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陈光标与王石之间

2008-06-16 13:07 | 作者:晨暮随心 | 散文吧首发

5月12日汶川地震后,全国人民奋起抗灾。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各族、各界、各阶层的人们,充分展示了共赴时艰,在灾难中互相关、互相扶持、互相救助的民族精神。在救灾过程中,各种各样的人物与事迹,或卑微、或崇高,或令人唾弃、或使人由衷地赞叹,形形色色,它们已成为一个民族不灭的记忆,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任人笑骂评说。姑记下企业界两个极端的例子,作为对于面临崭新时代的我们整个民族的企业家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关注与诘难。

5月12日下午,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光标在武汉开会时听说汶川发生了大地震,当即将董事会变成救灾研讨会,立即决定将60台准备派往北京等地的工程机械派发到四川救灾。5月13日下午,陈光标就赶到都江堰市,几乎与救援部队同时到达。在救灾过程中,陈光标及他的救援队共救回128条生命,共捐了785万元现金,2300顶帐篷,2。3万台收音机,1000台电视机,1500台电风扇,8000个书包,陈光标的义举获得了温家宝总理的高度赞赏,温家宝说要“向你致敬”。据报道,被誉为“中国首善”的陈光标10年来共为慈善事业捐款捐物累计4。75亿元,2007年捐款总额就达1。81亿元,是目前最年轻的慈善家。

与陈光标相对应的一个例子是深圳万科集团的王石。万科集团总部在地震发生当天就捐款200万元,而就是这200万元的捐款让万科及王石都成为被质疑的对象。去年,万科销售额排名内地第一,超过523亿元,净利超过48亿元,此次捐赠的善款不足净利润的万分之四。王石在博客中表示万科捐出的200万元是合适的,并说在企业内部的慈善捐款中普通员工以10元为限,就是不要使慈善成为负担。王石的言论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全国上下一片责骂之声,香港经济学家郎咸平更进而指出王石的言论背后中国文化面临的危机。

陈光标和王石同为中国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企业家,同样面对着中华民族百年罕见的地震灾难,他们的表现是多么地轩轾有别。陈光标不仅为灾区人民积极捐款捐物,而且身体力行,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救灾,他说,“国家遇到了危难,正是考验我们企业家的时候到了。帮助灾区人民是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我们应该冲在前面,分担困难。我们给灾区送物资,就是要把全国人民的深情厚谊传达给灾区的父老乡亲。”陈光标的言行引起了全国上下一片赞叹之声,请看网络上的评论,“你是好样的!”“真正的男人。”“顶天立地!!!”“中国楷模。”“民族英雄。”舆论充分表明,对于在困难和考验面前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时代楷模,中国人民从来不吝惜他们心中由衷的和最高的赞佩之情!而对于那些对民族与同胞的苦难缺乏足够的同情和责任感的冷血之人,则将遭受整个社会的唾弃和责难,有网友对王石的评论说,“不管你征服了多少座高峰,你的心灵却高不过一座坟头。”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有博爱和互助精神的民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种充满仁爱与互助精神的社会状态与道德境界就是中国古人理解的大同之世的精神实质。时移世异,站在崭新时代的关口,中国人能否营造一种公正、互助、充满关怀与爱意的社会氛围与社会环境,能否锻造一种面对困难充满担当意识和责任感的民族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能否以崭新的姿态和形象昂首挺胸屹立于世界的精神与灵魂上的基础。在汶川地震救灾过程中出现的陈光标与王石的趋于极端的例子令人思考,在陈光标与王石之间有一条界限,这条界限泾渭分明,它昭示着两条不同的方向,一条通往爱与光明,一条通往冷漠与灾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