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路画带给我们的启示

2008-06-16 13:06 | 作者:晨暮随心 | 散文吧首发

大路画展从1979年至2005年,26年间已经办了13届了,每隔两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一次画展,一次比一次艺术质量高,一次比一次规模隆重,一次比一次反响强烈。经过多年的历练和积累,大路画已经是美术界一个特色鲜明的品牌,一张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乃至铁路行业的重要名片。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靳尚谊先生说,“在美术界已形成一种大路现象”。许多海内外驰名的老画家如王琦、力群、王仲等看了画展后,都说“很感动、很激动”。作为国内一个长盛不衰的、硕果仅存的大型企业集团旗下的美术群体,在美术界掀起持久的轰动效应,让世人都充满了疑问:为什么一个以建筑业为主业的企业集团,会涌现出一个这样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艺术群体呢?大路画的成功,带给我们很多启示。特别是对各个美术群体来说,可以从大路画成功汲取很多经验。

启示一:坚持就是胜利

大路画艺术群体的画家们,分布于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下属大大小小的各个单位,他们中也有艺术院校毕业的高材生,更多的是自学成才的江湖派。他们的起点不同,艺术水平不齐,加上大部分都是业余画家,所以有些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技巧有稚嫩和粗糙之处。但是,这个群体,以一以贯之的艺术指针,以坚持不懈的创作精神,守住了这方阵地,并逐渐扩张外延,打开了一片天地。如果说,最近两届的画展,是因为主题选好了,借着青藏铁路这条天路,画展以更凌厉之势向外界扩展影响。那么试想,如果没有26年的积淀,我们怎么会有这样一支艺术队伍,没有十余届画展的磨砺,怎么会有今天的艺术水准。二十六年,一个孩子从呱呱坠地到今天,也长成身体强健的大小伙子了。即便是学院派眼里的“业余画家”,到今天也磨亮了自己的利器。大路画新一届领军人物、大路美协秘书长王沂光说:“大路画能有今天的影响,最主要的就是坚持。两年折腾一次,这种精气神就感动了很多人。”折腾,再折腾,永远折腾,这就是永葆艺术青的秘诀。

启示二:团结就是力量

大路画家在美术界被称为“大路画派”,她一直以群体的形像示人,只有其中的几位代表人物具有较广泛的社会知名度,大多数画家仍是籍籍无名的,但是每一个画家都是不可或缺的。正如居于金字塔顶端的只是几块石头,但是若没有无数的巨石作基础,顶端的巨石也失去了存在的根本。现在,人们看见的是宏伟庄严的大金字塔,不仅仅是顶端的那几块石头。我认识的大路画家,提起自己的群体,无一不充满自豪之情,战友的名字,在他们的口中显得异常亲切。这种凝聚力,远非一些松散的沙龙组织可比,她有统一的组织协调者,在统一的大主题下,有相应的小主题分工,创作过程中,开筹备会,开草图观摩会,大家在一起砥砺提高,最终都是为了一个目标,把艺术的金字塔建得更加宏伟坚固、眩人眼目,

启示三:文化也是生产力

《中国铁道建筑报》总编朱海燕在一篇评论中说“大路画也是生产力”,他的话是有感而发的,甚至可以说是为大路画正名、为大路画家争取权益的大声疾呼。当前,一些人受狭隘的眼界所限,眼睛只盯着一个“钱”字,不能立竿见影地看到有钱进账的工作,都是没用的、无价值的劳动。北京大学教授李思先生提出“文化也是生产力”,他说:“马克思把科技看作一种‘物化和知识力量’,我们可以把文化看成一种潜在的精神能量。对劳动者来说,科技力量是一种外在表现,而文化能量则是一种内在表现。内在表现越充分,外在表现就越有力,一旦这两种‘量’像翅膀一样比翼齐飞,整个生产力岂能不升腾飞跃?”大路画给社会传达了鲜明的信息:她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个表现,是现代企业的一个文化品牌,给中国铁建提升了文化品位,为企业创造了不可替代的无形资产。企业需要文化,“人类因想而伟大,企业因文化而繁荣。”通过企业文化,凝聚了人心、汇集了人气、扩展了影响,创造了“人和”的氛围,是建设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一个生产要素。作为文化生产力的创造者,画家就是需要加倍尊重、加倍关怀护的劳动者,因为他们从事的是高级劳动,是精神世界的耕耘者。

启示四:着眼现实是永恒的旗帜

第十三届大路画展期间,朱海燕发表了通讯《铁路修到天上,艺术走进生活》,文章的标题鲜明地突出了画展的主题和特色,大路画的艺术来源于火热的建设生活,现实主义是它的灵魂指归。这一点正是众多美术界的专家教授们最看重的,也是作品受广大人民群众、职工群体喜闻乐见的原因所在。我们看董吉祥的《天路――青藏铁路图卷》、双道俊、贺永超的《风火山故事》,无不被它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所感染,被作品致广大、尽精微的视野所震撼。王沂光的《向拉萨》组画,沿袭了他一贯的灵动风格,如牧歌、如轻风、如天籁,作品中有意象的、浪漫的元素,但却是深深植根于现实的一种艺术升华。让我们读得心神澄澈,并无突兀之感。为创作十三届画展作品,大路画家们先后有五十多人奔赴风弥漫的青藏铁路建设工地,和建设者们吃住、生活在一起。路巨鼎以花甲之年,不顾身患高血压、高血脂、老年心血管疾病,勇闯生命禁区;王沂光、董吉祥等人更是五六次横穿二千里雪原,中央美院教授韦启美先生说:“我感觉他(王沂光)满脸的风沙!”唐宋元明清历朝历代以昆仑山为天外之地、神话世界,更别提用画笔表现昆仑山外的风光了。大路画家和建设者们一起跨越茫茫昆仑,挺进地球第三极,雪域高原第一次这样被丹青妙笔集中描绘,她的神奇壮美被集中展示,怎能不惊世骇俗!韦启美先生说大路画“生活含量太充分了,在往外溢!”大路画展被誉为“歌颂劳动者美的先进双年展”、“奏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允为公论。

启示五:正确的理论指导是意义升华的催化剂

大路画顺应了时代,是社会先进文化的一个表现,她符合艺术规律,符合先进社会的艺术原则,因此才有旺盛的生命力。这里不能不提到,大路画有自己的幕后英雄,以朱海燕为代表的理论支持为画展引导了方向,扩展了影响,中央美院教授赵友萍先生甚至说“朱海燕同志很像斯塔索夫(俄罗斯美术理论家)”。这在今后大路画的创新发展中是至关重要的,大路画要常办常新,要取得美学意义、社会意义的不断升华,就要建立自己的理论支持框架,有自己的斯塔索夫。需要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智囊为大路画定位、探路。

启示六:集体是坚强的后盾

大路画的成功,是企业和文化的双赢。这不是两张皮,是一回事。数十年来,中国铁建和她的前身铁道兵部队培养了赵修柱、路巨鼎、王沂光、董吉祥、李育林、双道俊、吕成友等众多画家,这些人年长的已逾古稀,年少的方才弱冠,算起来已是三代人。若不是企业长久的扶持,大路画可能和其他一些美术团体一样,路越走越窄,甚至过早地瓦解冰消了。

大路画还将长久地办下去。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正在努力打造“百年铁建”,相信与此同时,也将打造“百年大路画”,直至更久远的未来,在企业发展史、美术发展史上创造一个个新的传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