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普世,励志传奇

2010-11-13 04:59 | 作者:碧鼠 | 散文吧首发

今抖落掉满身尘埃,修妆理容,去觐见一位德高望重初世纪的老人。言称太史公,他为完成《史记》,表现出含垢忍辱,坚忍不拔的高贵生命意识,为千百代有识之士树立了一个光辉典范。他是汉武帝时期最出色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因为他的出现,中国的历史得以拾遗补缺,完整传承,让后辈儿孙有了解先人的机会。

翻开历史的画卷,有一位翩翩少年,英姿风爽,聪慧过人,在父亲的引领下向一代学者孔安国,哲学大师董仲舒的府邸走去。路上,父亲司马谈悄悄问儿,子长,生者何为?司马迁答道,修心普世,唯力是视。他知道父亲自幼教诲传承史志,不鹜此生,现在突然提及,分明是让儿铭刻,不敢遗忘。那年他只有10岁。父亲对儿的表现很满意,但他知道少年得志,狂狷不驯的道理,故意装出一副尊者威严,循循诱导大赞董仲舒的渊博学识,见地深远。儿子迅速作出反应,随口示志,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生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父亲暗暗称道,有志不在年高,自叹弗如。

正当汉武帝积极采用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书”教化方案硕果累累时,西汉中期的社会繁荣不断显现,国家强盛,人民生活安定,虽匈奴经常骚扰,但没有动摇国内政治经济的稳步发展。此时的司马迁已经是博学多才,风华正茂,20岁开始南游江淮,北涉汶泗,探禹穴观孔子遗风,与同伴游历名山大川,行走大半个中国。像一只雄鹰开拓视野,历练见识。40岁那年,汉武帝封禅上泰山,作为主管史籍,历法,礼仪的父亲司马谈本应随往,因身患重疾年事已高,让儿子前往。临行前在病床上对儿子讲,父亲来日不多了,希望你完成他未竟的事业。儿子含泪揖别。没想到一别便是永别,那年他正好从西南游历回来,随后接替父亲的位置,官至中书令。42岁集中精力开始写《史记》立志勤勉,尊重事实,虚心请教,不负大任。

前99年,李陵出兵征战匈奴,被困受降。消息传回朝野沸腾,汉武帝大怒,李陵祸及九族。朝上都知道是因为汉武帝的妃李夫人之弟李广利隔岸观火不出手相救所致,但都明哲保身不愿禀报。当汉武帝与大臣们商讨此事时,司马迁如实据说,一语惹怒了汉武帝。本按汉律,司马迁也应诛连九族,在众大臣的一再保荐下,汉武帝才给司马迁两条路选择:一重金赎罪,二腐刑不赦。无奈之下司马迁选择了后者。从此英年早霜,意气受辱,卑微相济残生。明君?封建王朝那来的明君?囚牢之所有痛不欲生的意念,父亲遗嘱有怀疑儒学的一切逻辑,什么经世治用,内圣外王,修心养德,尽忠报国,都是统治灌输,连句真话都不相信,明在哪里?血书已经写好,准备与父亲赴约。没想到那一狂风大作,电闪雷鸣,有个狱卒躲在他的门外一直没有离开,并不断地与他说话。就这样化淡了他的意念之后,风神奇般地停了。他忽然想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且容易,再生确难。隐隐听父亲讲过,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的故事自己何不效仿忍辱注《史记》?

他向父亲的承诺犹言在耳,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不断出现。沧海人生,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以事实为依据,用明辨事理的正义情感,精心篆刻,把热血奉献给那些经得起考验的英雄豪杰,传承给千秋百代。在他遭遇不幸的那一刻,已经认为卑微如芥,失去尊严,唯一的愿望是完成《史记》,留一点文字在人间,也许能减轻悲愤之苦。他搜集散失轶闻,详据考证,终于在他天命之年(约53岁)完成了两代人的夙愿。57岁坦然地离开了人间。记录了3000年的历史事实,凡130本章列传。内容详实,语言精美,开创散文领域的新天地,被历代尊称为千古绝唱,树一家之言,整整影响2000多年。也许司马迁从来就没有想过他的文字会影响这么久远,更不会想到因为他的励志让中国的历史没有中断。

我掩卷沉思,仿佛他用微笑告诉我,他很知足,也很欣慰来世走一遭。并且说苦难是学问,如果没有落地尘埃的心是很难完成愿望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