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人类学习的主题--爱
无论身份多么显赫的人,或是身价再低廉的人,无论性格多么温柔的人,还是脾气再暴躁的人,无论是老人,小孩,还是青年人,中年人,无论是品质多高尚的人,还是再卑微的人。凡是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理需求就是爱的需要,肯定的需要,关注的需要。所有的地球人没有一个会喜欢被人讨厌,辱骂,毒打。这种心理需要有生具有,不被任何的道德思想束缚所淹没,不以任何意志力为转移,客观存在,永生永存。所以说如何学会爱,懂得爱,使用爱,是我们全人类今天需要共同要学习的一个主题。
爱是什么?爱是舍身处的从他情感需要去替他着急,着想,忧他之忧,乐他之乐,并且在忧当中主动帮助他克服面临的实事。爱不是三言两语的表面功夫,不是说爱你就爱你,爱一个人是走进他的心理。
如何走进一个人的心理,是这篇文章的主题。
在如何客观理解爱的问题上,我想先从家庭说起,家庭是我们每个人性格的起源地,我们生命意义的发祥地,我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最初塑造点。所以说,一个人是否懂得爱,获得爱,理解爱在一定意义上几乎是和家庭一脉相连的。
中国有亿亿万万个家庭,由于文化的差异,经历的不同,体会的各异,背景的差距,亿亿万万个家庭对爱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由于太多因素的原因,有的人甚至不懂得什么是爱,由于太多因素的干扰,太多传统思想的束缚,有的人甚至无法区分什么是不爱。而今天我们从家庭说起。
所有的父母都对别人说:“我爱我的孩子,我打他,骂他都是为了他好。”理由充足吗?充足的。你再对着你的孩子盛怒之极鞭打的当中,依然没有忘记不停的对别人说你爱你的孩子,你爱你的孩子,你所采取的一切措施都是为了他好。你打他骂他,强制性的控制他你认为好的路线逼他走,当他是一头不懂事的牛一样,要他做什么就做什么?牵到哪里就到哪里?不听话就被哄,不被你满足的时候就挨打。我们是高级生命,我们是人,不是牛羊,不能随意毒骂,不能随意鞭打,鞭打一个生命,那是一个人怒火到极致才会对畜生采用的严刑,不是爱。对一个幼小的灵魂进行生命吹残,不是叫过错,而是叫罪恶。而你这个所谓的爱孩子和真实的罪恶,像一个魔咒一样无条件的投降在他身上,他永世无法解脱。挑剔,埋怨,猜疑的这个魔咒像一个传染病毒一样,又继续传染给了他的孩子,孙子,亲戚朋友,左邻右舍,乃至全人类,全社会不和谐的大家庭,造就了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
当然,这个魔咒这个病毒有抗生素有对抗原,这个对抗原这个抗生素名字叫——爱。你的孩子在考试考砸的时候,你拿起的不是鞭子,而是你充满无比温暖,自信的手轻轻的抚摸着他的脸:“孩子,爸爸妈妈知道你这次考试考的不好,你一定很难过。挨了老师批评,同学嘲笑,一定让你的自信心受到了打击,爸爸妈妈会一直在你身边陪着你,爸爸妈妈爱你。其实你并不是像别人说的那么没用,你不是没有优点,你看你的画画和唱歌都没一个有你优秀呢!这次只是自己粗心大意了一点,没有把考试考好,但是没有关系,爸爸妈妈以后会抽出时间教你怎么去学习,怎么去理解书上的每个含义,每个字的意义,知道你得到别人的帮助,成绩一定会有提高的。”你的孩子低落的情绪瞬间得到了释放,一个劲的哭着扑到你们怀里:“爸爸妈妈我给你们丢脸了,你们真好,我一定会努力的,我爱你。”父母亲爱他们的孩子,并不是因为他考试考得了一百分,今天受到了老师的表扬,不是因为他多么的乖乖听话,做了无比天大的好事。而是因为是他们的孩子,是他们的孩子这个事实,足以让他们一生无比的幸福,自豪。在给自己和孩子划清了一条适当的交往规则之后,于是在有生之年总是能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他们的孩子,总是觉得孩子的优点多过缺点,总是觉得孩子做什么时候看上去都是那么可爱,那么讨人喜欢。
于是他们就弃了传统教育思想的模式,重新走进孩子的心理,将自己当成儿子。能够敏锐的洞察到孩子单纯内心世界,孩子开心,父母就开心,孩子忧虑,父母也跟着忧虑。甚至在孩子哭泣的时候,也不由的心扉一震,眼眶湿润,差点儿跟着哭泣了。但从来不曾忘记对孩子说那三句话:“爸爸(妈妈)知道你现在一定很难过,爸爸(妈妈)会一直在你身边陪着你,爸爸(妈妈)爱你。”在这种家庭温暖关怀下,孩子逐渐明白了什么爱,什么是不爱。在爱的温暖和,理解及呵护下,他对待每个人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在别人情绪低落的时候,他也跟着低落,在别人成功喜悦的时候,他也跟着喜悦。他从来不用对比的眼光去看待任何一个人,把所有的人都当成是他自己一样看待,他也从来不用挑剔,嫉妒,憎恨的眼光去看待任何一个人,对所有人都抱有欣赏,羡慕,理解的态度。因为把所有人都当成是他自己,所以尽管在别人做错事的时候,他总是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去理解对方,体谅对方,客观的分析整件事的前因后果。因为把所有的人都成是自己的亲人,他总是能用爱的心情去对待周围没一个人。在别人伤心,失落的时候能自觉的感觉到心与心之间连接的那股难受。在别人成功喜悦的时候也能自然而然得感受得到那股无以伦比高兴和自豪。这股走进他人内心深处的爱,没有自我的爱,超出了人类世界一切精神文明,像一个吉祥物一样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地球上的每一个人。因为父母把自己当成是一个小孩子,所以从来不随意挑剔孩子的过失,从而走进了孩子的心理,和孩子进行了心灵碰撞。孩子因为碰撞的心灵,能很自然而然的体会到父母的内心世界,把父母当成是他自己,父母高兴,父母喜悦,孩子就跟着高兴喜悦,父母伤心落泪的时候,孩子也跟着落泪。孩子渐渐长大成人了,最终又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继续把这股爱传染在出生的孩子身上,左邻右舍,亲朋好友,乃至全世界,全人类社会,从此社会全人类不再有任何猜疑,妒忌,挑剔,紧接而来的是造就了全人类社会人与人之间平等,欣赏,互爱,肯定状态的和谐大家庭。
从上面这两个截然相反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得出爱和恨,欣赏和挑剔都是可以传播的。因为上述两种不同家庭的客观存在,从而造就出了社会千差万别的生命特点,所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来讲,一个人在生命塑造的过程中是否获得爱,理解爱,懂得爱,基本取决于家庭。当然,后天外部社会的影响和个人心理因素的成长也很关键。在爱的环境里面成长的孩子理解爱,懂得爱,学会爱,欣赏爱很正常,同样,在指责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敌意,挑剔,冷酷他人的性格形成也很正常,总是用完美要求,挑剔的吹毛求疵眼光去看人,连人与最基本情感连接都没有,试问对人性一点情感没有的人,又怎么能体会到他人的痛苦和具有同情心和爱心呢?
传播爱,传播同情,传播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和肯定,传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协调与发展,已经成为了全人类的权利与义务。如果我们地球上到处充满爱,充满欣赏和肯定,那么伟大的地球全人类将成为一个幸福和睦的大家庭,人与人之间再不会有嫉恨,挑剔和猜疑;如果全世界都充满爱,就不会出现人与人之间残忍的厮杀和战争,一双双无辜的目光含着凄楚的眼泪在炎炎夏日之下痛苦的看着被枪杀的亲人吐着血泡挣扎着死亡,天地之间到处洋溢着祥和的气氛,再也不会有那残忍的战争,剥削,压迫,再也不会出现那人与人之间永远也灭绝不了的妒忌和憎恨。每个人都不用再担心你今天做的多么不好,会受谁的批评,你今天在那方面表现失意,会让人家讨厌你,你今天因为在那方面表现的不是很强,人家会挑剔你。我就是你,你就是我,我爱你,你也爱我,我所做的事都是从你内心情感需要去替你解决实际问题,你能感受到我的善意和帮助。你在台上表现的很紧张,因此形象或许不是太好。台下的所有人都是用爱的目光看着你,因此能自然而然的感受到你的紧张和激动,你紧张别人也跟着紧张,你上台是为了表演的让大家开心,所以所有人都不是用挑剔的想法看你,而是用欣赏的眼光来看你。因为大家都是朋友,大家都能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彼此,所以你从此上台表演再也不会紧张,以为台下每人都不用怀疑,嫉妒,挑剔的想法来看待,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拥护者,支持者,所以你很放松,渐渐的你表现的越来越好。]
你的生活很贫穷,可是你却过得很快乐,因为周围邻居个个都很喜欢你,个个都能体会到你的艰苦,所以你不再觉得富贵有那么重要。你的生活很富裕,可是周围邻居,上班同事都不喜欢你,你的儿子不上进,整天浸沉花天酒地,你的老婆整日和你闹不和,不时还在外面找情人,你的爸爸妈妈都不理解你,整天只想跟你要钱,在这个世界上你是冷冰冰的存在,你虽然有亿万身家,可是和别人没有任何关系,也没一个人重视过你,甚至因为你的富足而换来了周围人的妒忌。因此富贵对你来说是否真的那么重要?你的快乐又将从何提起?
爱是什么?爱是对他的每一个想法,每一个细微表现的总体肯定。爱不是存在于什么抽象的大脑,不可以公开的东西。爱是看到他时常常克制不住的赞美和肯定,爱是再他说话时总是感觉到那么有意思,进而禁不住的赞扬,从心理到行为,从点头到肯定,从喜欢到欣赏。你说爱他,你就喜欢他,欣赏他,这才叫爱,反则就不叫爱。
你说爱他,但一见面就批评他的不是,你给自己按一个定义叫爱,但这仅仅是你给自己设计的一个虚假定义,而并不叫爱。你说爱他,所以你总是天天很渴望跟他在一起,跟他聊什么都让你觉得那么开心,总觉得他是那么可爱,那么完美,当一到要分手的时候又舍不得说再见,刚离开十秒便怀念,再别人说他不是的时候,依然能感觉得到那么美好,一想到他就开心,一想到他就想笑,一想到他就渴望快点和他相聚,这才叫爱。
在爱一个人的时候他总是很在意自己某方面表现的不好,所以特别留意自己的交流方式,表达方式,总担心自己说的不好,表现的不好。不爱一个人的时候,他不会在意自己的表现,只说自己想说的话,不顾及自己的形象,也从来不担心自己会给对方留下什么印象。
所有人都渴望被接受,被肯定,被关注,被欣赏,被喜爱,所有人都希望在自己无聊的时候,有接受,肯定,关注,欣赏,喜爱自己的人过来跟我们交流,但却极度小数的人能真正做到接受,肯定,关注,欣赏,喜爱每一个人的想法,这么一对比起来,自己不被他人接受,肯定,关注,欣赏,喜爱还能有什么埋怨?要想全世界处处都充满爱,或许每个人都应当从自身做起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