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收清吊而欢呼

2012-11-06 14:36 | 作者:虎子 | 散文吧首发

为收清吊而欢呼

赵庆

近日,笔者家乡有两家村民相继出老殡。而两家不约而同收“清吊”。凡亲戚朋友前来吊唁的,一律只收两元钱的折箔礼。其它助丧礼一分也不金多收,他们的这种做法得到了乡民的齐声称赞。

助丧礼本来是个颇有人情味的东西,可是,近年来却觉得它变了味。

以前,谁家老人过世,出殡当日,事主除了搭棺棚之外,还要设个柜桌,摆个礼薄,请几个先生记账收礼。全村的父老乡亲都要去吊唁,或曰烧素纸,或鞠躬或叩头,十分庄重,当然还少不了一块箔或二毛钱的折箔礼,礼轻人意重嘛。亲朋好友前往吊唁,都要出助丧礼。亲讲近,房讲寸。出助丧礼也有个讲究,越近拿得越多,越远拿得越少。闺女婿、侄女婿、孙女婿、层层递减,纵堂弟、堂兄弟、胞兄弟层层递进,远近厚薄、清清楚楚。那时候人要面子,一样的亲戚不论贫富,都要在一起商量,出礼出得一样多,有钱的人要顾及到无钱人的面子,和无钱人一样上礼,想帮丧主就暗地里多给,但礼薄上是一定不能多记的。至于朋情,由于那时社交面窄,顶多有个八拜世交。但老的死了,儿子是要还的。把老人安葬以后,账房先生按照礼薄合计,交给大总理,再由大总理和舅舅主持,扣除支出,所欠部分,几个儿子共同分摊,大家都没有意见、相安如是。所以,礼薄只有一个。你看,多么有人情味啊!

可是,时过境迁,现在就截然不同了,助丧礼的人情味荡然无存。

一是助丧礼充满了铜臭味。

听说某家有弟兄三人,老大在县里工作,老二在乡里工作,唯独老三在家务农。一日,老父亲死了。送殡之日,弟兄三人各配三千元为老父送葬。但由于统一记账,统一分配,老大,老二不乐意,理由我在县里工作,老二在乡里工作,交际广,朋友多,丧礼重;是在家种地的老三所无法相比的,如弟兄仨一样分配,就让老三占了大便宜,我们两人太吃亏。弟兄三人争得面红耳赤,直至大打出手。最后不得已,还得麻烦账房先生,一分为四,弟兄三人一人一本账,各人的亲戚朋友来的助丧礼归各人。老母亲一本,专记姑姑姐姐、姥姥舅舅等官亲的助丧礼。单独合计后,扣除应摊费用,三个儿子各拿自已应得部分。如今说起这事来,帐房的先生们还直摇头,——人心不古啊。

二是助丧礼还充满了市侩味。

本来嘛,本乡本土,或一个单位,低头不见抬头见,按常理,烧个素纸,三五块钱也就是了,一来可以寄托哀思,二来可以增加感情。但也许是钱多了的原因,也许是某些其它方面的原因,别说是八拜之交,就连只有一面之交的人也都跟着出助丧礼了。况且,这助丧礼也越来越重,一百二百是小事,三百五百是常事,有人甚至一千两千,还有人出於其它目的,竟然拼起了家底子。有一个故事说:某镇长听说副县长的死了,于是便召集全镇干部给副县长下助丧礼,走到半路,听说不是副县长的爹死了,而是副县长死了,于是陡弯而回。有人问,咋不去了?镇长说:他家死错了人。你看看,这助丧礼都变成啥味了,可笑!

对比我的这两位乡民,试问,有哪一个工作人员、或者干部能做到!你拿老的赚钱了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