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是公平的保障

2008-06-16 13:07 | 作者:晨暮随心 | 散文吧首发

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种种来自自然与社会的灾难总是无可避免。而在与灾难抗争的过程中,我们总能具体而微地看到一个社会精神上的成就和一个民族民族精神的高下。灾难总是在伤害和打击我们的同时,锻造与成就着我们的精神与灵魂

5。12汶川地震后,社会各界人士慷慨解囊、踊跃捐款,解放军战士深入灾区第一线,奋力救灾,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在各自岗位上为救灾工作努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我们在万千民众身上看到了使我们民族具有凝聚力、生命力和希望的社会主义的团结互助精神,这种精神使灾难中我们的生活不再贫乏和毫无意义。

汶川地震中,近7万人罹难,500万人流离失所,近10万人伤重住院。善后处理的种种工作,繁重而又实际。诸如死者的安葬问题、伤者的医疗问题、生者的安置问题、地震中失去亲人的老人、孩子的赡养问题、农业生产的恢复问题、工业企业的重建问题等等,既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也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支持,更需要各级政府工作人员长期细致的辛勤劳动,需要社会各界民众的全力配合、积极支援。强大的地震灾难,不仅是对我们政府部门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的考核,也是对我们整个民族的团结互助、患难与共的民族精神的一种检验。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患难与共、互帮互助的传统美德,从追求大同理想、主张仁者人的儒家到倡导兼爱非攻、急人之难的墨家,从向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世俗精神到主张诸善奉行、普度众生的宗教信仰,都无不体现着博爱、互助、患难与共、无私奉献的传统精神和传统道德,它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大力发展和弘扬的时代精神。

团结互助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社会成员间的救人忧患、互帮互助是社会公平的体现和保障,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方式。邓小平同志曾多次强调,要在青少年中大力提倡“助人为乐”的革命风尚,培育广大青少年的集体主义精神。胡锦涛同志则把团结互助作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一项基本要求,作为评判人们行为善恶的基本尺度。团结互助精神不仅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手段。

在汶川地震救灾过程中,种种体现着社会主义的团结互助精神的感人事迹层出不穷,从在地震来临的关键时刻,用生命护住四个学生的人民教师谭千秋到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率领救援队赶往现场救灾并积极捐款捐物的“中国首善”陈光标,从不顾自身安危努力抢救灾区人民生命财产的解放军战士到积极开展各种活动为灾区人民奉献爱心的港澳台同胞,他们都是患难与共、团结互助精神的努力践行者,是具有道德良知的时代楷模,是具有责任感关键时刻勇于担当的民族的脊梁!

在汶川地震发生一个月以后,抗震救灾仍积极紧张进行的当口,让我们向在救灾过程中作出过贡献、奉献过辛勤劳动的所有人们致敬。他们在抗震救灾中表现出的团结互助、无私奉献的精神乃是一种难能可贵的人间大爱,让我们把这种在民族危难时刻表现出来的精神和人间大爱继承和发扬下去,使之汇入中华民族在新的时代的民族精神的海洋,成为每一个公民自觉的价值尺度和行为方式,成为崇尚公平、正义的一切人们在精神和道德上共同的信仰和追求!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