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贴

2009-04-29 15:38 | 作者:钟昌斌 | 散文吧首发

人说“写字要人夸,写好飞凤家”,这说明“家”字难书。也有人讲“清官难断家务事”,再告诉人们“家”的问题是一件说不清道不明的事情。尽管如此,如何锻造一个让世人称道的家的典范,使这个家成为社会认可的如字帖一样的“家贴”,仍然是历代国人所追求的想。

在中华文化长河里,华民族在“家”的建设上,也没有提出像汉字那样“贴”的系统,甚至“家贴”还是一个首创的词汇,但是,汉文化在“家”的锻造中,他却和汉字的发展历史一样,早已形成了如柳、颜、欧、赵四大楷体字帖一样相似的“家贴”范本,只不过他们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层面,展示出人们不同的渴望。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三从四德”、“三纲五常”一直是我国数千年不可违逆等封建礼教,但是,追求婚姻自由,渴望美好生活,却是无数百姓无限的向往。流传在民间的《孟姜女哭长城》、《白蛇传》、《牛郎织女》和《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她们反对战争、向往和平,追求稳定的理想,再现了人们爱憎分明、善良质朴,热爱家庭、渴望幸福美好遐想。可以说,这四则故事是属于华民族的爱情史诗,他们称得上是有情人永远临习的“爱情贴”。

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孝经》云:“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就是说,做子女的要“立身”并成就一番事业,必须始终如一的尽孝道。传说舜是远古帝王,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代他锄草。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在中国传统的孝道文化里,卧冰求鲤、为母埋儿、尝粪心忧等二十四孝的孝道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他们能算做汉文化中的“孝道贴”

忠良,是我们民族最崇尚的品格。比干因不满纣王无道,冒着灭族的危险,连续3天进宫抨击纣王的过错,提出了著名的“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即谏不从且死,忠之至也”观点,后落得用挖心来证明忠良之心。岳飞为了实现“靖康耻,犹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夙愿,刺字“精忠报国”,如此事例还不甚枚举,他们似乎堪为我们学习的“忠良贴”。

为政清廉,秉公执法,一直是我们推崇的。海瑞在任期间惩治贪官,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遂有“海青天”之誉。他甚至为了批评世宗迷信巫术,生活奢华,不理朝政等弊端,买棺材,别妻子,散童仆,以死上疏,劝说世宗不要相信方士的骗术,应振理朝政,因而激怒世宗,诏命下狱论死。包拯一生廉洁正直,不畏权贵,铁面无私,断案公正,被百姓称为“包公”,是一个千百年来人们熟悉、敬仰的人。他们可能是历代百姓崇拜的“清廉贴”。

其实,在中华文化历史上还有诸如“礼教贴”、“英雄贴”、“重学贴”等等的“家贴”,他们能够成为后人称道,都是像书圣王羲之练字让人传颂的墨池的故事一样,凭着刻苦勤奋和坚持不懈的韧劲练就的一身硬功夫。

贴,是规范,是标准,是示范,也是个性。汉字在数千年的中华文明的大潮里,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发展,从甲骨文到篆文、由隶书到楷字,不断演进,不断规范,形成了具有独特的汉民族文化书法系统。那么,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就有了家的概念,汉字产生于殷商,家早产生于字,“字帖”早已有之,习字历来被人重视,但在造就具有示范意义的家的问题上,形成让人们能够临习的“家贴”的问题上,虽然从以上文字似乎可以体会出具有一定的“贴”的味道,但是,这些毕竟没有叫贴,起码在人们的头脑中还没有“家贴”这个词汇。

家没有真正形成真正的“贴”,可能是受儒、道、法、佛文化共同影响造成的,但是,崇尚家庭美德历来都是中华文化为之追求的目标,造就“家贴”已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此我希望,在当今经济空前发展,文化不断繁荣的时代里,那些把包二奶,整黑钱当作一种时尚人,要勇敢的承担起自己责任,起码为自己的家负起一点责任来,让家少一点歪歪扭扭,使我们大家多一些工工整整,以刚劲有力的面貌面对世人。

一起努力吧,把我们的家都按照习字练贴一样来打造,这样做不是为了求得能够成贴,但通过努力,是为了我们每个家能够端端正正矗立在人们面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