靖八年正月二十八日向嘉靖皇上请奏《开设县治、巡司、关堡,抚恤降民事宜》,建议“应设巡检司三处”,让“陛下特赐裁断”,上疏中写道:“青羊山北去三十里,地名柏木都,又十里至洪梯,连接槐树坪、白兰岩,去县益远,而两省(指河南、山西)人民杂居于此。臣欲即智度寺改为蟠溪峰,立一巡检司,以据贼巢之心腹,即王陡崖改为王斗崖,立一巡检司,以防山贼之外出;即柏木都改为白云谷,立一巡检司,以防流贼内入。合无照例铨官拨吏,每司就于新立该县,佥点弓兵各一百名,令其常用,盘诘往来巡视,仍严加禁约。今后山民敢有不改前非仍为盗贼,就便率领司兵号召山间良民并力擒拏扑灭。各处流来面生可疑及趁食僧道,一应无文交引之人,俱不许擅入山场容留。居住本山之人,亦不许为僧入道,私自创立庵院。巡司官兵人等,敢有猫鼠同眠,纵容隐匿以致仍前为非酿成祸患者,许巡按御史并按察司分巡官体访拏问……”

此后,巡检司把守虹梯关,因为朝廷拨付银两整修了梯道,来往的客商行旅愈来愈多,免不掉就此生出许多借机勒索过往行人的“打吃秋风”之人,此类人中既有巡检司的“公务员”,也有村寨中的流氓地痞,还有“劫取生辰纲”之类的豪杰,因为此地“林木荟蔚,崖壁巉巗,栈道石磴,蛇盘斗折”,干此类营生非常方便。久而久之,不单行人胆寒,就是官府也心惊肉跳。为了遏制愈演愈烈的官道“三乱”,官府不得不竖立“警示碑”以戒“三乱”的发生。

2007年秋,我重走虹梯关古道时,在路边的几处摩崖石刻上,发现有刻写的“禁伐树木”碑文,内容非常详尽,譬如上山行走之人带的镰刀、斧头、锯齿不得超过几把,甚么样的树木不得砍伐,甚么地方不许包藏火种,违者如何重处等等。今日来看,此两类碑刻仍然是有深远的现实意义的。

2008-1-12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