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

2013-03-31 22:28 | 作者:纳喇格格 | 散文吧首发

迎着初升的朝阳,我们的车队行驶在一望无际的冀中大平原上,高速公路两旁那广袤的原野里,返青的麦苗在阳光下闪着绿油油的光,它们在和熙温暖风中舒展身姿,跳着最美的舞蹈欢迎我们。我儿子兴奋地说:“妈,您应该多来几次,就当是春游,这里比城里的空气不知道好了多少倍呢。”

我也很高兴,这里没有了喧嚣的闹市噪杂,没有了高楼大厦和熙熙攘攘的人群,只有一眼望不到边的田野葱绿,和前方笔直的、通往先生老家的大道,天空虽不如我想象的那样湛蓝,但极目远望,那天地相连的一线也足以让人陶醉。心情真是很爽!

我们的车速在120迈左右,因为是头车,后面跟着四辆,还有没来过的新人,怕他们跟不上所以没有再快。要依着我儿子的速度就应该开160迈,在有限速的地方再减速。可是我们坚决不同意,毕竟长途驾驶安全第一。

先生的老家在河北,结婚30年了,我这是第二次回去。我还是在几年前的清明节,为了给公公婆婆上坟回去过一次。每年清明回老家虽然都是开车,但为了多给老家的亲戚带些东西,所以要求每家只能去两个人,因此我家的那两位作为长子、长孙是理所当然必须去的。虽然我是长媳,但根本就轮不到我出场。

前几天孩子的大姑打来电话,说女儿有了男朋友,并自告奋勇要多开一辆车回老家上坟,这样就可以多去两个人了。我想作为长媳我理所当然应该去,并为此做好准备。

上次回老家留给我的印象就是到处是土,垃圾成片,来人之后左邻右舍都出来看热闹的场景。而那里的亲戚们,更多的是盯着我们带回去的东西,如果每家分配不均,他们之间还会因此而发生矛盾。所以去之前,我们就把每家要带回的东西集中起来先分好,然后分别放到各自的车里。当然,服装是最多的。

据我的观察,其实老家亲戚们每一家的生活都很不错,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会对北京带回去的东西超级感兴趣?对我来说这真是个迷了。每次回老家,我们的车子都是装了又装,把坐人的位置留得极小,一路上连腿都不能伸开,只能窝在那里一动也不能动。我儿子每次都心疼自己的车,老想少带点,可是先生不同意。他堂叔家有个弟弟,每次回老家的东西,除了分给其他亲戚的之外,还要另给这个堂弟备一份比谁家都多的礼物。看来在他的观念上,紧随他自己的父母,重男轻女已经根深蒂固的扎在脑子里了。对此我虽然很有异议,但说话不管用,说深了就好像舍不得那点钱似的,所以我对这些从不搭理。这次我们一行五辆车也都是装得满满的,只有我家这辆在我的强烈反对下给我留出伸腿的位置。

我们的行程是先去婆婆的娘家。因为先生的妗子还健在,那里的表兄弟姐妹众多,我们的车在这里基本上被卸得差不多了,只有我家这辆还是满载。最让我感兴趣的是他们给我们准备的早餐,一桌丰盛的农家菜和刚出锅的玉米面贴饼子,还有柴锅熬出来的粥,其中有一盘咸菜和小鱼、小虾炖在一起的菜特好吃,这顿饭真是香极了!我虽带了相机,可是先生坚决反对我拍照,只好作罢。

早餐后要去给先生的老舅上坟,妗子说不用去了,让我们在这里多和她老人家呆一会,并拉着我的手问寒问暖,临走的时候我心里对这个善良的老人有些不舍,觉得以后应该多来几次看看她。

从这里出来后要去的就是7里地之外我们自己的家,现在也是堂叔的家。因为公公自参加革命后一直在外,老家的房子没人住,就给了堂叔。这是一个坐落在冀中大平原上的小村庄,和我们路过的其他地方不同,很干净也很整齐,一看就是村官们管理得不错。村外的坟地里,埋着我的公公婆婆。公公生前留下的遗嘱就是不开追悼会,一切从简,坚决要求回乡安葬。等老人家去世后我们遵从遗嘱,把他送回这方他无限热的土地,以告慰一位老革命的英灵。每到清明,当地的学生就会到我公公的坟上去扫墓,敬献花圈,拜祭在当地赫赫有名的公公。公公婆婆的坟头很大,看得出来,我们不在的时候,堂叔的孩子们也经常来这里看望。

我先生的堂弟正在翻盖新房,我看热闹的时候,忽然就想到这里住几天,觉得这里真好,院子很大,要是种点菜自给自足多惬意啊,还可以体验一把当农民的感觉,我每天早上起来浇浇地,然后再围着村子转一圈,回来后可以到处串门聊天。吃着新鲜的粮食,然后没事的时候坐在屋子里上网看电视都行。

刚把这个想法一说,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他们觉得我这是瞎说呢,住不上三天就得寂寞得往回跑。这里既没有我想象的浪漫,也没有我期待的惊喜,有的只是日复一日的劳作和生活中的琐碎,说没有人闲的会陪着我玩儿。我的美被彻底打破,看来现实和想象根本不搭界。不过我和他们说了,新房子盖好之后我是一定要回来住些日子的,我还真就不信了,看我到底能不能在农村住下去?也许不能上网我会找点别的事干。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