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

2013-04-16 15:08 | 作者:东篱 | 散文吧首发

常常怀念自己读小学时候的人和事。

那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全国上下百废待举,各行各业热火朝天。教育更是摆在首位,孩子们就近上学,各村都有自己的学校。我们的学校就以村为名,叫石佛小学。学校五个年级五个班,每班三、四十个学生。那时,师资薄弱,全校才六、七个老师。老师们就凭一本书、一支粉笔和一张嘴把我们的学习、生活搞得丰富多彩,让我们既学到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

学校的各门课程开设都很正常。除了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体育成了我们最喜的课。

美术课,老师教我们画画,用蜡笔涂色;有时也就地取材,把我们带到田边或小沟旁,教我们捏泥巴,做泥塑。虽然我们都是农村的孩子,玩泥巴是从小就熟悉的一种游戏,但由老师带着玩,那种新鲜感、兴奋劲儿是平时体会不到的。老师教我们用泥巴做各种各样的动物、器具等,这使我得到一个新的认识——玩泥巴不光是野孩子的一种无聊的游戏,它也是一门知识一门学问!

体育课,我们学列基本队形,学练一些基本技能和技巧,学做广播体操,学打各种球类,玩各种游戏。每节课大家都兴致勃勃,兴高采烈,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最让我记忆深刻的应该是音乐课了。我们每周都有两节音乐课。我们上音乐课就像大学里上公共课一样,两三个班的孩子挤坐在在一个教室跟老师学唱歌,气氛非常热烈。有时,甚至全校同学排队站在教室前面的空地上学唱同一首歌,音乐课成了我们的节日。低年级的同学能跟高年级同学甚至自己的哥哥姐姐一起上课,心头又有一番别样的滋味。大家仿佛觉得自己也和哥哥姐姐们一样长大了,于是学得更认真。至今,我的脑海里还保存着一个大姐姐唱歌的认真模样。她圆圆的眼睛,漆黑闪亮。她的歌喉是那么响亮,饱含感情,而且富有磁性。想起她,她唱的:“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风送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依然还在耳边回响。现在想来,那时学校安排我们一起上音乐课,是为了节省人力,让课程繁重的老师能得到片刻的休息吧。这不能怪他们偷懒。如果说偷懒,他们当时完全可以不上音乐、美术、体育这些“无关紧要”的课程。现在不是有很多学校教育简单化,每天只上语文、数学吗?音乐、美术、体育课不是放羊般让孩子们玩耍,就是上语文、数学。在幼儿园时,孩子们还能开口唱几首歌,跳几个舞,一旦长大上了小学,反倒成了哑巴,成了木偶,与歌声绝缘,与美和运动绝缘了。这可真是中国现代教育的悲哀,21世纪孩子们的不幸!

我们那时学唱了多少歌曲啊!从一年级到五年级,一路走过,是歌声伴着我们长大的。我们唱《上学歌》、《卖报歌》、《我是一个粉刷匠》、《歌唱二小放牛郎》、《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我们的田野》、《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作为一个农村孩子,这些是多么宝贵的记忆啊!每天,老师都让我们排着队唱着歌上学放学,一个院子的孩子排成一队。孩子们排队唱歌的情景成了田野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我想当年我们的爸妈妈、爷爷奶奶在田野劳作时听着我们一路的歌声,该感到多么的欣慰啊!那时谁能想到今天当我们成为爸爸妈妈时,我们的孩子上学放学竟然让我们操碎了心。因为担心孩子们的安全,只有一刻不离的接送。上学、放学时刻,城里小学校的大门口,家长云集,那蔚为壮观的场面让不知所以然的人以为发生了什么大事呢!孩子们的安全成了家庭、学校的重头戏。相比于80年代的我们,上学、放学来去从容而快乐,这是时代发展的幸耶?不幸?

80年代初,农村办学条件不是很好。老师常常组织我们勤工俭学——采松果。采回松果,晒出松籽,卖了钱,老师为我们订回很多报刊杂志,让我们有幸接触了外面的世界。要知道,我们那时根本没有电视,和外界接触得少而又少。我深深地记得,我们那时看过的杂志有《少年文艺》、《儿童时代》、《儿童文学》、《小溪流》,报纸则有《少年先锋队队报》、《小学生学习报》。我因此有幸结识了知心姐姐、智慧爷爷,也认识了贝克和舒塔……这些书报让我对外面的世界充满无穷的向往,也在我幼小的心灵埋下了一颗文学的种子。童年的生活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最深远的。感谢我的老师的慷慨与无私,把我引向文学的殿堂,让我在人生艰难时有一份心灵的支撑,不至于沉沦倒下。

这份怀念将永远珍藏在我的心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