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景真情好文章

2010-12-29 15:18 | 作者:山村一夫 | 散文吧首发

——《仙境罗浮》艺术特点浅析

□邓三君

捧读《仙境罗浮》,我宁静的心海,如船划过,犁出一道道浪花。这浪花,是欣喜,是激动,是惊叹。

在惠州提出建设文化强市的时候,能饱尝如此精美的精神食粮,的确是一种幸运和福气。最近在惠州举办的“惠州文化”高峰论坛上,有一个并不高调的声音值得关注,这就是:文化不可急功近利,要用平静的心态做文化。近些年,我读到了一些好书,这些书不一定受到主流社会的关注与重视,但是我以为它们的的确确是蕴藏在惠州民间肥沃土地中璀璨的文化瑰宝。如前几年读到的黄澄钦的《鹅城旧事——惠州风俗图说》,去年读到的年高92岁老人张建纬的诗词集《旭凡室诗词集》、曾志平的长篇伦理小说《六如轩》,今年读到的《蓝广浩诗词集》和最近读到的毛锦钦的散文集《仙境罗浮》、杨照榕的散文集《湖山愿作证》等。这些精神产品,让我触摸到深藏在惠州民间的文化硕果,是那样的饱满与丰润,而它们又来得是那么的自然与平和。这远比某些人成天翻来覆去地深挖文化概念、大喊文化口号、标榜文化名词实在得多,有益得多。文化,不是一个空泛的名词,也不是一件华丽的外衣,我们不能成天空谈文化概念,让我市的文化只是叫人兴奋的“皇帝新衣”。

在这些文化成果中,均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质,值得研究与推介。本文试图就毛锦钦的散文集《仙境罗浮》作一番解析与探讨。《仙境罗浮》收录了作者近30篇散文,这些文章主题凸显、感情充沛、语言凝练,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乡土气息和丰富的文化含量,体现了作者的人文思考以及在人文和自然环境陶冶下被升华的精神世界。

就书名看,作者似乎将其中一篇散文的标题冠为书名,其预示作者将笔墨的触角锁定在罗浮这个特指的地域上。细读内文,就会发现那书名,乃是一根炫丽而又坚实的线索,上面串满了一颗颗玲珑剔透的耀眼明珠。这些地域的、语言的、文化的迥异特色,也就构成了这部作品有异于其他散文集艺术特质的最大区别。

主题凸显是《仙境罗浮》的显著特点之一,体现了罗浮地域文化的差异性与优越性。

一是表现在地域上,再是表现在宗教文化上。罗浮山是我国道教十大名山之一,亦是我国罕见的佛道合一的宗教圣地。史学家司马迁把罗浮山比作“粤岳”,所以罗浮山素有“岭南第一山”之称。景区有大小山峰432座,飞瀑名泉980多处,洞天奇景18处,石室幽岩72个。罗浮山又有神仙洞府的美誉,道教称其为第七大洞天,第三十四福地。罗浮山与南海县境内的西樵山为姐妹山,故又名东樵山。历史上罗浮山道士僧人如云,文人墨客纷至,留下许多珍贵的佳作和题刻。罗浮山同时还是东纵革命圣地,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贡献。《仙境罗浮》就是围绕罗浮山的各种文化和文化现象悉数道来,或宗教的,或传说的,或民俗的,或民风的,或自然景观的,或风物特色的等等。罗浮山的地域元素和文化元素,构成了毛锦钦这部散文集的主题要素,也成为毛锦钦这部散文集富于引力的人文精髓。

对于罗浮山特有的文化信息密码和文化时空痕迹而演绎的文化成果,我们可以套用“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一理论给予评价。民族文化,就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我个人认为,就是在同一个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也有相当大的差异)。受杨万里“三处西湖一色秋,钱塘颍水与罗浮”诗句的影响,六七年前我曾经对惠州西湖与杭州西湖进行过比较。我发现,就靓丽程度来看,杭州西湖比不上惠州西湖。间,杭州西湖只有一线白炽灯围着湖在那里若明若暗地亮着,而惠州西湖,却是玉树琼花,珠光宝气。可是一到白天,才发觉两地迥然不同的真正差异。原来惠州西湖就像一个涂脂抹粉缺少内涵的女人,只在夜间悦目。而杭州西湖,在晨曦下,在微风中,犹如一位少女,明目皓齿,款款而来,那样清丽高雅。原因何在?原来,杭州西湖挖掘了蕴藏在其中的各种典故、传说、故事,形成了典型的西湖系列文化,凸显了杭州西湖的瑰丽的人文特色,真应了“腹中有诗气自华”之说。这些文化或通过书籍或通过影视等作品广为传播,浸染了游客,也浸染了世界,于是,杭州西湖文化也就成为世界文化中一朵鲜艳的奇葩。为此,2004年开年,在时任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罗川山等同志的支持下,我倡议举办了一个颇具规模的促进惠州西湖开发利用的论坛会。会上,我着重提出了在硬件开发的同时,要高度注重软件建设的开发。如今,丰渚园、东坡园等硬件设施日趋完善,但是软件项目,却难见眉目。此乃为西湖开发之缺憾矣。

竭力挖掘和提炼罗浮山文化,就集中了文化个性优势,使罗浮文化个性在各种文化中的地位凸显出来,形成引人注目的强势光环。我想本书的作者,也许就是抱着这样的心态,来尝试这些作品创作的吧。可喜的是,作者的这种颇具先见性的尝试,获得了应有的成功,我个人以为其还蕴藏着更大成功的可能性。

强烈炙热的艺术情感,构成了《仙境罗浮》的又一特点,奠定了作者创作的感情基础。

我有一个习惯,一旦有品鉴任务,就会将书放在公文包里,有空就拿出来读读,连开车等红绿灯的时间都不放过。我读《仙境罗浮》,正是被书中那沛然喷发的感情所吸引。只要用心读过这部书的人,我相信一定会与我有同样的感受:作者的情感如天上飞瀑,飞泻直下,淋漓畅快。现在的许多散文,囿于小我,更有甚者,为文而文,悟不出大道,出不了大景。毛锦钦生于斯,长于斯,对罗浮的山山水水,草草木木,有着深厚而又朴实的感情,这种根植于血脉深处的情怀,再配以那来自生命冲动的艺术表达,自然就会深深地感染读者。

这种如喷泉般的艺术情感,蕴含在这部书的每一篇文章的字里行间,让人如沐浴,不愿醒神。我以为,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也如谈情说爱。你不付出真情,读者也就不会有感觉,自然不会付出真情。谈情说爱最能勾人心魂的不是喊出了多少山盟海誓,而是付出了多少真情实感。真情是区别一切表象的本质标准。这是毛锦钦散文最值得推崇的。《罗丹艺术论》说:“所谓大师,就是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发现出美来。”据说,每年到罗浮山观光采风的人起码有数十万之巨,就是惠州的也不在少数,很多活动,尤其是文化活动在罗浮山举办的不少,可是真正拿出“罗浮产品”的又有几人?在毛锦钦的生命律动中,深藏着非同寻常的罗浮情结。罗浮有他儿时的朋党,有他成长的足迹。他在罗浮山水中长大,得益于这里的山水浸染,得益于这里的文化熏陶,与这里的人物山水有了与生俱来的亲切感,而他独特丰富的情感与这方山水景物对接,便释放出巨大的创作激情。我们知道,自然万物是美的,但美的发现需要审美者具备情感的丰富性。有了丰富的情感,就可以运用神奇的想象力纵横驰骋,创造出一个个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的“自然”作品。沈从文十多岁就离开湘西,可他一生中的最大文学成就仍是湘西文化浸润的作品。毛锦钦的故乡情怀与创作成果亦然。

情感的丰富性是孕育艺术灵感的前提,情感的倾注激发强烈的创作欲望,情感的审美主观性深化艺术构思的成熟过程,情感的独特体悟,实现艺术创作物我交融的极致境界。这些在毛锦钦的散文创作中再一次得以体验与证实。正是他的那种“无论你面对哪一种石头,都应该把它当着一个个独具个性的生命形态来解读,并以审视苍穹关照自然的大视角、大境界的气度,与它进行心灵的对唱(《罗浮瑰宝》)”,才成就了这些通灵的文字

丰富的文化含量,是《仙境罗浮》的第三大特点,其构成了这部散文作品深厚的底蕴和熏人的文化氛围。

时下的导游圈对广东外出观光的游客有这样一句形象的评价:“上车睡觉,下车尿尿,景点拍照,回去什么也不知道”。怎会如此?我看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我们广东的游客不善于从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景中发现美,旅游仅仅只是为了放松筋骨。还有一方面的原因,就是深藏在风景区的美没有被文化工作者挖掘出来。要开发一个景区,不仅要注重硬件的开发,更要注重软件的开发,而软件是一个景区能够持久发展和广泛影响的更为重要的条件。惠州西湖的开发,目前就是处于这种不协调的境地。

一个地方能否被别人认可,关键看这地方是否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因为文化是一个地方区别于其它地方的特色所在,也是吸引外人所在,文化也代表了一个地方的生活深度,其深厚可以让人感觉到贴心与舒适。我曾对文化作过这样的比喻:文化好若两个貌无二致的美女,可是时日一久,便会觉得一美一丑。缘何?一个说话温文尔雅,一个出言污秽满口。这便是文化差异的结果。可见文化对于一个人一个地方是多么的重要。近年,有一个说法我是相当赞同的:广东并不是缺少文化,缺少的只是对文化的挖掘、整合与宣传。

广东缺乏文化宣传,也缺乏文化整合,特别是在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过程中,文化缺乏宣传与整合,给人一种广东没有文化的感觉,于是,就有人将广东称为文化沙漠。这实际是对岭南文化的漠视,更是对广东文化现状的一种不切实际的指责。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就是广东的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同步。改革开放后,广东经济得益于政策与区位优势,经济得到了持续快速发展,而另一面,由于人们过多地注重经济的发展,相对忽视了文化建设,以致给人一种广东无文化的感觉。

无异,毛锦钦的散文集《仙境罗浮》,在这方面为罗浮山乃至为惠州的文化挖掘、整理与宣传,做出了积极探索与尝试。他的每篇作品,都力求在文化上深挖细掘,每写每新。一是在所表现的对象上,不放过曾发生过的文化现象,包括宗教的、艺术的、历史的。如我们读过这些文章后,便知道了蓬莱、罗浮山的来由,知道了安期生、何仙姑、二十四子的出处,知道了荔枝、酥醪酒的故事,知道了道教佛教的基本常识,同时知道了梅的文化、竹的文化、松的文化、石的文化,另外,作者不仅注重挖掘历史文化名人曾在罗浮吟咏的诗句,还极为注重借助广为人知的名人名句适时地用在罗浮的人文和自然景观的描写上,让读者由此及彼,产生美好的联想,加深对罗浮的了解与印象,从而激发了人们更进一步地亲近罗浮,走进罗浮的愿望

语言的机趣、凝炼是《仙境罗浮》的第四大特点,这为作品的视角效果、调动读者的阅读情绪营造了良好的语言环境。

在读《仙境罗浮》这些作品中,我的大脑神经,常常被作者的语言刺激得颠颠狂狂,有如指尖被针扎过一般。

从某种角度上说,语言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尤其是语言成为“文艺作品的语言”的时候,我们的构思再好,也需要俏皮的艺术语言来表达,这就好如建造一座高楼大厦,设计的图纸再好,没有上好的钢筋水泥以及所需要的材料,漂亮的设计难以成为壮观的大厦。也就是说,文学作品的感染不只是感情就能完成的,其必须借助艺术语言的表达与传递。如描述山水,毛锦钦写道:“这是一种阴柔在抚摸一种雄壮,这是一种阳刚在呼唤一种柔和”(《罗浮韵》),既有畅快通达的文字,又有深刻的哲理。通过山水的阳刚和阴柔,作者联想到了雄壮和柔和,也让人联想到两性,使读者的思维空间骤然放大,与中国古文化易经相通,从而对作者描写的景物有更为准确和深刻的体验;描述农民,他写道:“以锄头当笔,饱蘸激情与力量,在大地柔软的丝帛上,用粗壮的手,一笔一笔艰难地书写着理想与希望”。(《罗浮春韵》),如此形象而又准确地表达了农民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另外,作者在语言的锤炼上是颇具功力的,使被描写的对象更为生动。如《罗浮寻梅》中写道:“千树梅花,点点洒洒,或傍石古拙,或临水西斜,那秀影扶风的琼枝,那暗香穿盈的芳瓣,无须笔墨的点染,无须故人的吟哦,都是十足的诗味沉酣。”“古拙”、“西斜”、“扶风”、“穿盈”的运用,如果不是饱含对自然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细微观察,对文字的精当把握,这种功力是难以达到的。诸如此类的语言在这部文集中屡屡可见,令人兴奋。如《中登狮峰》:“山在云中走,云在山里飘”,“走”与“飘”的互动关系,可见云雾的缠绕。《罗浮瀑布》中的“峭壁撑空”的“撑”字,让人眼子一亮,尤为出新。《罗浮明珠》中:“小船犁在澄碧的湖水,犁破了浸在水里的山峰、森林和天上的云絮,打破了宁静的湖面”其中的“犁”字和“破”字,别开生面(本文的开篇所用之“犁”,就是我的现学现卖)。《罗浮清泉》中:“头顶的阳光被树叶切割成大小不一的金银碎片,参差不齐地洒落在树上、石上、溪水上。”中的“切割”、“金银碎片”将森林中的阳光表现得活灵活现。“湛蓝色的深潭翻腾出滚滚的浪花,犹如绿地里盛开的莲花,那莲花喷珠吐雾,神奇般的滑落在潭边,未等人看明白,迅速从光滑的巨石上溜下,流向山溪。”这般描写,让人心弦紧扣,生出稍有不慎,美将即逝的感觉。还有,作者在一些字词的修辞上,别具匠心。如《罗浮翠竹》中的“绿色的竹子,一年四季,竖起绿色的桅杆,扬起绿色的风帆,张扬绿色的想,追逐绿色的希望。”其中的动词:竖、扬、张扬、追逐,颇为灵动而又具想象,格外撩人。

看来,要写好文章,没有灵气不行,但是仅仅有灵气而没有文字功力,也是难以表达的。从《仙境罗浮》的字里行间,我感受到了作者灵气与文字功力的机巧结合。

渗透的人生感悟是这部散文集里的第五大特点,这个特点,赋予了本部散文的思想深度。

应该说,文学区别与其他学科的重要标志就是不要过多的说理,否则,就是教科书或哲学之类。但是,我们不可否认,文学与其他艺术品一样,是解释人生的。文学写的也许是极平常的事,而在这平凡事实中提到一些人生的意义,这便是文学要表现的哲理,这便是文学给我们的知识。这些哲理是用带着血肉的人生烘托出来的,他们的知识是以人情人心为起点,尽管这些哲理并不深刻,但是这并不高深的哲理在具体的表现中,能把读者带入文章的情境中去,从而使读者在文章所设定的境界中体会出人生的真义。我们读文艺作品不是为引起一种哲学的驳难,而是随着作者所写下的事实而体会人生;作者能否把我们引入另一境界,能否给我们一种满意的结局,便是作家的要务。在《仙境罗浮》里,可贵的是,尽管这是一部以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为介绍重点的散文集,但是,几乎每篇都有作者对人生的透悟与理解。这就构成了这部书的深度与教义。

在《罗浮春韵》里作者感悟到:“春天是美好的,我的心常装着春天,脑子里重复着春天的记忆,在春天的记忆里追求大道,追求美,追求耕耘……”这不就是自然对人的陶冶与启迪吗?在春天的韵律里,自愧小我,大开胸襟。在《罗浮菊香》里他又有如此体悟:“人当如菊花,多一份沉默,少一份张扬;多一份付出,少一份抱怨;多一份乐观,少一份叹息。深悟菊意,演绎无悔的人生”从菊品悟出人品。在《罗浮稔红》中,作者这样写道:“我喜欢它(稔花)低调‘做人’,朴实无华。它以亚热带小灌木的身份,一生扎根于贫瘠的荒山野岭,安守清贫。”表现出“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大丈夫气概。对于千手观音,他有这样的理解:“千眼是认识,没有看不透的事;千手是实践,没有做不成的事。”(《古寺华首台》)作者从佛界中体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道理。作者在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中,无时无刻不在感悟人生。

我曾批判过杨朔式的散文,每一篇作品必要诠释一个道理。但是,毛锦钦的散文说理与那种刻板的样式不同,不是主题先行,一切围绕主题服务,刻意做出一个文学品样。《仙境罗浮》的理,叫悟道,是在自然和人文情境中对某一具体物象的观察与体悟,这是人之情感在具体情境中的感悟、认知和升华。所以,这种感悟和感情就来得真实,不装腔作势,不故弄玄虚,易于被读者认同和接受。

文学的功能是什么?是载道?是教训?还是解释人生?我想这些只要是用文学的形式来完成和表达,都可以概括为文学所应该有的功能。申明:这只是我的管锥之见。

在惠州大力创造文化大市强市的时候,《仙境罗浮》翩翩而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与作用,其不仅可以通过旅游管道、会议平台等方式宣传惠州、传播惠州,还可以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进行爱国爱乡教育,成为普及本土文化的乡土教材。

无论我们的文化概念怎样提炼,都离不开具体的文化内容。就有如包装设计师将酒瓶弄得如何精致,但最终需要盛上甘醇的美酒。《仙境罗浮》就是毛锦钦用心智酿造的一坛好酒。

2010年12月27日晚于鹅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