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的力量 ——读湖镇师生艺术作品而引发的感想

2010-06-06 01:09 | 作者:山村一夫 | 散文吧首发

美育的力量

——读湖镇师生艺术作品而引发的感想

□邓三君

在我接触到的五六家乡镇学校的艺术作品中,让我感到艺术成果最好的应该是湖镇了。而湖镇主要集中在湖镇中学和响水中学这两间学校里。在说这番话的时候,我并没有要抹杀其他乡镇学校艺术教育作用与影响的意思,而是纯粹从艺术的角度对艺术教育成果的评价。亦由此,我的这篇文章的题目定为美育的力量,而不是艺术成果的力量。这就说明,我个人的观点是重教育过程而非重艺术成果。在此,我想就美育教育的普遍意义谈点自己的看法。

基础教育,很重要的一课就是美育教育,正所谓“德智体美”(近年,我发现教育界在以上四项内容中又添加了一个“劳”)。所谓“美”,就应该是美育。可以说,学校的美育教育的实施和落实就在于艺术教育,譬如音乐、绘画、手工、陶泥等等。中小学阶段的艺术教育本质上是审美教育,其目的并不是在于培养多少艺术家,而是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造精神,提高他们的生活情趣,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增强他们对艺术的感知与欣赏、表现与创造、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能力,形成尊重、关怀、友善、分享等个体素质。当然,也并不排除在艺术教育中,培养和发现出类拔萃的艺术人才和艺术成果。

在湖镇所提供的这些艺术作品中,较高艺术水准的作品是十分养眼的。这些作品,具备了相当深厚的美术基础。无论是湖镇中学的水彩《窗外》、素描《人物》、《静物》、工笔《青花瓷》、泥塑《凝望》,还是响水中学的水彩写生、素描《静物》,都让人感受到艺术功力对人的视觉的冲击与感染。从这些作品中,我们除了对这些学生的艺术素质的了解之外,也能从中感受到他们的审美情趣和美学素养。水彩《窗外》(作者标注),让人看到的何止是一窗一帘、一树一叶?透过窗,透过绿,让人感受到了的气息,让人听到了春的声音。于是遐想:在这扇窗之外,该是一个怎样勃勃生机的世界啊!从而诱发了人们对新生事物的憧憬与向往。泥塑《凝望》(作者标注),让人产生了对思想者的尊敬与崇拜。那凝眸,那神情,那执著与坚信,我们深受艺术力量的感染,由是心中生出感慨:为人要有信念,做事需要坚韧。让人树立坚定的人生目标。《青花瓷》(作者标注)不仅教会了学生工笔技巧,更让学生在学习中,知道了中国陶瓷工艺、冶炼发展的历史。我想,同学们在唱方文山的歌曲时,对那首青花瓷的深邃古意,会有更为透彻的理解和感悟

在此,我更要说说那些漫画、幽默、手工、设计等看似非专业的一般性作品。这些作品虽然艺术含量少了些,纯艺术的元素少了些,但是,综合的信息却多了些,与我们实际生活的联系却是更加紧密了些。譬如,纸花的制作,学生可以就地取材,可以废物利用,除了变废为宝之外,学生们还在动手的过程中得到了美的熏育和陶冶,同时增强了低碳环保意识。学生杂志的封面设计,更具有实用性,对开发学生的辐散性思维起到积极的催动作用。在以往的学校思想教育中,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空泛的口号和空洞的概念。其实,艺术教育就是形象地告诉学生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崇高,什么是卑微;什么是自然美,什么是社会美;什么是外在美,什么是心灵美。艺术教育不是通过思想灌输,课堂说教,而是通过一曲音乐、一幅书画、一个工艺品的影响,引导学生的思考,唤起共鸣,使人的灵魂受到震动,达到说教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因而艺术教育在影响方式上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它直抵人的心灵深处,拨动心弦,影响深刻,在不经意中达到教育目的。

德、智、体、美、劳环环相扣,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是一个人成为健全的、高素质人才的前提,也是一个社会整体进步的重要因素。因此,作为美育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渠道的艺术教育,要力避功利性,不要将其变成少数学生走特长的“专用通道”。在六一儿童节的时候,写这样一篇文章,我想这篇文字的意义随着这个节日而被放大。因此,我呼吁:美育教育,要联系到每一位学生,要贯穿于教育始终。不要将其局限于学前教育、学校教育,其是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自我教育、社会教育于一身全景式教育。要根据不同的时间、环境、阶段开展不同的美育教育形式,不断提升人的修养、素质。美无止境,美育也应成为无止境的“大美育环境”。在这个过程当中,作为学校教育阶段,艺术教育应肩起美育教育的重任,普及艺术教育,让人人崇尚美、追求美,以完成美育的最终使命。

2010年6月2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