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灾之后的思考

2008-06-13 00:10 | 作者:晨暮随心 | 散文吧首发

近年来,地震、海啸、台风、水灾、旱灾等恶性自然灾害频频发生,给村寨、城镇或人类设施(如房屋、公路、梁等等)带来极大的甚至毁灭性的破坏。更为严重的是,众多的生命在这些灾难中被扼杀、被损伤,人类的心灵在自然界的淫威面前遭受极大的创伤。生命的脆弱较之于自然的狂暴,让人类在一次又一次的大灾面前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面对频发的自然灾害,我们将何以应对?

曾经,人类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了高度的物质文明,并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方面取得了一些斐然的成绩。通过驯养野生动物,发展了畜牧业;通过垦田开荒、兴修水利,发展了农业;通过矿产开采,发展了金属冶炼业;通过各种物质技术手段的不断总结,发展了种类繁多的手工业(制陶、木器、瓷器、纺织等等);通过不同物品之间的交换,发展了商业……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结果,使人类对自身能力的认识渐渐滋生了一种幻想,似乎只要人类想干的事情,就一定能够竟功,就连自然界也得臣服于人类意志,于是“人定胜天”的豪迈英雄主义也就产生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被片面夸大,危险,也在这种沾沾自喜中悄悄降临。

其实,从物种生成的角度看,人类,只不过是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的一个动物分支,虽然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产生了意识,形成了思维,并对客观世界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但究其实质,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必须遵从自然环境的客观规律,必有受这个母体的原初规律的制约,违背这个规律,人类活动便失去了赖于依存的基点。所以说,人类只有“顺应自然”,才能够有所作为,才能够达到“天人合一”,才能够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系统。

今年5月12日在汶川发生的8。0级特大地震,是自然界给人类所上的悲怆的一课。近十万鲜活的生命,在一瞬间被死神掳走,40万人受伤,500万人无家可归,4500万人受震灾不同程度的影响。许多古镇、古城及村寨遭受灭顶之灾,房屋垮塌、桥梁折断、公路埋毁、电力通讯设施瘫痪,人类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积累发展起来的文明,倾刻之间化为乌有。那冲天而起的滚滚尘烟,带着汶川人撕心裂肺的哭喊,在全中国人的心中久久不散;那天摇地动、山崩地裂的隆隆巨响,让全中国人的心剧烈狂跳不已。灾难,是无情的,但灾难,又为有情开辟了一条通道。全中国人民万众一心,抗震救灾,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悲歌

限于人类认知水平和科学技术手段的不足,对于各种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火山喷发、龙卷风、飓风等等,人类尚不能作出准确的预测。即便是对于像天气预报、台风预警等等较为完善的气象科学,也只能作出大致的预测,对于其强度、破坏程度等也难于作出准确无误的预报,譬如去发生在南方各省的冰灾害,谁也测不准它会造成那么严重的灾难性后果!

因此,在现有的科学技术条件下,人类应对自然灾害,须作两手准备。

其一,对于较易预测的自然灾害,如天气预报、水情旱情、山体滑坡等,国家应加大研究力度,力争准确预报,及早规避灾害,减少损失。如1985年新滩滑坡的成功预测,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预测范例,因为及时组织群众撤离,避免了大量人员伤亡。

其二,对于在目前技术水平下较难预测的自然灾害,人类所能做到的,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是要避开在危险地带进行大规模的人类活动和建设,例如城镇的选址,应在比较开阔的地带,周围是崇山峻岭的地方,应避开山脚和易滑坡的位置;在火山频发区,要减少人类聚居地;河流易淹没地地方,避免人员大量居住等等。因为在这些危险地带,一旦灾难突发,人类所创造的文明就会毁于一旦,人民的生命安全,就会受到极大的威胁。这次汶川地震,很多城镇被山体滑坡所埋,很多古老文明永远从地图上消失了,着实令人痛心!

再者,鉴于汶川地震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国家可以在全国范围内作一个生存环境调查,对于那些处于高危环境的人们,可以考虑让他们迁居移民,搬迁到相对安全一些的地方居住,国家可以给予一定的财力扶持。就算目前财力有限,但基础调查还是可以及早展开,视将来发展情况,一步一步来开展这项工作

二是要在正视灾难的前提下,提高人类设施的抗灾等级,如抗强震、抗强风等,这恐怕是人类目前所能做到的唯一有效的自保方法,也应该是今后工程建设中着重考虑的一个方面。汶川地震,十万之殇,其十之八九,毁于人类自己的文明成果——房屋垮塌。这些以往人们化巨资所修建的人类居所,在地震来临之际,竟是这样地不堪一击,坚硬的甲壳,却成为杀人武器!令人欣慰的是,在这次震灾中,竟有不少建筑经受住了8。0级地震的严峻考验,从而使居于其中的人们,侥幸逃过一劫!最近网上盛赞一“最牛希望小学”——北川县刘汉希望小学,因为在这次大地震中,该校教学楼巍然屹立,全校480多名师生无一伤亡!这在伤亡惨重的重灾区北川县,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类似这样“很牛”的建筑还不少,在这些良心工程的庇佑下,数以千百计的生命,因而躲过了致命的房屋垮塌而得以保全性命!相比之下,像聚源中学、向娥中学、北川中学、木鱼中学等的学生们就没有这样幸运了,那轰然垮塌的“豆腐渣”瞬间将千百朵鲜花埋葬!在学生们撕心裂肺的哭喊声中,那赚得大把白花花银子的建筑商和主管部门,恐怕又在憧憬着灾后重建捞工程发大财的美!这些美梦,谁也说不准有多少可以成真!

因此说,加强对建筑质量的监管,提高建筑物的抗灾等级,是一个现实而又急迫的任务。政府主管部门在这方面要强力介入,严格把握标准,监督产品质量,要实行建筑质量终身制,凡是在有效期内,质量出现了问题,都得追究建筑商及主管部门的法律责任,决不姑息!联想到我们身边的许多豆腐渣工程,楼未建成则塌,桥未通车则垮,如果再来一次地震,汶川的灾难,还不又得重现?

另外还有一点,为了在灾害发生后减少人员伤害,建筑行业应该考虑研究开发一些新型建材,减少笨重混凝土预制件的应用,多采用一些质轻、防火、高强度不易碎的材料,当灾难来临时,可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

最后来说说城市建设问题。在城市里面,高楼林立,土地都被充分利用了,空地,在城市里几乎成了奢侈品。在这种“高效”里面,隐伏着一个极大的危机,实践证明,空地,在灾难来临的时候,就常常成了生命的庇护所。政府是否应该考虑,在一定人口数量的范围内,划出一定的区域,建立一种简易但安全的紧急避难所,这个避难所,应当贮备一定数量的食品,相对独立的供水供电系统,基本的医疗救援设备,一旦灾情发生,城市瘫痪,这个紧急避难所就可启动,保证城市灾民最基本的居住、吃饭、饮水及伤员救治,为后续救灾工作提供一种缓冲的作用。

以上所述,主要谈了一些在物质硬件方面如何抗灾防灾。人类除了要在物质手段方面防灾抗灾外,更主要的,还要反思自己的文明,在认知的层面上,要有防灾抗灾的意识。居安思危,方能不危。因为四川这个地方是一个自然灾害特别是地震多发区,1933年8月25日发生在茂县叠溪的7。5级地震,以及随后发生的堰塞湖溃决,曾造成两万多人死亡的惨剧!加之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惨痛教训,所以还是有一部分人保持着清醒的抗灾意识。安县桑枣中学校长叶志平每年都举行防灾紧急疏散演习,所以在这次汶川大地震中,他所在的学校2300多名师生在1分36秒的时间内迅速撤离,竟无一人伤亡,又创造了一个灾区的奇迹!应该说,在地震发生的初期,还是有不少逃生的机会,但因为很多人没有这方面的心理准备,加之平素又没有这方面的训练,所以就在那犹豫的瞬间,丧失了求生的机会。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并广泛运用,人们对现代物质技术的信赖性也越来越强。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使人们离不开长途汽车;高速飞驶的电力机车,离不开充沛的电力供应;耸入云端的高楼大厦,离不开电梯的繁忙运作;川流不息的汽车长河,离不开燃油提供动力;方便快捷的通讯连络,离不开万千基站网络……具体到一座城市的建设,这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供水供电、吃粮吃菜、能源燃气、交通居住、废物排放等等,都必须统筹得实用而完备,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可能影响这个城市的正常运转。

但灾难的来临却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如去冬今春的雪灾,因为塔折电断,冰雪封冻,车辆无法运行,数十万人滞留车站,更有许多人阻隔在回家的途中挨饿受冻,整个南中国,蒙受了巨大的创伤。又如5。12汶川大地震,仅仅几分钟的时间,就将人类所创造的一切实施彻底摧毁,习惯了享受现代文明的人们,面对着这样一个突如其来变得一无所有的局面,一时间感到无所适从。幸好政府救灾及时,全国人民大力支援,让灾区人民才暂时得于安顿下来。

因此,政府在进行市政建设的时候,首先就要融入一种防灾意识,要考虑到万一遭受大灾,如果现有的基础设施遭到破坏,如何保证灾民基本的居住、吃饭、饮水、医疗等问题。再者,要向广大人民进行防灾避灾的知识教育,掌握一些自救手段,还可组织一些紧急避险的演习,让广大人民有一种自觉意识,这样如果灾难万一发生,或许会减少大量的生命伤亡

灾难的来临,摧毁人类的文明,仅在须臾之间;毁掉的家园可以重建,但那消亡的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却无法从头再来!逝者,是生者心头永远的痛!对他们,我们所能做到的,只有深深的怀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