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真极幻的天上人间

2008-06-16 13:07 | 作者:晨暮随心 | 散文吧首发

??《西游记》是明代杰出的小说家吴承恩所著的长篇神话小说,其中情节的神奇幻化尤其适合儿童的口味,所以又有人说《西游记》是童话小说(当然如果只能留在孩子心里,也是一个悲剧)。其实是神话也好、童话也好,宗教故事也好、游戏笔墨也好,吴承恩利用了宗教设幻对小说创作的推波助澜的作用,打破人鬼与虚实的界限,通过人神人鬼交互的方式,去表现超越现实而又能够折射出现实生活某种影响的宗教与人生理想。可谓“虽述变幻恍惚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而玩世不恭之意寓焉”,所以《西游记》实则是一部寓庄于谐、藉神魔以写人间百态的文学巨著。??《西游记》形式上的“极幻”反映了生活的“极真”状态。那些变幻莫测、惊心动魄的故事,或如现实的影子,或含生活的真理,表现得入情入理。丹纳指出,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概貌。史学家认为,中国近代的衰落落后是“冰冻一尺,非一日之寒”,其根源就是制度的问题,封建制度的弊端开始制约社会进展是在明代,因此明代的政治无疑就成为了这极真极幻的天上人间潜在的一个大背景。吴承恩生活的年代,正是明代社会矛盾与民族矛盾异常尖锐激烈的年代,统治阶级荒淫无度,社会黑暗沉滞,使得吴承恩将激愤之情倾注到《西游记》之中。??在《西游记》中,天上和人间互相穿插印证,荒唐中满是腐败的气息:车迟国国王让虎力大仙等三个妖魔把持朝政,弄得朝廷鸡犬不宁;乌鸡国国王崇道灭佛,连“剪鬃、秃子、毛稀的也难逃”,残忍无道……小说还揭示那些来头不小的妖魔的背景:黄袍怪是斗牛宫二十八星宿中的奎木狼行;独角大王是太上老君的坐骑青牛;金角银角大王是太上老君手下看炉的两童子等。当时作者所处的社会也同样存在类似的一些腐败的现象,统治秩序黑暗混乱,透过神话的薄纱,我们可以认为吴承恩心中应该有个模型,这就是对他生活的时代的政治的一种认识。??明代嘉靖朝,正是天师道最得势、最得意的时期。嘉靖前各朝,大多以礼佛为主,但在嘉靖朝变为毁佛崇道,很多天师道的道士因为受到嘉靖皇帝的宠信而步步高升,有的甚至到了“见则与上同坐绣礅,君臣相迎送,必于门庭握手方别”的程度。一时间朝野蒙上了浓厚的崇道、信道的气氛,连严蒿、徐阶这样的人也因为道教之瀣霖而荣登显位。吴承恩不满朝廷对道教的过分宠信,所以不顾时讳,对朝廷这种崇道佞道的行为进行了严厉的鞭挞,这也是他在《西游记》中抑道崇佛的宗教偏向的一个重要原因。??作者以赞许之笔表现孙悟空这个人物形象,让这个“受天真地秀”的石猴显露出几分惹人喜的顽性和灵气(说白了就是不守规则),这为《西游记》聚集了不少的目光,也使得它永远不缺乏读者,尽管有奥特曼、圣斗士等等竞争者,孙悟空还是孩子们心中的头号英雄。孙悟空既不是天界的神仙也不是人间的俗物,他“灵根育孕”,对自由、平等的生活向往,在花果山水帘洞过着“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的生活,这是一种绝对自由的理想状态,但是这注定无法一直延续下去。“大闹天宫”是《西游记》中描写最精彩的部分,也是孙悟空生命历程中最光辉的部分,作者有限度而不自觉地赞颂了一种与明代文化思潮相合拍的追求个性和自由的精神,以及其相伴而生的不安分情绪,渗透着普通民众对君权至上的轻蔑。但即使这样,制度依然存在,在权力之下也只能服从和妥协,这只是作者的一种愿望而已。??这种目无尊长无法无天的行为是不容许长久存在的,《西游记》中无不透露出明显的等级制度的痕迹。《西游记》为我们刻画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的天上世界,从如来、玉帝到天界诸神,他们无不占据了一个权力的虚幻空间,其中也是等级森严,存在不可逾越的界限。这也就说明了在相对开明的天界依然存在着不平等,依然摆脱不了君权至上的桎梏。所以才有后来的孙悟空被压五指山下,慑服于如来的权威之下,这正是向某种统治观念和秩序靠拢的表现,反映了封建的等级社会还是不可动摇,维护这个社会的思想也是根深蒂固的。最后,孙悟空被封为“南无战斗圣佛”,头上的金箍虽然消失了,但是相比以前那个天不怕地不怕的毛猴,孙悟空心里面的金箍再也摘不下来了。孙悟空的性格变化历程实际上是一个丧失了本真的自由而以高度的异化为自由的过程,而就此而言,《西游记》又是一个以喜剧的形式演绎的悲剧故事。??很多人认为《西游记》是一部玩世之作,其实在一定程度上,《西游记》可以看成是吴承恩对当时的社会的一种无声的控诉。我们有理由相信,吴承恩其实是在“玩味”一种人生,“玩味”这一个世界:既是他眼中看出的世界,同时又是一个现实的世界。由此我们可以说《西游记》就是中国古代政治、社会学的《大百科全书》。孙悟空和这个无处不在的天界之间的一场失败了的战争也是一声带着悲哀的刚刚苏醒的叹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