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作品和口水飞溅的贴子

2008-06-16 13:05 | 作者:晨暮随心 | 散文吧首发

??这是一个评论文章和由此引发口水的贴子,前半部是口水满天飞,后半部是冷静的文章评论;论坛是百家口舌,贴这个贴:一则有评论作品的参考借鉴;二则有写作的启发和思考;三则有另类的观念和标的;是故贴出。简单地说:利于论坛多方位发展。????提示:您能想象一首七绝有33个问题吗?这个贴子里说了……????荷花??本文作者牛赋发表于2007-9-137:26:42阅读5955次作者文集查看评论发送信????翠玉出水羞罗敷风韵一展举世殊????表体至死泥不染根本须臾不离污????注:①罗敷,出自汉乐府《陌上桑》。????②历代文人墨客,歌颂荷花的诗文不计其数,离开“出污泥而不染”这个主题的几近零!????余以为所谓“出污泥而不染”者,只不过是荷花的表象也。真实的荷花也有“无污泥而不生”??的一面。试想,离开了污泥它能生存吗?它能长得那般婷婷玉立而又楚楚动人吗?客观????地讲花是一个典型的双重人格的结合体。????季风在2007-9-1314:15:50发表评论??“表体至死泥不染”好句!“根本须臾不离污”,朋友,您好!这句是否考虑一下,虽然有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名句,你的此句我想也来自这里。但我感“根本须臾不离污”的荷花始终生长在“污”之中,而且与“表体至死泥不染”有重复之感,也损您的诗篇的意境。我咏一句“根本须臾圣洁书”只是参考。谅!??牛赋在2007-9-1315:05:32发表评论??季风文友:谢谢你的点评。我不完全赞成荷花就是“出污泥而不染”的,恰恰相反,离开了污泥荷花是一刻也不能生存的。所以才有“根本须臾不离污”之句。所谓根本也不是指其全部,而是指荷花的根部。这一点在我《荷花》的注释里已经说清楚了。仅是本人的一管之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希望别人也同意我这观点的意思。再次对季风文友的好意表示感谢!??秀水风生在2007-9-1322:29:43发表评论??又是个有趣的命题。季风觉得“根本须臾不离污”,重复前句。有损对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传统意境。牛赋认为,离开了污泥荷花是一刻也不能生存的。似乎想进一步说明荷花的超凡脱俗,离不开提供养料的根须深入污泥。两种观点看似对立,其实是侧重不同而已。季风看重表象,意在维护“不染”的形象。牛赋则挖其根本。明确指出,没有污泥,你也“高雅”不成。到底谁更有理,还请大家点评。??牛赋在2007-9-147:32:17发表评论??感谢秀水风生老师把牛赋的意思说得更加清楚了!其实我的习作(限水平)并未能将我对荷花的戴和钦佩之情完整地表达出来!我也觉得此前所有关于荷花的诗词,虽然不泛有很高艺术价值的大作,但大多只看重了她的表体,因而也未有将其全部或更重要的优秀品格表现出来。??犁苑耕夫在2007-9-1318:16:16发表评论??表体至死泥不染根本须臾不离污??水草*在2007-9-1321:26:31发表评论??欣赏!??秀水风生在2007-9-148:47:34发表评论??能对历代文人墨客近乎一面倒的赞美之词,提出不同的看法。表明作者不但具备争脱传统定式的勇气。而且还掌握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并大胆提出了对荷花的全新诠释。其实根入污泥并非自甘堕落、不能自拔。更是对“出污泥而不染”的一种牺牲。非但不会有损原有的美,反而使它美得更真实、完整。最近坊间对作品的不同观点多了起来。这说明文友的阅读专注度更深入,互动性更强了。如“荷花之争”,及“狗尾草的褒贬”。这都说明,我们的栏目正趋向活跃。但希望能就事论事,不要人生攻击。让古榕树下的文学氛围更加和谐纯洁。拜托各位了!??黑苹果不甜在2007-9-1413:31:44发表评论??以开放的心态看待文学的发展,思想应当是自由的,而不是一味因袭,自由的思想,百家争鸣!不论是支持的鼓励,还是个人匿名嘲讽式的所谓的评论。都会在很大程度上,碰撞着我们的思维……传统文化思想和新思想间的碰触,重要的是我们不要因了思维角度的不同影响了彼此的和谐与进步,(此本人并非倡导一味求异求新,误入歧途。)以诗人敏锐的审美嗅觉,在继承中发扬,相信诗坛的繁荣,会在不远的将来!??涵在2007-9-1421:37:57发表评论??爽直!赞!??高和义在2007-9-1512:04:57发表评论??这首诗立意新颖,对荷花的观查,体会更进一层。不仅限于“出污伲而不染”的观察,其实“出污伲”它并没有脱离污伲,由此观之,它更具有自律和抵御能力,它有身居污浊而独生清白的品格,它吸收的是必要的营养,抵御的是污秽。我认为这是一首很有深度的好诗。文学上的“借喻”修辞允许把风花兽赋予人性化而抒感。诗人和作家往往择其可用部分特征,加以引申描绘以抒情。它可以把月亮写成哭,也可以写成笑,都是加上了作者的感情彩色,同样的对象可以褒也可以贬,只要借喻的那部分相似便勿须非议。另外,文学上的浪漫,有时可以把河水写成“倒流”这按逻辑学是通不过的,挡阳张非就“喝断了桥梁水倒流”(京剧经典唱词)。至于有的被借用的对象被褒或被贬谁也不会去在意它,而所应该关注的是借喻的部分是否吻合类同,至于夸张倒何种程度,须由作者的思想表达需要而定。同样,过去一向被赞美的荷花(多是用来拟人的),我们完全可以找出它的弱点否定它,我们也可以把它写成是吃污纳垢而生,表面展示清白……也未尝不可。这些都是个人的浅见和网友交流,当否?参考。??楚君在2007-9-1514:36:26发表评论??“出污泥而不染”,只不过是荷花的表象。这种观点不敢苟同。我以为“出污泥而不染”,恰好道出了荷花的本质。污泥只是荷花的生长环境,犹如一位清纯少女,虽然生长在一个污秽的小巷里,但她清丽的容貌、纯真的性格依然让人感到可爱可敬,因为那是她的本质。荷花也是如此,虽生污泥之中,却是亭亭玉立、风姿卓约、楚楚动人;毫无萎缩卑微之态。这便是荷花的本质,也是人们喜爱它的原因。??新雷第一声在2007-9-1518:50:58发表评论??对立的统一是矛盾的本质。文学就像我们的生活永远都追求不到绝对完美的境界。相反,在对立中,在矛盾中,在对比、比较和反衬中,我们才能分辨出好坏是非。可以说,没有矛盾就没有生活,没有矛盾也没有文学。因此,我觉得牛赋老师的立意没有错。浅见!??莫遥在2007-9-1520:24:54发表评论??荷花本是物,不同的人自有不同的观点,经历不同,想法各异。??苏苏在2007-9-1520:42:59发表评论??对比中生存!生存中互依,互依中矛盾,有一定现实意义。这一着有走出传统而不决裂之概!学习中…??匿名来宾在2007-9-1520:52:00发表评论??从另一个角度道出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本质,立意很新嘛!??惜红折在2007-9-1522:38:59发表评论??花是美的象征,美得有内涵,有深度!??放之在2007-9-1523:06:42发表评论??出水芙蓉本自然,文人墨客赋婵娟。无题有恨相思意,托物寄情说不完。很欣赏先生这首诗,诗句非常好,有韵味,既说理,又成诗。难!??拒绝融化的冰在2007-9-1617:15:25发表评论??确实不错!值得欣赏!以后还多请老师请教。学生感激不尽。??田牧在2007-9-1710:26:07发表评论??这首诗写得很好!“表体至死泥不染根本须臾不离污”,立意新颖,欣赏!牛赋、季风两位文友各自从不同侧面、层面来看荷花,但对荷花“形象”的维护,却是一致的。关于这一点,秀水风生编辑已经指出。牛赋文友能一反传统,从更深层来描写了荷花,难能可贵。细想,如果荷花的“根”离开了“污泥”,那么“她”“出污泥而不染”的形象就不可能存在了。荷花是我国的传统名花。花叶清秀,花香四溢,泌人肺腑。有迎骄阳而不惧,出淤泥而不染的气质。所以荷花在人们心目中是真善美的化身,吉祥丰兴的预兆,是佛教中神圣净洁的名物,也是友谊的种子。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学作品,出现过大量描写荷花的篇章佳句。在《红楼梦》中,据说晴雯死后变成芙蓉仙子,贾宝玉便写了《芙蓉女儿诔》来悼念晴雯“冰清玉洁”的性格。杨万里(宋朝)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名句。“出污泥而不染”(宋朝•周敦颐《爱莲说》)则是最为经典的名句了。在文学描写中,人们往往用“拟人”的表现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关于这一点,我赞成高老的观点。“诗人必有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风月,又必有重视外物之意,故能与花鸟共忧乐”(清•王国维《人间词话》)。言而,自然之物,本无性格和情感,只是“拟人化”罢了。就像放之文友的诗词所云:“出水芙蓉本自然,文人墨客赋婵娟。无题有恨相思意,托物寄情说不完”。从文艺美学上来说,这是“造境”的需要。“云霞雕色,草木贲华,夫岂外饰,盖自然耳”(汉•刘勰《文心雕龙》)。由于“自然美”的存在,在诗词中,人们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情感需要,从某个侧面来抒发美好的事物。荷花,作为一种植物,它的整体包括花、叶、径、根。虽然它的花和叶可以不染上“污泥”,但它的“根”部却是“须臾不离污”。这是一种“本末”关系。再者,仅从“花”和“叶”来说,由于荷叶的表面植物结构有一种独特的“憎水性”,它才能保持优化的自洁功能,但它却离不开“水”的作用。这是一种“主客关系”。因此,我们可以说,离开了“泥”和“水”,荷花就无法“洁身自好”!由于荷花出尘离染、清洁无暇的表象,人们才有对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赞誉。但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文学描写可以利用其“美”的一面,也可以利用其“丑”的面,这不应该有“定式”;我们应该破除陈规;只要能恰如其分地表达人们情感,就未尝不可。同一文学“客体”,在不同人们的眼里,由于观点和立场的不同,往往会有不同的看法;也由于环境和情感的不同,往往会有不同的描写。李煜写的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张翼德却是“当阳桥头一声吼,喝断桥梁水倒流”。鲁迅先生说得好:“一部红楼,经学家看到易,道学家看到淫,才子看到缠绵,革命家看到排满,流言家看到宫闱秘事”。因而,我们应该主张“百花齐放”,这样才能不断出现更多的优秀作品。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