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无达诂 别解自生趣

2012-12-14 14:46 | 作者:洞箫老人 | 散文吧首发

记得大学老师讲过诗无达诂,毕业从教的我每当课堂上听到学生面对某些诗句提问猜答出人意料又似乎也能自圆其说解释时,常常笑道“诗词无达诂,别解自生趣”

当年抱着满腔热忱执掌初中语文,早读时我向学生朗诵了普希金十六岁时写的《我的墓志铭》和另一篇《纪念碑》;其中有句子:我为自己建立了一座非人工的纪念碑,在人们走向那儿的路径上,青草不再生长……,我提问:为什么说在走向那儿的路径上,青草不再生长?有的回答因为俄国天寒地冻青草不长;有的说荆棘丛生,青草难活。但有一学生见多识广,铿锵有力回答道,因为纪念碑的底座是水泥,说明国家对纪念碑的建造维修搞得好,青草无法长出来。最后全体同学齐刷刷举手颔服这一经典解释的无懈可击。我在接下来的课文《故乡》中才顺带给同学们进行诠释。

有一次我教初中语文课本中唐朝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解读中有个男生大叫:“老师黄色”,究其原因在“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学生迷失“坐”与“做”的云雾中。我首先肯定了学生敢于犯颜直谏的勇敢,宽慰其安顿身心切毋烦躁,随之告诉他“坐”乃“因为”的解释。该学生惶然,羞赧之色倍觉可爱。

我还记得上初中语文课,学生课余要求明白“青梅竹马”词义时,我在黑板板书“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颖悟的学生根据床的字眼解释为年幼的大诗人李白在房间玩捉迷藏床铺上下左右的躲闪,弄得口袋里的青梅撒落满地。对这孩子的精明,我告诉他们井床的功用,也肯定了他们的积极思考。

最有趣味的是一则材料在语文老师中广为流传,就是一次中考语文模拟,题目是要求是给“后宫佳丽三千人”上句填写下句,阅卷中发现一考生答题为:“铁杵磨成绣花针”,弄拙反成巧,成年的阅卷教师为之暧昧而绝倒。

近来,一次在学校高中语文兴趣小组辅导讲座中,我跟学生讲婉约派时在黑板上写了李煜《菩萨蛮》(蓬莱院闭天台女)中“脸慢笑盈盈,相看无限情”。我正想解读为什么用慢字的通假,学生很受生活经验的启迪,私下讨论后说出他们的见地:“不慢慢端详怎么看得出无限情”呢!我又一次感叹歪批别有味。

中国古典诗歌的确因时代原因,人们往往熟悉文字常用意,而一些本意与转注意逐渐淡出人们词义把握的范畴,使之一定程度增加了现代人阅读欣赏困难。同样诗歌用典也给诗歌的理解造成障碍,甚至翻译外国诗歌也会“郢书燕说”。当年鲁迅先生曾就赵景深先生翻译了契诃夫的小说《万卡》把“银河”译成了“牛奶路”,写过一首打油诗:“可怜织女星,化为马郎妇。乌鹊疑不来,迢迢牛奶路。”令人余味不辍。

不过随着改革开放,商业化的广告运作也给解读诗歌带来了一个极不好的现象,诱发社会上许多人纷纷效尤。譬如前不久榕城大剧院上演一场“激情之”中,有个打扮得不伦不类的女演员滑稽的诵读什么“眠不觉晓,处处有骚扰;骚扰你一位,幸福全人类。”并穿插不雅的手势动作撩拨台下男观众;还有暑期街头常常听见孩子开心吟唱“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来到烤鸭店,口水流的三千尺,可惜口袋没有钱”,乱了孩子童心,这些不和谐实不足取。

另——-又读十全老人的茶诗《观采茶作歌》中有“火前嫩,火后老,唯有骑火品最好”,自以为是地对乾隆爷诗句作评点:称道“骑火”那种围炉品茶的温馨融洽之况味。后来查阅了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程启坤先生所著文章,他的权威解释为乾隆皇帝通过考察,了解了龙井茶最佳品质的采摘时间是“唯有骑火品最好”,也就是清明节前后是龙井茶品质最佳时期,其中火,是寒食节之禁火,我以为是围炉烹茶品茶的火,以为有文君当垆之美妙,出了笑话。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