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不同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能变

2013-02-05 05:59 | 作者:毕峰 | 散文吧首发

我在刚刚有记忆的那年,也就是1960年过小年的这天,母亲带着我来到天津“娘娘庙”。娘娘门前是“四大金刚”,手持兵器,那时我不懂这是干什么的,但是它们的凶神恶煞可把我吓哭了,我紧紧的抱着妈妈的大腿很不情愿的走进大殿。当走进大殿的时候,香烟缭绕,有很多人在上香,他们将草香点燃高高举过头顶,嘴里默祷什么?手里的草香慢慢地放到胸前鞠躬三下,再把点燃的香放在香炉里,两手合实跪在垫子上磕头,然后双手心向上头也不抬,还在默默祈祷;还有抱“娃娃大哥”,进行仪式后,又抱回一个大一点的“娃娃大哥”。我很好奇看着,天津的娘娘宫的香火最旺,上供的;求签的;求平安的;有祈求财神;也有求药神;有多年不生育求娘娘给大胖儿子。总之来自不同的群体,心里的祈求不同,那时娘娘宫开放,一进腊月香火兴旺,佛光普照,寄托着人们的幸福和期盼。

那时的古文化街,年味可浓了,尤其进了腊月,卖窗户花、年画、灯笼、空竹、纸钱、鞭炮样样俱全,人群熙熙攘攘,水泄不通。到了腊月二十三这天,上香过后,再求灶王爷回家,不管你家富有还是贫穷都要买糖瓜,不求什么只求“上天话言好,下界保平安”。

我姥爷活着的时侯,他是老天津人,解放前是个拉洋车的,跑遍天津卫,曾经给我讲古说今,也谈过:“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

灶王爷姓张名大郎,他出生于豪门家庭,一向为人刁野蛮横。有一年,他的家乡大旱,田地颗粒无收。邻里乡亲们上门苦口求救,想借些钱粮糊口,以度饥荒,张大郎非但分文不给,还把乡亲们通通推出他家的院门。就是对他自己家里的亲人,也是非礼对待,特别是对他的妻子,在平日里,张口就骂,动手就打,将妻子折磨得遍体鳞伤。后来,竟用一纸休书,将妻子赶出门家。

张大郎在家挥霍无度,没用几年的时间把家产挥霍一空,于是就出门依靠乞讨度日。有一年的天,天寒地冻,张大郎讨饭来到了一座尼姑庵,听说这里施舍粥饭。张大郎赶快排队打粥,可是刚刚挨到他时,锅里的粥打完了,张大郎饥饿难耐,顿时眼前直冒金星,晕倒在地。小尼姑发现后急忙通报师太,师太叫人七手八脚将张大郎抬回尼姑庵。师太一看此人竟是张大郎,赶紧亲手给张大郎做了一碗热面条,端给他吃。原来,师太正是张大郎的前妻郭丁香。

按古训,出嫁的女子被男子所休,就丢尽了脸面,自从丁香离开张大郎后,只好削发为尼。一碗热面条下肚后,饿晕了的张大郎睁开了眼睛,一眼就认出前来端饭的人正是自己结发妻子。此时,他感到无地自容,一溜子钻进了熬粥的灶房。从此后,张大郎就帮尼姑庵烧火熬粥,施舍天下劳苦百姓。

此事被玉皇大帝知道了,于是钦封张大郎为灶君,掌管各家灶房事务,人们从此称他为“灶王爷”。玉皇大帝念张大郎有功,叫人们每年腊月二十三日祭祠一次,到了这天,百姓就给他献上糖果,并在他的两侧贴上对联“上天话言好,下界保平安”,横联“与人为善”。

此后,各家各户都供一些糖果粘糕类的甜食给灶王爷,也有得说,灶神上天是汇报去的,是为了让灶王爷带一张甜嘴巴去,这样说的就都是好话,粘粘的也可以封住灶王说坏话的嘴,总之是为灶王爷涂涂口吧。有的人家会真的在灶神的嘴边或者锅灶台里粘上一点块糖;另外有人到灶门这边里涂上点酒糟或者老酒,这就叫“醉司命”了。灶王爷醉意朦胧,可不敢乱讲话了。于是,腊月二十三这天,灶王爷吃过了本年在人间的最后一顿饭,带着各家的供奉回天庭述职了,至于述职的结果,只有等下一届的灶王爷告诉大家了……

年代不同了,经过几十年的变革,中国的经济不断地发展。想的电灯电话、高楼大厦都实现了,就说做饭吧,不用土灶也没有灶台,又不用煤了,灶王爷也歇菜了,但是中国的文化不能丢,也不能变吧,这不,楼外还是鞭炮齐鸣,焰花璀璨,从满着年的气息。

灶王爷可不知道上什么地方请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