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能等多久我的青春

2008-06-07 09:42 | 作者:晨暮随心 | 散文吧首发

两年前,曾有位朋友叫我读下尼采的首席经典著作《悲剧的诞生》,那时我只是一听到“悲剧”两字,心底里就很不是滋味了。我不喜欢它,也不想读它;为了努力与《悲剧的诞生》保持着距离,也努力与尼采这一位天才相去,我却付出了极其沉重的代价——失去品读世界名著本源的智慧与思考,失去认识尼采这样一位天才的良机。

而后来,我主动地皈依这本《悲剧的诞生》。当我真正地捧起它读的时候,字里行间的气息突而其来地涌进了我的神经,甚至让我很快地被窒息。在德国艺术淡化、精神文明的倾滑之际,尼采却开始了沉思回眸,为当时德国音乐大师瓦格纳这位知音写了此著作。他以古希腊的阿波罗日神与狄奥尼索斯酒神的不断冲突而最后能达成统一的较比里,彻底地解剖生活的生与死、艺术与真理;铸就了古希腊艺术的繁荣,艺术悲剧的诞生;否定了苏格拉底的“知识即是美”的学说。而日神的幻景酒神的洒脱的冲动让他感受到了古希腊艺术精神文明的繁荣与不朽不是源于希腊人们内心的和谐反倒是他们内心的痛苦与冲突,实现了一种悲剧艺术的不朽。源于这一点,我不由地联想到我们古老华文明的繁荣。一个有为与无为的儒道思想的对立与统一的根源,却给我们的文明推向了苦旅的发展。从《诗经》的学说到红学再到如今的敦煌文化的探究,无疑给我们带来了对文化艺术的反思。

这样的艺术,且不说它的非理性或者形而上的学说,任凭着对艺术美学的探索,就足以让我们有很大的思考。虽然我是失去了认识尼采这一位天才的良机,但最后能有幸回归,让我学懂了读书的兴致与思考,有一种类似于苏格拉底的“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一过”的感觉。

从尼采的《悲剧的诞生》里,品读着这样的经典著作,我享受到了一种心灵上的净化与洁雅。透过著作的本体,我却更深刻地认识自己,也更加开阔了自己的内眼与视野,与历史作者的生活更加贴近。尽管当时尼采的艺术美学不怎样为人们青睐,但却已经孕育了他新哲学体系思想的诞生。我不由地就想到他的沉思与庄子的生命与柴草、思想与火花的“指穷于为新,火传也,而不知其所尽也”的比兴,一种物质生命的怠尽却能得以艺术思想的传存。就像他后来所说的那样:“那一切本属于其他孩子童年阳光并不能映照在我的身上,我已经过早地学会成熟地思考。”

很多时候,我们也常会听到人们说名著很难读。这一点我也很肯定,尤其是在文学作品与哲学艺术作品上,我觉得哲学更加难读。就如我读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尼采的这一部《悲剧的诞生》时,甚至比读托尔斯泰的一章中出现20几个又长又难记的人名的《战争与和平》还要费神。那里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质朴的沉思;也没有侥幸的渴望,而只有敏锐的神经。我不敢肯定会有多少人能拥有着这样充溢而又敏锐思维的兴致来啃读得了如此的著作。而我总感觉到每一部久经历史严格考验过后的经典,无疑总会浸透出作者个人的思想与人生态度。回眸人类从石碑上凿出来的巨作到现今花花绿绿的书集里,有着多少能够如此让人世代相品读的呢?我不敢确定,也不敢思想。

读书本来就是一种境界的提升,一种灵魂的洗礼。我不敢否定有品读的技巧,但我能肯定的是有一种品读的兴致。在看书与读书中,曾国潘认为:“看者如攻城拓地,读者如守土防隘,二者截然两事,不可阙,也不可混。”对会品读的人来言,看书时却显得思维活跃,神经敏锐;而读的时候却能感受著作里的意韵与节奏快感。每每读着一部这样经典著作之时,我感觉总有着这样突而其来的快感。

而不会品读的人即使我们能给予怎样的点拨却也只能是让他在沧桑人生中不至于完全迷失导航,最起码可以让他自己在迷茫中寻得了些许回归的借口。而同样的经典著作,也未然能适合每一位读者的兴致;同一位天才的思想,我也不能确定会让每一位读者认可。海伦的美丽,引起洛伊特人们的战争;而《悲剧的诞生》以及世界更多的经典著作,将会给我们引起怎样的灵魂的冲击呢?这样的问题我想还是留给需要品读生活的读者们自己去探究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