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 革

2012-12-08 09:40 | 作者:落崖惊风 | 散文吧首发

文/顾伟

稍加留心的朋友们会发现,当下的论坛与帖子里谈及最多的便是社会的变革。我个人认为,要实现一个社会的整体变革,就必须从人心入手,失人心者失天下就是这个道理。再仔细观察近十年的道德与人心,不难得出令人失望的结论,那就是现代人在道德制高点的沦落以及在情感上的寂寞。几乎每部电影都特意保存着相似的情节,都有些关于情的片段与情调,为的就是满足像你我这类吃着人间烟火的平凡民众,只是在那份平凡的身份里,每个人还活着不同的日子与经历不一样的人生。于是,社会的话题开始预热,然后随着道德与信任的危机进一步沸腾。在你我世界的平凡中,留下的只是无尽的生活与日复一日却又极其无聊的社会感。

生活的滋味其实是社会姿态的折射与人们精神状态的代表,如果,一个人不愉快,可能会影响一群人;可一旦一大群人过得不好,而且时常抱怨,那么凡是社会之众,就都应该反思一番,我们对社会的责任是什么?影响是什么?是否对别人产生了消极的影响。然而,历史的进程又是那样的偶然与可叹,在现代,我们愈加重视自由,它好像是一片摸不清但又让人舒适凉爽、柔软轻飘的雾气,追寻着,苦苦的探求它的存在与真正的自由意义,那样的意义或许不存在,或许以一种常人无法理解的姿态存留于世。譬如,我曾经在回家的路边见过的,一位拉着孩子回去的小摊贩,一路有说有笑,还忙着文孩子的日程安排与进修的情况,那份快乐恐怕热爱生活并且耐得住寂寞的人才可以感受到,在那微笑里,我似乎见到了自由。自由是这个社会必将经历的形式,但不是终点,而在追求自由的同时,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接踵而至:当我们哀求自由,就难免忽略他人的感受,于是,会造成人心的隔阂。

为何我们这个社会会比西方与非洲那块土地的治理和安抚更为艰难,犹如当年名族危难时期的骄傲的感受?就是由于我们的社会变革牵扯到太多的人间因素。人是复杂动物,那么所造成的问题将必不可少。变革的关键在于如何调整人心的距离。上周,我在家中盘点着各类的帖子与一些颇含哲意的文字。不自觉的发现如今的社会不仅在经济上两极分化;而且在情感与精神上也两极分化严重!哟的人觉得日子无聊,但好在有亲人在身边,即便一世无能,但至少可以有个温暖如港湾的家庭,尤其经历过世事变迁和大风大浪的成熟人士,他们所渴求的无非是一个安稳的家,为此,它们甘愿付出全部才华,用文艺点的词汇说:落尽铅华。那的确令人动容。就我个人而言,也属于那一类,因此,默默地垂泪。另一种人,他们志在四方,即上文所述的追求自由和生活的刺激,对于那一类人来说,它们渴望的就是人生的起伏与见证社会由现今的形态如何走向自己所希望的形态。无疑,又是一份美好的期待,人性本质美好,由此延伸出了两种不同的意志,而又因为人心的固执,紧接着的就是一系列的社会悲剧,比如,那两种人群无法轻易地欣赏对方的思想,生活中的矛盾与争执便屡见不鲜,新闻里、报纸中、口口相传的谈资中,都有着社会的身影。当今,我们希望未来的社会与世界可以慢慢的变革为天堂的样子,孰不知人性最丑陋的一面就在于期盼能够抓住天堂。

于是,有一个悖论产生。或许,许多的读者与不解的人们会发问:我们真的无法再度前行了吗?无法令社会平衡各方的愿望所进行变革与发展了吗?困惑源源不断,情感的空虚与精神的寂寞似乎立刻就会在我们不禁意间充斥全身,最终围绕并包裹你的整个灵魂。我们所害怕的;所希冀的恰巧是同一份东西,它们摸不着、看不透,是无端寂寞;是情感失落;是对社会某些事件的不满与失望。我在看电视的时候都是陪着家人的,因此也懂得一些独自留在家中的感受,二者对比而迸发的感觉尤为明显。记得看过一期关于法律的节目,那档节目主要讲述了如今人们为了追求刺激与消解空虚,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的例子。河南郑州的王瑞杰,曾经是一位聪颖的孩子,长大后的他也迅速成为地区的民意代表。就在他参加大会之际,居然像发疯似的大喊大叫,尽说些莫测高深的话语。当场就被抬了出去,由于打伤了别人,破坏了现场,他被判处三年徒刑,被他所伤的人至今仍旧躺在医院中治疗。事后,记者采访狱中的他,问为何突然失控?他说,因为压抑与多年的烦躁、心灵的空虚,还有那份百无聊寂的心情

我还在很久之前的报纸上无疑读到了一片文。里头说:人们的心灵与精神折射出来就是艺术和文学,如果,精神产品显示出低迷的情况,那么就反映了人们心灵的清寂和道德的滑落。我个人觉得文中的说法有些道理。对于一些我们不可见的事物,我们总得从与之相关的有形事物里寻找、探求。对于音乐与美术,以及舞蹈,我不甚熟悉,以往也只听到过别人的谈论,他们说:如今的艺术已然不是从前的体验自我与成就感的途径,而是通向金钱化成功的捷径。稍微留心新闻的人就会知道近几年,全国各大艺术院校招生与报考学生数量悬殊的现象。从那些不可触摸的细枝末节里,我们似乎终于见到了这个社会中人们的心态与真实想法,以及其后所影响、诞生的现代社会,还有最终的那份难以变革的社会悖论。相比艺术,我平时的爱阅读,反倒成为我浅薄了解当今文学境况的方式、途径,当代的文学正如当今的社会,也在思索着变革的方式、方法与之前要铺垫的各种历史进程,上回在网络,我曾见到一位号称要为中外文学做榜样的短文,也算是一篇帖子,主题清晰,话语流畅整齐,甚至全文没有一个重复出现的字眼。试想,要做到以上几点,是多么的艰难,然而,在社会与这个世界中,终究有人会那么去做,并且在短期利益中不图一丝回报。

我欣赏这样的人,一是因为他们的眼光长远,明白短期利益的局限性与获利的稀少;而是他们的责任心,至少还在关注着社会发展的每一处细节与其体现的状态,当社会出现不良苗头后,第一批挽救大家思想的往往就是他们——无论社会与大众如何沉迷,都始终保持着清醒精神的人们。由此看,我们的社会还未到不可挽救的地步,但日趋激烈的生活意识与生不逢时的自由观念的深化、异化,正推动着我们进入危险的边缘。西方哲学家曾经如此评价他们所倡导的自由主义:自由在发展恰当、适合社会时,便是拯救芸芸众生心灵与生活的天使,是社会的福音;当自由与奇形怪状的社会意识像触碰时,它就会演变为自私与口头的虚伪,说道这里,我自己都开始感到不安,到底是什么摄走了现代人的灵魂,是什么掏空了我们的心和情感呢?一时间,好像不得而解。然而,唯一可以缓解社会大众的却是被轻视与价值异化的艺术和文学。它们所起到的作用也仅仅在于安抚内心,顺着心灵的感应往下一步步的迈出去,偶尔停留原地,然后接着探索未知的心灵世界。或许,那样会使我们坚信社会的正确与人性的本质的纯良。因此,我个人一直热爱阅读与写一些感悟。当代文学,分为极端世俗与纯文学两大类,而纯文学中有分裂出近乎生活和现代主义、浪漫理想主义三类,作品的风格自然不胜枚举,但我们还是可见一斑的,因为大多数文学在本质上相似,相反主义和相背离的文学形式,可以马上给人们截然不同的感觉,于是,并不难区分归类。即便是文学——这一貌似唯一的救世药,它的命运也在逐渐的被社会发展和大众意识所绑架,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人气颇高但又营养极少的作品现世。

记得在求学艰难时期,导师们给我们讲述近代文学史,尽管只是介绍了一点点,也让我记忆犹新。譬如,近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伍尔夫、张爱玲、鲁迅、以及闻名中外的莎士比亚和我们所熟悉的《围城》作者钱钟书。他们都是精神主义者,编写的作品流传于世而化身为不朽原因也是由于贴近现实,尤其是当代的城市与人们的心态,许多作品中,我们可以窥见当代社会的身影,以及正在经历的困境。在看新闻时,我会关注国家政治与民生,总感觉领导阶层还是重视社会变革的,社会的如何变革将决定一个民族的走向与物质、精神文明的命运,甚至是全人类的繁衍。《围城》中所说的话很具现实意味:城里的人想尽方法的出去;城外的人挖空心思的要进来。恐怕数十年前的作品就已经能够描绘出当今社会了,但我们终究不可以知晓钱先生是否预料到社会变革的未来。如果,要我总结当代,尤其是近几年的作品,我会觉得艰难无比,因为没什么可以称得上传世之作,当然,一些小有意义的、优美亲人的文字与故事的确存在,但是难入千百年来社会与历史的大流。我个人凭直觉和观察,认为现在无论艺术也好;文学或者其他形式的精神作品,它们永远缺乏创新意识。我父亲在私下里跟我讲过一句话:可以、容易发觉的创新全被先人挖掘尽了,剩下的要么不可再创新,要么难以发现。于是,创新需要时间的积累与经验之间的磨合、历练,而一切的根本与意志的支撑又在坚持二字上。能坚持不受外界诱惑的有几人?能坚持从早到晚细心完成一件事情而又不唉声叹气、诉诸抱怨的又有几人?现实就摆在眼前。

科技的创新无法拯救人心的距离与精神的寂寞,唯能满足表面的光鲜亮丽,精神的创新既是一场持久战役;又可被看作难于科技创新的苦行僧的前行。它需要灵魂的支撑与旁人的肯定,但就拿两者,我们如今的世界分明不可能总是满足。于是,论点又回到了原先那样,社会的变革关键突破在于精神层面的创新、变革,在于人性的回归与道德的短暂美好。或许,你的一句善言就足以支撑起整个世界与正面临考验、变革、危险的现代社会。事情的发展如同社会的发展与人类血脉的延续,曾经的苏格拉底的话似乎再次验证了世界、社会与大众、精神的联系:要等待社会的进步,须得从精神入手,接着凭借智力;要想发展与改变危难中的世界,必须要有那么意味勇士存在,让他的实际行动去拯救世界,令人民顿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