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野旧事(二)

2012-08-03 10:31 | 作者:垂簾聽夢 | 散文吧首发

家乡的豆腐

在城市生活了10多年,吃饭是绝对离不开豆腐的。豆腐被称为补益清热的养生食品,常食,可清洁肠胃、清热润燥、生津止渴、补中益气。家有老父,日日食用,不仅口感好,还可以预防癌症、骨质疏松、老年痴呆、肝功能的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动脉硬化、伤风和流行性感冒等。所以,豆腐是我们家庭餐桌上必备的菜肴。

说起豆腐,使我想起了家乡,想起了每年节前的时候,整个村子里到处散发着浓郁的豆腐香味。而在城市里,却怎么也闻不到那种清香的气息的。

我不知道现代的豆腐是怎样炮制出来的。而家乡的豆腐制作却永远铭记在我的脑海中。

大约在秋天的时候,父亲就把收获的黄豆捡出来,粒粒象珍珠似的装进一个布口袋里。等到腊月二十几,也就是小年的前,把它拿出来,用清水洗了又洗,然后用水泡到一个大釭里,整整泡一天一夜。次日起来看到豆子胖了好多,然后捞出来,控了水,放小嚰上嚰。那石嚰不是每家每户都有的,想做豆腐,需要事先和有嚰的人家打了招呼,排了队,定得了时间才敢泡豆,否则豆子泡的时候长了,就不能上嚰了。

那石嚰有两扇,大约有水桶那么粗,每扇嚰的厚度在25厘米左右。嚰的上方边有一个8厘米圆孔,是豆子的进口,然后圆孔里插几根筷子,是为了豆子进去的均匀。上嚰扇边有一个拐木把,掉一根绳子,拉动木把,那嚰就转动了。不一会功夫,从两扇嚰的中间缝隙里流出来白色的浆液,绸绸的,粘粘的,流到一个木桶里,这就是做豆腐的第一道工序了。

接下来的工序就是揉豆腐了。揉豆腐用的工具很简单,不过是一个粗布小口袋,如果布袋太细的话,豆浆挤不出来,太粗了就挤出来豆渣了。然后火炉上放一口大铁锅,铁锅边沿革架一个箥箕,布袋里装满豆浆,扎紧口子,就能柔了。

这是一个很累的活。经常看见父亲跪在炕上,满脸是汗水,揉一次大约需要20分钟,真到口袋里留下了豆渣,才倒出来继续盛入豆浆揉,这样下来揉十多次,才能揉满一大锅。这是第二道工序。

然后就是点火烧锅了。我的家乡没有煤炭,做饭都用大山上砍下来的松枝,塞进火塘里烧的噼啪的响。大约20分钟左右,锅里的豆浆开了,嘟嘟的冒着小泡,而且在闻到一股烧焦的豆浆味时,豆浆才能熟了,这时候就用微火烧,然后把事先准备好的卤水放碗里,用一把勺子舀一点,慢慢的在烧开的豆浆上均匀的浇来浇去……直到豆浆变成了白花花的大块,才灭了火。

好了,我的口水终于控制不住流出来了。父亲看我可怜的样子,就先拿勺子给我舀几块,放上盐吧,滴点香油,我三下五除二就全填进肚里了。父亲问:好吃吗?我说:不知道!父亲拍我一下脑袋瓜子,继续下一道的工序。

其实现在想起来我当时吃的是嫩豆腐,要比现在的豆腐脑好吃多了。我想那东西是最适合我那没牙的奶奶吃的。但是我想,奶奶的父亲做豆腐的时候奶奶早已经吃过了,奶奶做豆腐的时候父亲就是像我这样嘴馋的吃过的,我自己不由的偷偷好笑起来。

我想着品着豆腐的滋味,不觉父亲已经把熟了的豆腐块捞进一个筛子里。这筛子下面要铺上一块嘛布,捞满了筛子,再给上面压一块石头,然后整个做豆腐的工序就完成了。但是想要吃到真正的豆腐,还得等到次日了。父亲看我嘟着小嘴,就说:给你个好吃的巴。我以为是什么好吃呢,一看,竟然是烧豆腐的锅吧。父亲用铲子铲起来,让我沾着醋吃,香香的,脆脆的,还有一股烟熏的味。现在想起来,天皇老子也没有吃过这么好的锅巴。

早上该是我想了一晚上都想吃到的新鲜的豆腐了。我比平时要早起来半个小时,为的就是早点吃到豆腐。可我没想到的是,我们的早餐竟然是用豆渣做的窝窝头。我不情愿的吃着窝窝头,眼睛不住地盯着那个筛子。父亲又拍我一下脑瓜子:看什么看,过年再吃吧。

哦,我终于清醒过来,忙活了好几天做成的豆腐竟然是让过年吃的。我扒拉着小指头,等待那大年的到来。

其实那时候乡下过年,是孩子们一年最最高兴的日子。过年前准备的东西,如猪肉、粉条、鸡、兔,等等,几乎不能去动的。辛苦了一年的大人们,也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享几天福。想想过去,看看今天,天大的差别,令人不敢想象。关于过年的豆腐是怎么吃的,并无重要,重要的是豆腐是父辈们怎么辛苦地做出来的。

好想,好想,再闻闻那散发着浓郁的乡村豆腐味……

写到这里,该是收笔的时候了,不过我还想告诉朋友们,想吃到真正的卤水豆腐,还是去我的家乡吧……

2012年7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