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凤凰台

2010-08-20 14:42 | 作者:古今谈 | 散文吧首发

十月五日,《感日报》第四版有一篇题为“两处凤凰台”的文称:“我国称凤凰台的地方不少,光孝感地区境内就有两处”,并指明:一处在安陆市城区东南,另一处在云县城东北。

其实,孝感地区(现在该称孝感市)境内还有一处凤凰台,全称古凤凰台,简称凤台,位于孝南区东南部,距孝感市城区约二十五公里。

凤台是一座土台,南北长,东西宽,面积十余亩,高三丈许。土台上原有一座庙宇,坐北朝南,前后三排。前面两排为高大的宫殿式平房,后面一排为上下三层楼阁,虽然只有三层,却比普通五层还要高。前殿与后殿、后殿与楼阁之间,两端有厢房相连。整座建筑雄伟、壮丽,浑然一体。尤其是那三层楼阁,于高台之上起高楼,显得格外高耸,气势不凡。那高高翘起的飞檐,犹如舒展的长翼,仿佛携着楼阁和殿堂起飞。那飞檐的四角悬挂着的铜铃,被疾风敲响,又被疾风捎给远方。那屋顶的琉璃瓦,无论是晴天,还是阴天,总是阳光灿烂。那屋脊的两端和中间,圆圆的琉璃坛层层叠起,高六尺有余,象小小的宝塔,又象长长的宝剑,直指云天,真可谓登峰造极,委实壮观。二楼为“月楼”,三楼为“通明天宫”,两块巨幅横匾用古朴苍劲的大字写着,格外醒目。殿堂里,楼阁中,雕梁画栋,古色古香,数百尊大大小小的神像,或立,或坐,或蹲,或卧,或凌空飞舞,有的笑容可掬,有的愁眉不展,有的闭目养神,有的怒目圆睁,有的三头六臂,有的三只眼睛,真可谓形态万千。庙宇的四周,古木参天,花草遍地,百争鸣。好一个幽静的去处,真是一方修身养性的净土。

凤台坐落在一片平坦的河谷里,被身材苗条、远道而来的凤凰港紧紧地拥抱了一圈。要想跨越,得请对面放下吊。倘若隔桥相望,你会发现,凤台俨然一座小小的城堡。

每当季来临,凤凰港骤然发胖起来,体宽一千余米,将凤台围成一座小岛。此时登临凤台,少不得要唤渡泛舟,虽然多有不便,却也别有一番情趣。

相传古时候,凤台以它碧水环流、绿树成荫和鸟语花香引来了一对美丽的凤凰。它们落在一棵高大的榔树上,做了窝,下了蛋。有一天,凤凰觅食去了,几个在凤台读私塾的顽皮的孩子把凤凰蛋捡去煮熟吃了。凤凰回来发现蛋没了,就飞走了。人们非常怀念凤凰,从此以后,他们称那棵歇过凤凰的榔树为“凤凰树”,称长有凤凰树的土台为“凤凰台”,称那条流经凤凰台又环绕凤凰台的水港为“凤凰港”,称凤凰台南面不远处凤凰港上的石拱桥为“凤凰桥”。许多年以后,人们又捐资在凤凰台上修建了一座庙宇,取名“古凤凰台”,以斗大的字体竖排镌刻在一块很大的花岗石上,再镶嵌在高大的庙门之上。走进庙门,抬头向上,可见大殿正梁上有“光绪二十一年重建”的字样,相传始建于唐朝。

凤台是孝感境内著名的“三台六景”中的一台,既是一处远近闻名的道教胜地,也是一处游览、避暑和疗养的胜地。自从有了庙宇以后,就一直香客未断、游客不绝。尤其是逢年过节,更是热闹非凡。每年从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从清晨直到傍晚,这里总是人山人海。有焚香烈烛、求签问卦、许愿还愿的,有舞龙灯、耍狮子、划旱船的,还有捏糖人、吹气球、卖花炮的,而更多的则是来逛庙会的。到了农历三月三,则有成群结队的青少年学生穿着鲜艳的服装,擎着彩旗,敲着锣鼓,一路欢歌笑语,来这里游。即便在平时,也有不少人三三两两结伴而来。盛时节,还有一些人来此小住,或避暑,或疗养。他们当中,有不少人是文学界、艺术界的名流。他们在这里拍下了许多珍贵的照片,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墨迹。

凤台这座庙宇虽不算小,可道人并不多,连道长在内,一般不过五至七人。他们除了念经、打扫庭院、接待香客和游人之外,还种有一些田地,每年只在汛期到来之前收获一季麦子和油菜。同时还在庙宇的两侧和后面种些蔬菜、瓜果、药材和花卉。他们经常泡制一些药酒,为周围村民治疗跌打损伤和风湿关节等症,疗效甚佳,而收费低廉,一斤药酒才一元钱,受到患者一致赞誉。天热时,他们每天用菊花、金银花泡茶,免费供人们饮用。当凤台周围成为一片泽国时,他们还免费为过往行人摆渡。

凤台周围的村民都把凤台奉为家乡的标志,哪怕少小离家直到两鬓班白依然远在天涯海角,也不会忘记家乡的凤台。我的老家就在凤台东面,离凤台一里来地,村里的田地已伸到了凤台的脚下。1978年清明节前夕,我的五叔只身从台湾回到他从小生活了16年后来又阔别了40年的家乡。他特意带着照相机回来,准备拍几张凤台的照片带回台湾去,好让他的家人都看一看他常常向他们描述并一再夸耀过的凤台究竟是个什么模样。然而,他失望了。面对凤台,摄入他眼帘的竟是一座光秃秃的土台,而记忆深处的那座庙宇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尽管他也看到家乡发生了一些变化,可这并不能消除已深深烙在他心头的遗憾。

1966年,一场横扫“四旧”和“牛鬼蛇神”的飓风席卷了这座僻静的远离尘世的庙宇:所有神像被横扫出庙门,然后付之一炬;所有道人被横扫出庙门,再戴上纸扎的高帽子游街示众一回,然后被遣散。不久,孝感县第四中学的几位老师带着若干学生,南下三十余里,来到凤台安营扎寨,办起一所学农分校,不到一年,便不声不响地撤走了。1968年7月14日,黄孝大堤决口了,府河水卷着汹涌的瀑布,一泻千里,一夜之间,吞没了一大片一望无际的农田和几十个村庄。十几户无亲可投的灾民乘着木排漂流到了凤台。当没有木材烧水做饭的时候,他们举起了刀斧,先是砍庙宇四周的树木,继而砍庙宇里的门窗,日复一日,竟无人过问。后来,附近有些灾民动心了,于光天化日之下蜂拥而上……,不到几天工夫,一个好端端的凤台便被毁得寸木不剩、片瓦未留,连树蔸也被挖得一干二净。残存下来的只有一座遍体鳞伤而又光秃秃的土台。

从那时至今,一晃二十五年过去了,凤台依然光秃秃地静悄悄地呆在那个偏远的地方,很少有人光顾,渐渐被人遗忘,直至鲜为人知。

笔者出于对家乡的挚,实在不忍心看着家乡的古凤凰台就这么无声无息、不明不白地从孝感的历史上消失,才追记了这篇文字,愿它能为家乡的古凤凰台争得它应有的一席之地,更愿它能给读者留下一些有益的思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