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子敌不过美女说开去

2008-06-13 22:45 | 作者:晨暮随心 | 散文吧首发

??据《史记•孔子列传》记载,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孔子年五十六岁,担任大司寇(刑部尚书)的职位,参与政事。孔子参政三个月后,鲁国市场稳定,民众尊礼守法,路不拾遗。齐国人听说以后感到害怕,说:“孔子为政必会兴成霸业,我们齐国由于临近就会首先被吞并,何不先给他们一些土地呢?”谋士黎鉏出主意说:“请先试着改变他们的政局;即使改变不成再给他们土地也不迟。”于是选了齐国八十个美女,都穿着华丽的衣服,能够跳康乐舞,以及俊马120匹,送给鲁国国君。此时的鲁国国君季桓子穿着便服去观赏了好几回,决定接受下来。桓子自受齐女乐以后,经常不上朝听政;日拜祭天地的时候,也不把祭品分给大夫。孔子认为这是违背常礼,瞧不起自己,于是和几个学生离开了。??孔子之所以敌不过美女,主要是国君季桓子喜欢美女的欲望大于使国家强大的愿望,一旦美人在抱,乐不思政也是必然的现象。再加上季桓子不守常礼,孔子感到不受重视,心里非常失落,于是拍拍屁股走人。从这点看来,孔子也是有些书生意气,缺少那种忍辱负重的品格。这件事也说明了一个道理,国家兴亡寄予一人是非常危险的,一人兴邦、也可丧邦,王权制度从建立的那天开始,就带着先天的缺陷。??探究孔子的一生,周游六国,主张在诸侯各国屡屡碰壁,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不合时宜。当时,天下纷争,人心尚简,孔子主张复繁琐铺张的周礼,与人们主张简约办事的思想相违背,遭到冷遇也是自然的事情。诸侯纷纷开疆扩土,扩大自己的地盘,“仁义”之说自然也听不到诸侯的耳朵里去。??孔子的仁义理论,基本上属于一种“和谐文化”,以三十六计、孙子兵法为代表的“斗争文化”在动乱时期无疑更加讨得君主的欢心。在国家治理上,孔子讲究礼制,商鞅、韩非子等讲究法制,最后的结果是实行商鞅变法的秦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不能不说强调法制更加符合当时的实际。??乱世用重典,盛世讲和谐。孔子的主张之所以在近些年又逐渐抬头,就是与我们处在和平年代有着直接的关系,也是我们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但是,和谐与斗争文化兼备、仁义与尚武精神共存,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并重,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这才是中华民族文化真正成熟的标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