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角营

2010-11-07 16:27 | 作者:波哥 | 散文吧首发

散文

寺角营

李晓波

寺角营,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北方村庄。

和其他村庄一样,这里的人们依靠种田度日,千百年来人们日出而做日落而息,延续着村落的兴衰荣辱,一代代平凡的人们永不停息地与命运、与生活抗争着,使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村落在历史的长河中随波逐流,走到了今天。相传在古时,黄巢的起义大军攻战潼关,在村边安营扎塞,起义军对村里老百姓秋毫无犯,相安无事,老百姓对起义军十分拥护,村中老者在义军撤离时要求黄巢将军为村子取名,黄将军环顾四围,见兵营不远处有一寺庙,遂挥笔写下“寺角营”三字,当地百姓便以此为村名延续至今。

将军题村名的故事是否真实现已无从考究,在潼关村名中带有“屯、营、堡、寨”等与军事战争相关的字眼中,寺角营这个村名的存在也着有其特殊的历史意义。村里出了多少将军不得而知,唯一有据可查的是一百多年前这里出了一位参加过辛亥革命的人物,他叫李仲三。这位在当地人心目中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是寺角营人的骄傲。李仲三的父母是寺角营村的一户贫困农民,据说其母在怀他的时候里做了一个,梦见一只老虎卧在家里的炕角不走,后来就生下一个男孩,算命先生说这个男孩是虎星的命,将来能成大业。然而在十九世纪末的年代里,清朝气数将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取得秀才的李仲三家中生活依然贫困。这时候关中刀客的出现给他提供了人生转折的机遇,通过参加关中刀客群体,李仲三成为革命党人中的一员,他秘密联络其他县的同仁,参加了在西安举行的大雁塔三十六兄弟盟誓,在陕西成立响应孙中山先生反帝反封建运动的革命组织,为辛亥革命打响第一枪的武昌起义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民国时期,作为革命元勋,李仲三定居西安,身为陕西省水利部门的要员,他为李仪祉修建水利工程洛惠渠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帮助,同时也为家乡的水利事业做出了努力。为了使寺角营周边村庄用水方便,他筹资修建了潼关寺汾塬上的龙儿埯水渠,引秦岭之水供当地人民生活和种田所用。在潼关解放前的几十年时间里,这里的人们提起龙儿埯水渠就能想起李仲三,人们在水渠边修建了一座石碑来纪念他。后来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抽黄工程的实施结束了这条大渠的历史使命,使它成为村民们对过去怀念中的一部分。其实在李仲三修建龙儿埯水渠的同时,也为这里的人们修建一条横跨这架深沟的公路,当时寺汾塬和牛头塬相互独立,连接两塬的道路是沟里一条蜿蜒的小路,两个塬上的人们来往十分不便,李仲三请人在两座塬头设计修路,采取填沟的办法将两座塬边成一起,相边的地方就叫龙儿埯,据说当时修路时的设计是四回马车并行的宽度,但由于在施工过程中当地政府从中盘剥导致公路修成后仅容两架马车并行,在公路通车典礼上李仲三先生大为光火,痛斥贪官污吏的不法行径,一下怒之下叫人拆了修路纪念碑,返回西安后再也不回寺角营了。

李仲三作为寺角营人的骄傲已成为老人们口中的故事了,至今许多年岁大的人都能把他的故事大谈一番。说他力大无比,战场上提一把大铡刀奋力杀敌,威震敌胆。说他作为国大代表在广州参加国民党代表大会与孙中山并驾齐驱。说他革命成功后荣归故里,从老潼关县城回村时坐的八抬大,后面的卫队把村子都包围了。说他不惧蒋介石,在南京时所乘车辆与蒋委员长的车在路一相遇,不退让,蒋听说是陕西李仲三的座驾,不让卫士驱赶而自行退让,并嘱咐“别惹这个老陕!”说他支持杨虎城将军搞西安事变,并在杨将军被革职后筹措资金供杨将军出洋考察。说他在解放前不为胡宗的威逼所动,断然拒绝胡宗南邀他飞往台湾的邀请。身为国民党元勋的他,三个儿子均为共产党员,其中长子因参加共产党员较早后来与党组织失去联系而回家务农,次子与三子均参加革命成为优秀的共产党领导干部。

李仲三先生是寺角营的骄傲,却并不是寺角营的全部。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身份的大小,无论职务的高低,寺角营作为一个自然村落从未因此而声名鹊起,亦未因此而销声匿迹。人们在谈论传奇人物亦或土匪流氓的同时,依然过着平淡无奇的日子,演绎着各自的人生故事。和许多村落一样,寺角营原来也是一座围得严实的城,有东门和南门两个门楼和一西边一个水门。东门为正门,门外不远处有一潭,约一丈深,潭边有三人合抱方能围拢的老柳树数柳树数棵,每逢老天下,潭里的积水就是全村人的饮水,因此早些年的时候尤其是季天寒地冻的日子里,每天早上总有人挑着水担在这里担水。南门外也有一水潭,平日里积下雨水可以供村里的土地浇灌,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常有姑娘媳妇们在潭边冼衣服,捎带地说些东家长西家的话题。西门是水门,专供村里生活污水向村西一条名叫西溜沟排走的。北边无门,是因为村子北边没有村落而已。村里有庙堂、戏台、石碾各一,供人们求神、看戏和生活碾各类面粉所用。村子以戏台为中心,分南巷、西巷、后巷,从南至北共八巷,分居着李、王、杨三大姓及其他少数外姓人。后来村子不断扩大,部分人搬出村子而住,衍生出北营、东营、杨家湾等小的卫星村。人民公社化期间村子分为七个小队,一、二队属杨家湾,三、四、五、六队为主村,七队在村北,改革开放后又分出八队,在村东,故名东营。

和其他地方一样,寺角营的人们也聪慧无比。在左倾思想盛行的年代里,人们在艰苦条件下仍不失其诙谐幽默,给单调贫乏的生活添加了许多乐趣。村里有一姓孙的农民,早年逃荒要饭到村里定居,有人便编一顺口溜:

孙某某,是雇农,

家住陕西潼关城,

国民党,抓壮丁,

逃命逃到寺角营。

许多描述村里大事小情的顺口溜不知是谁所作,但在人们口中流传,被一代代人所笑谈,人民公社化的年代里,七个生产队是七个战斗群体,在大队的统一领导下生产生活,人们习惯了打铃上工、出工不出力的集体生产形式,一些反映当时生产情况的顺口溜便应运而生。这是一首反映各队队长的顺口溜,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不书其名,仅最后一个字而用于押韵:

一队有个某某海,光叫骡子不起代;

二队有个某某明,小娃上工都不行;

三队有个某某牢,领着社员满沟跑;

四队有个某某桥,带领社员割蒿毛;

五队有个某某旺,小孩干活不算账;

六队有个某某顺,萝卜蔓菁吃不退;

七队有个某某蛋,领上社员胡球转。

一段顺口溜反映当时的生产生活情景,活灵活现,让人喷饭,也让人深思。村里当时也有文化活动,因为村子大,所以成立了农民剧团,抽调一些热秦腔的社员为剧团演员,农闲时节排练些戏剧在村上演出,因为都是农民演员,所以常见的情况是一群物质生活并不丰富的庄稼汉和婆娘们在大队的院子里排戏,《辕门斩子》、《下河东》、《周仁回府》、《三滴血》等一大批传统剧目,平日里与土地庄稼苗打交道的农夫们当起皇上、将军、娘子、小姐来也是有板有眼,这其间上台忘词的、临阵怯场的便司空见惯了,常见在戏台上陈世美或包王爷的坐椅后边蹲着一个人影,拿着一片纸给演员递词,谁家小女子八岁就登台跑了个龙套,谁家儿子上台后紧张尿到裤子里了,戏台上的演出每每成为村民们经久不息的话题。逢年过节村里若有演戏便热闹非凡,来走亲访友的便住下不走了,要看了大戏方才回家。然而,村里的戏不比正规剧团的演出,常常被人落下笑谈,加之村上有人借机会做小生意,挣些钱养家糊口,一村民专在演戏期间卖酪糟,坐在戏台下端一碗酪糟喝在许多小娃心里是十分渴望且容易实现的愿望,遗憾的是卖酪糟的手艺实在太差,演员的戏又不精,有人便编出顺口溜来:

某某某的酪糟,

寺角营的戏,

不吃不看不生气。

作为一个普通的村落,寺角营的村民们也希望各自的儿女通过考大学跳出农门,走向与父辈们不一样的生活环境。每有谁家孩子考上了大学,村里人便以此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向人家学习,说人家孩子听话、争气、给家里争了脸面,若有谁家孩子不学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人们告诫各自的娃娃以此为戒,传统的教育思想一直在村里人们的脑海里盘踞着。然而毕竟是农村,绝大多数的人们依然生活在这里。当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时,村子里一些人不满足于农村生活的贫困而走出村庄,到县里或者其他地方做生意,三十多年过去了,这些当初因为生活所迫外出的人们在当地都定居了,他们的孩子有的仅在寺角营生活了童年时光,有的甚至从来没有在寺角营生活过,但他们的根还在寺角营。每当家有婚丧嫁娶大事的时候,这些在外居住的人们便携家带口的回来行人情,这个时候人们回忆起在村里的一切往事而感慨万千。

当然,留下来继续务农的人们也不再固守一亩三分薄田养家糊口。村子里相继出现了各种专业户,有养猪、养鸡、养牛的养殖户,有种菜、种果、种药材的种植户,也有粮食加工的、农作物贩卖的、生产资料、家蓄饲料经营的,还有搞运输的、办超市的、开饭店的。于是乎,如进走进寺角营村,随处可见农户院墙上的户外广告,用极不规范的字体写着“轧油”、“卖复合肥”、“猪鸡饲料”等没有任何美女肖像却也花花绿绿的宣传广告。

历史的车轮走进了新世纪,寺角营也和其他普遍村庄一样走进了这个五彩缤纷的新时代,村民们的生活不再是当年“二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落后生产生活方式了,他们也有了科技意识和时代感,一辆辆小车开进了农家小院、一座座高楼在这片热土上拔地而起,村民们用上了手机,有的家里安装了电脑。前些年仅在四围方圆几里内结亲的人们如今也有了外县、外省的亲家了,因为年轻的姑娘小伙子成群结队地外出打工,在外谈了对象,姑娘们嫁到了天南海北,小伙子们娶回来了四川妹子、山东姑娘。多少年一直充满纯正秦腔的村子里便不时冒出些南腔北调来,人们也便见怪不怪了。

人常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寺角营既不依山又不傍水,最近的山是秦岭踞离三十余里,最近水是黄河距离也有二十余里,东西各有一深沟,南接陇海线及310国道,北临郑西高速铁路。没有天然资源可以利用,千百年来这里的人们靠天吃饭,旱涝不保,贫苦而自强不息,顽强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好在历史的车轮走进了新世纪,这里的人们不仅靠天吃饭,而是在耕种自己土地的同时寻求了全个致富的门路,在生存的起跑上线,他们也不甘落后,永不停息地追求着自己的幸福

在QQ上发现网友发了一个名为“一张可以点击看到全国任何乡村的神秘地图”的贴子,把这个贴子转到我的空间后,果然可以通过鼠标的移动看到任何一个乡村,当我把鼠标移到寺角营的地界上时,图上赫然显示着寺角营三个字,我忽然有一种感觉,如同路遥在他的《人生》中描写高加林回到故乡的一幕时“一下子倒在黄土地上,喊了一声”的感觉那样,面对故土,我也想扑进她的怀抱。

但是我面对的是一台电脑。

附件:

作者姓名:李小波

联系地址:陕西省潼关县工商银行

邮政编码:714300

联系电话:13636771355

电子邮箱:tglxb2009@163.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