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今 的 我 们 , 如 何 谈 论 爱 情

2012-12-08 09:45 | 作者:落崖惊风 | 散文吧首发

文/顾伟

生活中,情人间请客吃饭是常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那为日后的感情埋下伏笔。幸福似乎是在这个年代中最奢华的东西,我们宁可去相信利益与眼前的理想、职位,也不情愿艰辛纯粹的情。这便是当代年轻男女的悲哀,缺失爱、需要爱和被爱,却又无力获取。关于一段失败的恋情,我曾亲眼看到过许多例子:有为金钱而出卖自己实际年龄的;有为寻找爱情而不顾家人反对私奔,后来又意见不合彼此分手的;也有一面之缘便相互许诺,最终性格不合,猛然发现源自一场境的。千百种爱情,于是,塑造了千百种人生态度。外国人的态度;中国人的态度,大多不相同却具备了向往爱情的心灵诉求,无论在事业上我们成功与否。

最近,我个人亲眼观察到的一幕是在酒席间。本周六的中午,家中的电话铃声响起,父亲说下午必须跟着去老家,据说,是一位远方亲属结婚了,按照故乡的习俗,全族人都要前去祝贺以表达对新人的尊重与深深祝福。我疑惑不解,“缘何非要求每个人到场?万一别人有事呢?”其实,我的手头还确实有事忙活,“况且,相爱是心底的情意,有无需搞排场。”也许,由于自己从小在城市长大,依然不清楚故乡的那些老人们的心思,就连那对表亲的思虑都不甚了解。大概开车一个多小时,行至目的地——偌大的酒店,周围遍布着人,犹如蚂蚁排着长队在争抢食物一般。“抱歉,让一下。”我喊了许多声却未见回音。“啊,你们终于到了,我们原本还在担忧着呢,就害怕你们一行人在半路上出事。”新娘,我虽未见过,但知道她的热情与善意后,心中还是有一股惬意油然而生了。“没想到,表哥福气那么好。”我暗自笑着,替他高兴。

席间,他们谈论起自己的爱情,“我们其实早就认识了,在最近彼此间才有好感的。”“你们是校友?”亲属纷纷问到。就像围观者似的,我静默不语,除了应和几声的祝福,其他的我并不乐于接受。在以往的思想中,我一直觉得爱情无论在那个时代,不管在当今或是未来抑或过去,都是两个人的情投意合的产物,而非大型表演。那样的热闹,那样的人群汹涌,我真为他们以后的生活担心。在生活的莽原中,据胡没任何的宏大、热闹的排场与日复一日的祝愿,有的只是无限的苦恼与生活琐事的磨砺与肌肤的皱纹,谁又知晓在无尽的日子那边,会展现怎样的画卷?你我都不知,那便是我的担忧,为身边亲人的爱情而忧。或许,在中国的传统思维里,父母的恩爱是由于上一辈的祝福与对他们婚姻与爱情的肯定,于是,下一辈人也要如法炮制一般的爱情模式——婚姻晚宴,极其热闹、却又满地凌乱的宴会。

席间,他们谈及了各自的初恋与学生时期的梦想,那些并无人逼迫,完全出于那对新婚燕尔的真实心声,他们都不是第一次感觉到爱情,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爱情的心态愈加强烈,而他们如今之所以能走到一起就是由于心中尚未寄托的爱意——对过去经历铭感得出的心意,于是,克服了年轻人所有的自私和虚伪、以及羞愧、怨恨手牵手完成爱情的历程,会上,父亲站起身来说:“那是爱情才可以结出的果实。这场婚礼也证明了你们不再任性。应该学着支撑整个家庭责任。”坐在一旁的我明白,那是针对已婚人士的宣言。但不无道理,谁没爱过几回?没恨过别人?经历的多了,人恩便不自觉的发现,在爱情的世界中,甜蜜幸福和痛苦酸涩一同存在于心灵的小房间,晚扣下它的帽子后,那份难言的隐痛与独身的甜美就会散发出方芳香,什么是爱?那就是爱。可以从生活的点滴细微处了解心灵的真实想法与对日后、未来的期待,真正学会去爱别人的人,往往会在爱护自己的同时,更加爱护另一方,即便是不相识的陌生人。爱情,是相通的,沉浸、沉淀后,我们希望把爱意散播出去,流向远方、不知何方的角落,在那里等待着垂暮的老去。这是最纯粹的爱情观,它的含义太多了,惟有在细节入手、观察、思索,才足以感受到那份浓浓的情感,与人类口中的那个永恒命题。

饭后,我特意等着表亲远去,离开饭店。我问上一辈的老人,为何偏要把结婚典礼的地址选在郊区的大型饭店呢?既不在市中心;也不再小饭店吃。他们都说,爱情的恒久在于对方真心实意的为了爱的人好,甘心情愿的付诸于行动,要知道,乡下人的观念中,妇女最大的责任便是洗衣做饭、陪伴丈夫终老一生。“如今,时代不一样了,在小餐馆办宴会说不过去;在市中心的大酒店,却又担心那会让新人衍生出不良的思想。”照祖辈人的说法:“怕双方花心,见惯了大场面。”于是,家乡人办宴会都在郊区,与之相悖的、不和情理的,在大餐馆。从中依稀得以窥见中国最传统的心态:保守而满怀对未来生活的期盼,以及颇为质朴的爱意。犹如田埂上随风长大的油菜花一样,金黄发亮、于太阳、光明那方熠熠生辉。是的,爱情总向着光明那方,即使双方明知到不了光明的境界,也依旧执着。深夜的路边,杂草晃动着扁平的脑袋,我的神思还在原来那场爱情的宴会上游荡,忽然回忆起最后他们诉诸情怀的心事:关于初恋的故事,坦诚的不留一丝余地。我明白那是好的,不留情节与隐私,坦诚相对才是爱情应当具备的姿态,若失去彼此的信任便会不断隐瞒,那么对于当代年轻人的爱情而言就毫无意义了。

在婚宴上吐露多年的心扉原来是西方人穿上婚纱和燕尾服、西服后,对爱人的承诺,其中包含了西方人在现代爱情观点上的一种突变。他们认为,初恋是最终婚姻的奠基石,也是最纯美爱情的铺垫,仅看婚姻就犹如不见五谷而欲食米饭那般不切实际,尽显虚伪与狡诈,或许,作为东方人代表的中国传统尚且无法接受类似的观念,所以,众长辈和亲属们才一再劝阻新郎不必多言。我感觉相反,认为那对婚姻毫无坏处,恰好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结束与文化传承基础上的有一次关于爱情的变革与振兴。当代的我们,究竟如何谈论情感,已然成为新的难题,却也是心事之一,毕竟,年轻人都太累了,即源自工作与钢铁森林双方面,在外在和内在的压力造就了彼此间的不信任与丧失了的感动、以及对爱情持之以恒的意志,那些都应当成为当今我们谈论爱情不可或缺的因素。爱情如同三角铁环,无论缺失哪一边都将面临快速而根本性的解构与大层面的坍塌。千万人的爱情犹如千万个三角环搭建的积木,由此,年轻人的情感生活便充满着颓废与荒迷,对爱情眷恋且史无前例的期盼着;一边又不屑纯粹的感情生活,彻底否定老一辈人的传统思想。往往,历史的悲哀在久了爱情的跌宕与起伏,而像张爱玲笔下的小说般,手时代变迁影响的爱情故事数不胜数、不胜枚举。那是当今情感生活的矛盾;也是现代年轻人,乃至后来人的必然体会与不幸。我在将心平静下来后发觉,要爱上一个人很难,即便排除了杂念与痴心的想念。大部分的心房中仍旧空空如也,我个人喜爱平静的生活并且鲜有贪念尚且如此,那么满心世俗的当代人又如何能熬过一场宏大而如宿命一般的爱情空虚感呢?或许,祖辈和传统的文化适合当今的世界与社会机制、乃至情感生活,相比以往我们更加需要。空山楼阁和人间繁华,那一种氛围更能促使我们痴心相爱呢?我想就长远而言,必然是前者而非后者。原因是繁华、钢铁铸就的城市大盘中,太缺少人性的关怀与情感、关系的交流,那都可以进而影响我们的爱情观、价值观,以及对于自己未来的一切思想,并最终改变行为方式。西方人,追求的是浪漫和惬意;东方人注重本质,既是生活的必要、平淡也是人性对时代、爱情的作用彰显——没了人性的纯良与光辉,一切爱情都将了无意义、显得徒劳无功。

于是,我们应当倡导:让传统的思想改革,融入西方的浪漫与赤诚,犹如一剂风般重新注入当代人、我们的脑海中、思维里,认真的审视自我,是否需要爱意。时下,稍加留心的人便不难发现,越来越多的国人谈论着爱情,既有无病呻宁之辈;亦不乏深情流之语,而辨别的方法却在每个人的心底存在。人们会根据自己的观念与直观感觉去判断网路上的爱情言论。在德国作家斯韦德尔的《爱情痴迷》一书中,作者认为爱情存在于世的意义为寻找自我的灵魂以及人生路上除却亲情友情的恒久温暖,那份家组成的温馨足以令我们尤其是当代压力日益增多的年轻人排除烦恼与压抑,重新获得新活力,看见新希望。书中曾如此描述真正的现代爱情,与传统纯粹爱情观不同:献上一束嘴含的玫瑰,手中拿着已为婚姻贮备好的百合,灿烂纯洁、不失风雅情趣,浮华的枯燥中折射新体验与旧日情愫、爱情的感觉。一杯黑咖啡与一盘半熟的牛排,夹杂着你言我语的喧嚣嘈杂,与岁月无声的流逝里感悟彼此一直延伸着的存在感。那便是当代人应该具备的爱情思想,一切的言论都应符合当代人的爱情。深有体会的人就会清楚,那本书中的只言片语诉说的意思:现代环境难免喧嚣噪杂、复杂多变,大氛围改变不了但人们心中却依然可以保持最纯洁的情愫与与时代相符的举止。譬如:在亲属的婚礼上,我的表哥可以向新娘献上百合,然后再伸手递出玫瑰的花瓣以表纯粹的爱情观和略微的风情;生活中,拿着手机联络对方时,我们能够挽起袖子,口吐芳香的味道,以求与心爱之人沟通聊天的惬意、享受。

在我个人的思维中,总认为西方爱情观只符合充满机械与城市里的爱情;中国人的爱情观与长久的度过人生记忆命运的悲凉凄苦紧紧相连。原因就在于西方人的逻辑思维过于缜密而东方人的情愫过于真挚,再加上东方历史上无法数清的灾难和战争,促使了当两个文化与两种不同时代相碰、相融合下的当代人对情感——爱情的迷惑与不坚定。故然,我在前文才说那是一种必然的悲凉与凄苦。五颜六色的光芒往往太容易遮盖材料的本质;具有讽刺意味的,爱情的物质化与不顾一切的执迷就如同木棒上的闪烁的油漆,看似光鲜其实空无价值。没有爱,一切皆为徒劳,美好无法在情感的土壤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并于生命的后半生畅谈。爱情,本就应当以一生的态度思量、考量。爱情的甜蜜、幸福与否直接反映了我们在心灵深处倒底爱不爱那个人?有多爱、多么在意对方的存在与生活的幸福度。那才是一个爱情的合格理解者应当具有的态度和理念。

于是,所以,请不要再胡乱的谈论当今的爱情,除非你已阅尽沧桑并懂得了一定的当代爱情观,而阅历和爱情谈论的正确与否完全取决于这个时代的人们与当事人自己的感官和思想。说到底,你究竟爱不爱、多舍得去为爱付出、倾诉成为你一生爱情的方向的决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