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常美学印记

2012-12-17 16:46 | 作者:洞箫老人 | 散文吧首发

到了我这“三明治”年龄,儿女谈婚论嫁添丁,高堂饴孙寿诞驾鹤,还有同俦升迁荣退这些世事使然,常受人邀约参加一些宴请。尤其那生活相对安定收入相对稳定后的家庭于“美其屋美其食美其服”,把悠游享乐的日子在友人面前夸饰演绎的淋漓尽致。当然以爱美之心探究生活情趣,享受那一份美妙的人之初善良爱美本性,古今同趣。想想读过的沈复《浮生六记》中的《闲情记趣》篇也颇能激发这种热爱生活情怀。其中有这么一段文字令人过目不忘:“点缀盆中花石,小景可以入画,大景可以入神。一瓯清茗,神能趋入其中,方可供幽斋之玩。种水仙无灵壁石,余尝以炭之有石意者代之。黄芽菜心其白如玉,取大小五七枝,用沙土植长方盘内,以炭代石,黑白分明,颇有意思。以此类推,幽趣无穷,难以枚举……”

对于一般靠工薪收入的家庭,我以为沈先生和他的内子芸娘为我们做了楷模,足可称道,所以我极力推荐靠工薪收入的我的同道有空拜读拜读,不断提升生活品味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同样一顿早餐,因为对食物和餐具的处理用心不同,生活的美学感受迥异。我印象中当年福州所产搪瓷制品非常粗劣,父亲特地从上海买回来一套搪瓷的碗碟杯盘,很是精致。每次家中不论清煮还是卤煮的蛋,我都很欣赏剥去蛋皮后父亲认真用缝衣线切割的情景:一端用齿间咬住线,再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揪住另一端的线头,然后绷紧。左撇子的他把光滑柔嫩的蛋也是用拇指和食指力度适当地拿捏着,让那缝衣线顺蛋的椭圆形中轴一分为二的下压切割,然后继续不间断的一分为四。完成了这个工艺,就将切割的蛋的蛋黄朝上花瓣似匀称摆放到精致的搪瓷小盘子里,很是漂亮。

当然我们的早餐还有油条呀,肉松呀什么的。我父亲把油条也是用医用剪子剪切成极为均匀的几段,然后在搪瓷盘上垒成小金字塔。肉松和萝卜丝还有榨菜以及酱油各有归属。馒头或肉包盛放在大盘里放置白色花格塑料布罩住的八仙桌中心,小菜四周辐射。小碗的粥依次再次呈现外围同心圆,加上福州的生漆红黑相间的筷子和细瓷调羹错落有致煞是好看……

居家过日子,我辈难以做到大户人家那种案头瓶花不绝,香果盈豆。但当年我父亲自有一套“苦中作乐的心法”。这个家中的所谓案头“清供”值得我用心细述,以飧如我一样钟爱生活又拮据于阮囊羞涩的同好。

我懂事的时候家庭正从小康步入困顿,已经无余钱购买四时果蔬案头鲜花点缀布置家庭了。但父亲却初衷不改,经常将红白萝卜或白菜头多余的部分剁切下来,置于水仙盆中,添些清水,摆放到朝阳的窗台,等待其抽芽泛绿。待到长势喜人便移入案头作为“清供”,别有一番情趣。后来我的大姐又别出心裁,在白菜抽芽过程中在分岔处分别滴上蓝墨水和红墨水,奇效出现了,白菜叶子会随颜色变幻成红蓝,平添了它的曼妙!

有时父亲还把市场上商家遗弃的马铃薯,红薯块,酸涩不长个的凤梨捡拾回家与上述红白萝卜或白菜头同理操作,温馨的使人牵挂,可惜我当时没有商品意识,也不好意思将它当做礼品,不然……

李渔在他的《闲情偶寄》中写道:“吾谓饮食之道,脍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渐近自然也。”今天想起来,当年的这些家常生活美学印记,较之那些殷富之家酸枝或紫檀老式横案供桌上的的财神摇钱树或玉如意及其厅堂的鱼缸里的金龙鱼等,读我这些文字的你又作何感想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