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好这口》 杂文

2012-10-21 18:49 | 作者:西岳.折戟书签 | 散文吧首发

中国人有乐观的传统,喜欢搞笑,也叫寻开心。但这乐观与别家有所不同,好以他人的处取乐,别家大多以滑稽的行为或恶作剧搞笑,但我们却要在别人的苦处中寻乐。也有自己受气拿弱者解气的历史,于是,自己在别人的痛苦中精神得到释放,灵魂得以升华,烦恼便会扫荡一空了。

在中国,“苦孩子”常要受到其他孩子的凌辱,这是常有的事,“苦孩子”只能忍气吞声,施暴者在被虐者的哀嚎中无疑是满满的胜利者。

几千年的中国恃强凌弱的劣根没有变,鲁迅先生看的真切:阿Q敢对不起眼的小D动手,待他承认自己是虫豸也不放过;王胡凭络腮胡子的缺陷,能同他一同坐下去,简直是在抬举他。在遭了“假洋鬼子”的啪啪之后,对面走来了静修庵的小尼姑。阿Q在平时,看见伊是一定要唾骂,而况在屈辱之后呢?他于是发生了回忆,又发生了敌忾了。

“我不知道我今天为什么这样晦气,原来是因为见了你!”他想。

他迎上去,大声的吐了一口唾沫:

“咳,呸!”

小尼姑全不睬,低了头只是走。阿Q走近伊身旁,突然伸出手去摩着伊新剃的头皮,呆笑着,说:

“秃儿!快回去,和尚等着你……”

“你怎么动手动脚……”尼姑满脸通红的说,一面赶快走。

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看见自己的勋业得了赏识,便愈加兴高采烈起来:

“和尚动得,我动不得?”他扭住伊的面颊。

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更得意,而且为满足那些赏鉴家起见,再用力一拧,才放手。

……

阿Q飘飘然的似乎飞去了。

中国人嗜好仰视比自己高的人,蔑视比自己低的人,比自己高的人假如有些残疾,是绝口不提的,如果提,仿佛是自己辱没了祖宗,心里不是滋味。但对低于自己者,要常常取笑,挖苦,说一些风凉话,对反击者还可以动手。一个俗人的残疾,常人也可取乐的,像瘸腿,瞎眼,结巴,秃顶,聋哑,驼背等,无一不在取笑之列。倘若同是凡人,大伙便要一阵哄笑,一块开心。被取乐者起初多要发窘,但被取乐久了,渐渐麻木,于是,大家同乐,成了常态了。一个人的衰老也一样,那就是常言:老不死的。但这不是取乐,是诅咒,是谩骂,是排解心中的某种不满。这种状况,我们的作品中也是常见的。

十多年来,我们的“好这口”终于变得堂皇了,有赵本山通过央视晚直观地传给了每个人,甚至国外,这样病态的表演,似乎乐翻了整个中国,人们春晚的亮点就等着他,大有离赵不能活的态势。赵本山快乐大本营的票价要比正装话剧高的多,就这,还得一个月前定票。这两年,老赵拿不出硬东西,让某人上火,拿下。于是,哀声四起,哈文使出浑身解数也寻不出妙法,只得向赵打白旗。

这种老病已经病入膏肓,想根治太难了点,何况还要助纣为虐。

如果央视离了老赵就要断气,我看,还是断气更好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