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读过的书

2012-11-03 21:38 | 作者:风之语 | 散文吧首发

文 小 艾

有一位画家朋友近来在聊天中一语道破我的文章总结的结果是应多读书,才能写出富有人生哲理的文章来。

说真的,我极为佩服这位朋友的眼光,也很佩服他的洞察力,当然,他所说的也不是一概即全,不能因为读了我的一篇或数篇的文字就能武断地说我的文章是没有人生哲理的。

可反过来说说,人生哲理是什么呢?男欢女算不算?

当我们从青朦胧时一直到危危老年,感情或者说爱情就一直贯穿我们整个的一生,当少年为爱痴狂,中年相守,老年终伴时,谁又会说,我们所拥有的不都是人生中最宝贵的东西。

当然,我们还应该有积极向上的精神,不屈的斗志,以及富有的奉献精神,生活中这些都很需要,我也写许多关于这类的文章。

记得我在四川时写有一篇《达瓦老人》,是用古文的形式写一位山区的藏族老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我去看望了他,关于他的无助以及对生命的渴望我都尽量刻画老人的内心世界,当然,我只是通过一件小事来描述一个晚年生活的老者对这一生的眷顾,还是希望我们这些喜欢挥霍时间的人好好珍惜目前的美好时光

这都是我的亲身感受。

还有一篇是在湖北的武当山脚下,我遇见一位女尼,她其实是一位义工,家庭也很好,在一座寺院里一做便是十年,我在经过那条路段时偶遇她,向她讨口水喝,见其外貌不凡,不像一般的修道之人,便与之攀谈起来,才得知,人生还应该有许多事是要放下才会更加的快乐

那篇文章叫《访观人心竹》,我也放在我的空间以及传在散文网上。

二十岁左右时便害了一场大病,那种欲临死亡的感觉这辈子我都不会忘记,我那时想我若好了我一定要感恩那些帮助过我的人,也一定不能贪恋太多,我便写了《紫茄少年》,告诉自己也告诉别人,生命是父母给的,不能轻易贱踏。

我的文章说实话都是我的亲身感悟,即使有的是虚构的故事,但那些主人翁的内心情结应该是我的,也是我所真实经历的,也不是读多少书而能够所通透的。

其实,生活不就是一本书么?

当你们还在书房阅那些大量的人生哲理书时,有些人早已经行走在寻找哲理的人生大道上了。

所以我就写《我是一株行走的草》,当然,我用爱情作主线,而寻找生活才是其真正的思想。

说起读书,我想到我近来看的江苏卫视主持人孟非的一本书《随遇而安》,他说自己其实生活中是一个很枯燥的人,言词不善,与荧屏上有着本质的区别,人家记者采访他也是很无奈他无什么惊天或独特的语句,这便是他的特色。

莫言近俩天也成了最红的人,跟着是他的作品也被许多人阅读,我也不例外。看了《蛙》,还有散文什么的,都是在平实的语句中诉说平实的生活,其实离不开我们息息相关的现实生活,就在我们身边发生的事,不过作者用平实的语句描绘出来而已。

我在余秋先生的《千年一叹》中感知世界文化的魅力,作者向我们展示了希腊文明还有中东地区各国人民的残酷生活现状。

不能不说,我们的思想火花也只有在行走中才能擦出更亮的光芒。

早年读安妮宝贝的《莲花》以及《春宴》,也是行走中写出来的,让不少人爱不释手,你不得不佩服这位小资女人的写作手法,《春宴》是一部立意单纯小说,她所告知我们的是,一个人与所置身的时代,可保持一种怎样的关系,以及由爱的试炼而得到的关于人和自我、外界的关系。所有章节中充满了脱离世俗而又合乎秩序的爱恋。《莲花》也是她的代表作,女子在拉萨遇到可以结伴一程的男子,他们穿越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去看望他讲述中的女子。

这些在行走中写出来的作品总有她让人恋恋不忘的部分。

我在前年去内蒙时,站在沙漠边缘我突然想到三毛与荷西的爱情,读她的文章,与读那些娇柔的文字不同,她能够在你心里最最柔软的部分住下来,永远也不能抹去,在三毛自杀的那些日子里,我一直便很忧郁

很少读琼瑶阿姨的书,感觉每读一句身上都不舒服。

当然,我在年轻时候读中国的四大名著,包括国外的,如由洛蒂勃朗特著作的《简爱》,那种敢于反抗,敢于追求自由平等的妇女形象,在我们这个男权社会极易有推广价值。

还有美国小说家玛格丽特米切尔著作的《飘》,历经十年创作完成,作品还是以爱情作为主线,写主人公思嘉曲折的生活经历和个人的爱情婚姻,背景是美国的南北战争,我永远记得我阅读这篇小说时自己的情景,当时我还住在打工的破旧厂房里,每天晚上没有电视机,只能一味地捧着书如痴如醉。

现在真的是很少读书了,偶尔地想静下心来好好看一些章节,便又被更有意义的网络生活拉过去,再加上自己一直在行走的途中,便很难得认认真真地阅完整个一本书。

若有人偏要问我现在是在读什么样的书,那我还是老实地告诉你们,我正在翻阅《爱情是狗娘》这本我早就阅无数次的小说,他的作者是吴长缨,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发行,不信自己去新华书店看看,很有意思的一本书。

不过,我还是相信那句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朋友们,你说是不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