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云谱写意之二

2009-10-21 20:47 | 作者:龚家凤 | 散文吧首发

八大山人,原名朱耷。天启六年生于南昌人。明太祖朱元璋第17子宁献王朱权第九世孙。祖父父亲、叔父都以书画著称。八大山人自幼颖异绝伦,8岁能诗,11岁能画青山绿水。陈鼎《八大山人》记载:“尝写菡萏一枝,半开池中,败叶离披,横斜水面,生意勃然;张堂中,如清风徐来,香气常满室。又画龙,丈幅间蜿蜒升降,欲飞欲动;若使叶公见之,亦必大叫惊走也。”

崇祯十七年,清兵入关,明朝灭亡,八大山人才9岁。为苟全性命,与家人隐姓埋名,隐居洪崖一带。据《朱氏八支宗谱序》谓:“明祚式微,改姓易氏,匿迹销声,东奔西跑,各逃生命。”

23岁时,在进贤介冈灯社剃度为僧,参禅于曹洞宗高僧弘敏门下,法名传綮,号个。28岁那年,随弘敏去奉新芦田耕香院。几年后,受戒称宗师,住山讲经,随从学法有百余人。

“栖隐奉新山,一切尘事暝”,“满目江山非吾土,和尚缘何向首阳”,便是这个时期的生活写照。

顺治十八年,八大山人36岁,结束了13年参禅悟道、晨钟暮鼓的时光,“为寻一个自在场头”,来此建道院。

青云谱原是一处历史悠久的道院。相传早年6世纪时,周灵王之子子乔在此开基炼丹。西汉南昌县尉梅福曾弃官隐钓于此,后人在此建梅仙祠祀之。唐贞观改名太乙观。至北宁至和二年,敕建为天宁观。此地,直到八大山人的来到,才算等到了真正的主人。在他的努力下,把原已破烂不堪的天宁观,终于建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道院。八大山人十分喜欢这个所在,便取“吕纯阳驾青云来降”之意,更名为青云圃。时人周体观在《青云圃道院落成记》中描述:“青云圃道院者,山排七星以作冠,涧绕九曲面作带。右拍洪崖之肩,左提白虎之领,龟蛇伏其侧,天梯架于前,洵炼丹汞成仙,真第一境也。”可见,青云谱实为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后来,嘉庆年间,有一个叫戴均元的状元,又更名为青云谱。

八大山人当道士后,取名道朗,字良月,号破云樵者。一日,看见一本元代画家赵子昂《八大人觉经》,不释手,从此,以八大山人自号。

康熙十七年,因旧友临川县令胡亦堂的邀请,住一年余,终于积愤填膺,发了狂病,“初伏地呜咽,已而仰天大笑”。回南昌后,常常戴着破帽,拖着长袍,穿着露出脚后眼的破鞋,甩着两只大袖子,疯疯癫癫,游荡在街头。一年后,病愈,为免俗人打扰,把青云谱的住持让给他人,云游四方,过着一种亦僧、亦道、亦诗、亦画,或醉、或醒、或痴、或癫的生活。一日,在门上大书一个“哑”字,从此不与人语。倘有人招饮,谈古今事,听到会心处,则哑哑然,惟笑而已。八大山人喜饮酒,山僧、贫士、屠夫、沽儿邀他饮酒作画,从不拒绝,但从不为达官贵人画一石一草。

八大山人六十二岁时,在侄子的帮助下,在南昌城郊的潮王州盖了一年简陋的屋子,名曰:寤歌草堂。友人叶丹曾作为一首《八大山人》诗,描写他当时的生活情景:“一室寤歌处,萧萧满席尘。蓬蒿藏户暗,诗画入禅真。遗世逃名老,残山剩水身。青门旧业在,零落种瓜人。”由此可见,八大山人就在这样一个环堵萧然的草堂中,淡泊孤寂地度过了他的晚年,于康熙四十四年仙世,享年80岁——

一颗闪烁在中国画坛上的巨星陨落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