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心

2012-11-19 11:08 | 作者:散文吧网友 | 散文吧首发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记得高中时候刚开始学庄子《逍遥游》一篇的时候,总是困惑于文中之于那时的我们显得晦涩的文词和作者真实的意之所指,不明白作者洋洋洒洒的描述究竟同“逍遥”一词有什么关系,毕竟逍遥是一种源自于内心的感受,同作者天马行空的论述是没有什么关系的。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又陆续的读过庄子其他的一些文章,但始终觉得不明其意,终究还是觉得唯有《逍遥游》一篇读来让人觉得恣意洒脱,甚至可以说有一种逍遥之感。“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那时并不理解庄子所说的究竟是怎样一种境界,但随着岁月中对生活的感受,开始慢慢的产生一种认同感,开始切实的感受到庄子所说的这样一种境界是何等的可贵而难能。也许正是从那时候起,我开始对身之“内”、“外”有了最初的可以说是哲学层面上的很微弱的理解。现在,身之“内”这种意识正是我对“心”这一概念的理解。

我不是学哲学的,仅有的那么一点哲学方面的概念也是从那些零碎的或中或西的(尤其是国家所推崇的马克思唯物论)哲学书本中接触到的,因此并不能十分清晰的分辨开所有那些诘曲难懂的概念之间的界限,使得我所有的叙述都只是出于内心感受的表达而非哲学层面上的见解。

心是人一切感受和思维的总和。人在有这一认识的同时,潜在的就已经把世界分成了“我”和“我”之外的世界两个部分。由心而产生的所有感受和思维都是直接或间接的来源于“我”之外的世界。我觉得,人生一切的苦楚都是根源于这种最初的内外对立的意识。从根本上说,这种最初的对立意识的产生是十分自然的一件事情,因此每个具有思维能力的人都会或多或少的受到这种对立意识的影响,使得生即是苦的感受普遍存于人的心中。

一切哲学或是宗教终极的目标都是对人的关怀,是祛除人心中的苦痛,其采用的方式相当一部分都是以取消这种原初的对立意识为根本出发点的。在哲学方面,尤其是东方的哲学,很早就有了这样的思维倾向。他们开始认为取消物与“我”的界限,使内在的自我与外在的世界达到一种和谐共生,甚至是同一的关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开人心的羁绊。现在想来,在读庄子《逍遥游》时,又何必太制于文字的牵绊,重要的是从内心深处去体悟那样一种定乎内外,辩乎荣辱,物我两忘的无尚逍遥。之于宗教,我是了解甚少的,但至少还是觉得佛教一脉中是有这样的意识的。《心经》译文开头是这样讲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佛教所讲的空,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在弱化心与外在世界的对立程度,从而削弱甚至取消痛苦产生的根源。其实,对于宗教,不在于对神佛盲目的虔诚,而在于心对于外在的世界,对于人生宽容的和谐。

心是一切痛苦的根源,也是驱走痛苦达至幸福唯一的方式。心是平静的,生活才有可能是顺遂的;心是迷乱的,生活注定是搅扰而无所依从的。很多事不是我们的眼睛看不清,而是我们的心迈不出那一步,知易行难,世之颠倒执迷,莫不为此。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