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之青春岁月苦乐年华

2010-05-31 20:49 | 作者:热溪居士 | 散文吧首发

(写于20与21世纪之交)

人说“18成年”,“30而立”,“40不惑”。愚几近40,既无“成”,亦未“立”,仍在“惑”。尤其至今还不晓“青是什么?”,更不觉“青春时期是怎样度过的?”,静心胡想,时日如斯,青春不在,人生几何,虚度时光,惭愧多多。

诗人歌者无不赞美青春,“青春啊青春,美丽的时光。比那彩霞还要灿烂,比那玫瑰更加芬芳。”“青春岁月象条河,美丽的河呀会唱歌。”人民的大救星毛泽东也曾说过,“青年人朝气蓬勃,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回首青春时期,就是披着“彩霞”,吮着“芬芳”,沐着“阳光”,听着“欢歌”,顺“河”而下,喜度时光的。

然而,将近中年,成为“寄托”之“希望”,方看到同辈多数艰苦创业事业有成,名成功就国家栋梁。己却“迷迷瞪瞪上山,稀里糊涂过河”,愧悔惆怅悲观失望,悔之晚矣。探其人己之别得失之源,友君一语道破:“事业成败,全在生活苦乐。要么以苦为乐,乐在其中,先苦后乐;要么惧苦贪乐,苦在乐中,后苦先乐。”愚似有所悟“青春岁月者,苦乐年华也”。

值得聊以自慰的是,虽然没能戴上高职称、高级别的高级知识分子桂冠,没有当上“职务就是贡献”的“做大事,管大事”的尊位高官,没能成为“创造大量经济效益”的“有所建树”“一技之长”的专家、教授、大师,但是,却也落得个“爬格子”、写报告、写材料,有时在报刊发点文章的作者、编者和特约记者。既然做“家”不成,那就当“者”亦可。既是“者”者,姑且凑合。

就是这个“者”,也来之不易,对愚来说,饱含苦乐。在那“不学ABC,照样干革命”、学习“白卷先生”的年代,连蹦带跳用7年时间读完了小学、中学。恢复高考昼工余苦读侥幸地由农民考上了大学,从此走出承德的那个燕山深处的穷山村,进入大都市天津读书,看到了山外繁花似锦的“大世界”。三个春秋的寒窗苦读,却拿到个勘探工程专业中专文凭。一年多的油田生产前线生活,在瘦弱的身心里“跳出体力劳动”的动议开始形成,吃“写作饭”的意念由此萌生。苦熬数个日夜,利用工余采写了几篇来自前线的稿件,不仅播响在油田单位的上空,而且发表在企业报纸上,产生了一定的效应,不久被调到团总支部书记岗位上,从此踏上了“写作”和政工的征程。在这个大“摇篮”大“学校”里,苦读书本报刊,请教领导师傅,边干边学边写,边写边学边干,得到一定的锻炼。暑夏的蚊虫叮咬,寒冬的手足冻僵,几载的辛酸苦辣,终于换来报刊上发表的“豆腐块”文章。

思想上到了“位”,工作上有了“方”,报刊上出了“名”,也就逐步发展到理论工作研究会会员、报刊通讯员、特邀记者的层次上。后来成为一位经济管理和党务政工干部,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省部级以及国家级报刊上不时发表一些文章,还时有获奖,尤其是作为特约编委、副主编撰写大量文稿在国家级出版社出书发表。值得荣幸的是,几篇论文发表在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与国务院研究室主办的《学习与研究》杂志上,得到博士社长在中南海的召见。报刊和出版社的同仁以及同事都戏称我象个“学者”,不知是因为我一直不断上学,还是因为我一直坚持写作。

作者,特邀记者和所谓“学者”,表示我也是准“者”级的了。准“者”级就不错了。由于为了这个“者”,历经20多年的灯下伏案笔耕“爬格”;为了这个“者”,经过10多载的苦读书报应考自学;为了这个“者”,鞭策着大学、研究生学业的顺利完成和职称考试的通过;为了这个“者”,忍受了几位亲人如母亲逝世、胞兄英年病故的悲伤的沉痛折磨。正是有了这个“者”,化悲痛为力量更加热生活;有了这个“者”,妻儿给于理解养成自立性格;有了这个“者”,促使爱岗敬业,痴心写作,埋头工作,苦中找乐,自得其乐。真是“为‘者’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青春时期,黄金时节。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青春岁月,多时节,人多好梦,好梦难成。人各有志,各有苦乐,苦尽乐来,梦想成真。青春期是成长期、成才期,是磨练期、磨砺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贪图享乐,惧怕苦累,梦若“黄梁”,何谈“栋梁”。切莫仿愚,时近中年,人为栋梁,己却一“砖”,只等“想往哪搬就往哪搬”。苦乐人生,终无怨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