嫂子,你是全村人的骄傲

2010-04-01 09:55 | 作者:欣庸 | 散文吧首发

最近,我回村参加了一场非常简朴而又热闹的婚礼。在此之前,我并不知道这种主张的背后那样真实感人,因为这里要暴露贫穷,丑陋与无知,与现代少务实多攀比的心理会发生冲突,我想就连筹划人的智慧也要蒙上一层阴影。或许选择暴露是自我挑战的开始,相信来源于真实。

本家的大哥十三年前因病魔缠身早早离开人世,丢下三个未成年的孩子全凭嫂嫂一个人照顾。多少人劝她改嫁,不为自己也要为孩子考虑。她或许正是为孩子考虑,在成长过程有个完整思路,在子女面前有个鲜明形象,她咬咬牙,含着泪面带微笑一如既往地生活。我想她肯定动摇过,甚至想远走高飞,离开这块没有幸福只有心酸和贫穷的地方。可是她这样一坚持,就把一种现代少有的传统气节展现出来。一个弱女子肩挑全族人的重托,不负所望,终于可以告慰亡灵,十三年的时间该用什么去衡量。

这场婚礼是二儿子志平与晓丽的庆典。大儿子大平已经成家,在市里工作;小女儿媛媛也能独立谋生,嫂子已经离开村子三年,在县城做家政服务;志平在阳泉工作,人是运城人并且是位大学生,和志平在一起上班。村里虽有一处简陋的院落,早已是空巢无人栖息。按照常规,找一家酒店符合情理。是谁主张要回无人居住的村里举行?据晓丽讲,她的亲属至少来十人参加婚礼,分别来自运城,太原和北京。据志平讲,除晓丽一人外,她家没有一人同意。原因家穷,没有文化,又是一位农民工。很显然没有背景的婚姻确实有悬念,再加上简陋的外表连个装面子的机会都没有,这场婚礼的结果如何,都在担心北方人的传统习惯给外来人的印象。

在庆典前一天的家庭会议上我应邀参加,与二弟一起辅助嫂子办事。我们谈论最多的难点是如何能让客人高兴而来满意而归。因为风俗习惯和语言的不同,不得不给对方一个相对宽松和适应的空间。我们的原则是热情不虚浮,真实不显寒,诚恳有礼节,谦恭不自傲。也许这就是我们要展现的态度,为自己装的门面。也许无法掩盖的寒酸会警告我们一些什么,那些借来或租来的东西还会嘲笑我们的聪明。也许我们的努力正在表露自己的无知,其实我们都是为一位母亲打造一份心境。

婚礼如期举行。按照当地风俗精心准备着,门外彩旗喜联高挂,院内鲜花喜字装饰,隆旺火,搭帐篷,布置宴席,司仪与器乐队早已恭候,新房布满彩球拉环,粉饰一新干净利索。虽装饰的非常简单,可热闹气氛浓浓。整个院内被浓郁的馨香包围着,透着一股股喜气和一丝丝笑容等待远方客人的到来。亲朋好友早早来帮忙,希望能见证一个摆脱门第观念的生动事例。虽然这种事例从古都有,但对这个自然小村落来说,值得自豪和庆幸,应该是全村人的骄傲!

接新媳妇的车从城里出发向偏远的小村驶来,公路口的炮声传来客人到来的消息。我们都到门外迎接,六辆高级轿车外加一辆摄像车缓缓停在大门口,客人们从专车下来。一进院的感觉我想大家都应该猜到,想象与真实永远保持着距离,肯定有人要含着泪水无语面对。我们只能力所能及,用最健康的思维解释最简陋的背景。这有用吗?我想,客人们自然来参加,应该理解这种胸怀,还需要说明吗?也许我们的微笑与客人的沉默都值得回味,但应当奖励的是一对新人,用事实影响一大批人的思维,用真实感动在场所有的人。

歌声如海,笑声如潮。那天是入以来最温暖的一天。蓝蓝的天没有一丝的云,宾客满座喜气扬扬,议论最多的是嫂子的功劳,志平以前的淘气绰号也随着抹掉。典礼开始了,两位新人面前只有一位面色含羞的母亲。当主持人把话筒递到嫂子口边时,我想这个时候在场的人都会激动,都会支持你最有发言权,说什么都是最美丽的语言。只听嫂子兴致勃勃地说:“我没文化,也不会说,只想解释一下回村办事的原因:他出生在这里,是乡亲父老教育他长大,学会勤俭不要忘记贫穷;这里是他童年生活和想的家乡,向乡亲父老保证不要忘记善良和友亲,做人有始有终;另外,主要想在客人面前暴露真实,告诉我们并不富裕,把这里作为起点,让志平懂得今后该如何做。您们能参加这场婚礼,我代表全家非常感谢,辛苦各位了,希望大家吃好喝好!”她给在场的人深深一鞠躬,顿时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久久回响在上空。

我们的热情迎得客人的好感,个个面带微笑。我相信,这位母亲的行为已经在说明,不用多说什么,这时候点歌台正在演唱一首《是谁把你送到我面前》,歌声悠扬,带着所有人的祝福送给那位无比自豪的母亲!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