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电视剧《永远的忠诚》引发的思考

2012-07-28 11:56 | 作者:夕阳红 | 散文吧首发

由电视剧《永远的忠诚》引发的思考

曾由央视热播的24集电视连续剧《永远的忠诚》,是一部十分感人的纪实性影视作品。剧中主人公——原安徽凤阳小岗村党支部书记沈浩在小岗村任职期间,为带领小岗村人脱贫致富,任劳任怨、委曲求全、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事迹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沈浩同志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永远忠诚于党的改革大业,永远忠诚于党的最高宗旨的崇高品德和革命精神,却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他不愧为新时期的焦裕禄和孔繁森。对于沈浩同志的事迹,笔者在感动和敬佩之余,还自然引发如下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

据报道,2004年沈浩由安徽省财政厅下派到小岗村任职时,全村人均收入仅2000元,低于全县平均水平。村集体欠债数万元,甚至有些村民尚未解决温饱问题。正如《中国农民调查》一书的作者总结说,改革20年后的小岗村只有8个字可以形容——“江山依旧,旧貌犹存”。此说可能失之偏颇,但至少能反映当时小岗村的落后面貌。为此,人们不禁要问:从1978年小岗村迈出中国改革第一步,到2004年沈浩任职小岗村,其间中国改革开放已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然而,在长达26年的时间里,为什么当年小岗村那18位曾冒着生命危险,按下红手印力主“大包干”的带头人,却没有继续带领小岗村人脱贫致富?为什么实行多年的“大包干”未能改变小岗村的贫穷面貌?

自2004年至2009年的6年间,小岗村在村党委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沈浩的带领下,虽然村容村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村民的人均收入和集体经济的发展状况,却在全国十大名村中排名倒数第一。据当年“大包干”带头人严宏昌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现在的小岗村还有约80户人家的子女在外面打工挣钱,以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更何况,村里新修的水泥大道,新建的居民楼和小学、幼儿园,新装的自来水、电话等公共实施,并非是小岗村人自己的劳动所得创建的,而基本上都是通过沈浩书记上下奔波、四处求助,由政府、企业和社会出资无偿援建的,这称得上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展集体经济,依靠集体力量脱贫致富的正道吗?值得人们反思的是,在30多年改革开放带来中国沧桑巨变的历史背景下,作为“中国改革第一村”的小岗村,为什么不能成为集体致富的第一村?作为中国改革排头兵的小岗人,为什么不能成为“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究其根源,正如沈浩生前在接受《凤凰周刊》采访时曾明确表示,他初到小岗村就有意把小岗村当年分到各家各户的土地重新集中到村里,合并开发利用,因为小岗的土地分散,形不成规模。沈浩认为,“一家一户的生产模式只能解决温饱问题,而不能解决发展问题”。此外,他还曾在自己的博客中强调指出,“毫无组织、一盘散沙的农民,是难以跨越温饱实现富裕的”。可见,沈浩上任伊始就已看到当时小岗村贫穷落后的症结所在,因而下定了带领小岗村人走集体经济致富道路的决心并付诸实践,为之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只可惜,好事多磨。由于沈浩的设想和举措,始终遇到小岗村干部村民长期形成的小农经济私有观念的重重阻力,并受到种种客观条件的制约和限制,直到他因积劳成疾猝死小岗村,仍然没能如愿以偿。真可谓,“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如何理解改革开放已过去30多年,在全国象小岗村这样分田到户的村庄,至今几乎没有一个是达到“小康”水平的?为什么那些没有得到政府和社会任何无偿援助的众多村庄却达到了“小康”水平?为什么倒是那些没有分田到户或分了田又合了起来重返集体经济之路的村庄却相继实现了“小康”?诸如大寨、耿庄、红旗渠以及黑农江省的兴十四村、河北省的周庄人民公社、江苏省的华西村、湖北省的洪林村、河南省的刘庄村和南街村,等等。

有人把小岗村的包产到户称为“大包干的革命精神”。想当年,沈浩在全体村民“合地”动员大会上宣布,要把小岗村各家各户的土地重新集中起来开发利用的时候,还有人说,这是“倒退走回头路”、“倒退是没有出路的”。为客观鉴别这样的责难是否言之有理,我们必须澄清以下两个不容回避的最为基本的是非问题:

其一,究竟是分散落后的“大包干”个体经济,还是组织起来的集体经济,体现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革命精神?

其二,究竟是由集体经济到个体经济,还是由个体经济到集体经济,是没有出路的阻碍和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倒退?这两种农村经济模式和生产组织形式,究竟是哪一种更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不是说,事实胜于雄辩,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吗?不妨还是让我们来看看全国十大明星村之一的河南省临颖县南街村,通过发展合作化集体经济实现“小康”的事实吧。南街村原先也像小岗村那样,采用分割土地包产到户的办法。然而,他们单干三年后便在实践中认识到,分田单干的办法是不可取的,于是又重新回到集体合作干的道路。经过17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街村,早在1995年就已经步入集体致富奔‘小康”的光明大道。有资料显示,1995年南街村村办企业实现的产值,由1991年的亿元以上和1992年的2。1亿元,大幅跃为12亿元。随着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村民的人均收入也随之逐年提高。(详见1996年《南街村简介》)

毛泽东同志说,“错误和挫折教训了我们,使我们比较地聪明起来”。毋庸置疑,当年南街村从分田到户的单干回到土地集中的集体合作,绝非“没有出路的倒退”,而是聪明理智的迷途知返。如此“走回头路”,不正是坚持走利国利民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好事吗?正如沈浩同志生前所说的,“事实证明,中国现在发展得比较好的明星村,都是靠集体经济壮大的”。

在缅怀沈浩同志的今天,我们热切期盼小岗村现任两委班子在中央有关发展农村经济的方针政策指引下,继续发展集体经济,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小岗人的生活水平,加快小岗人奔“小康”的步伐,完成沈浩同志未竟的事业,实现他生前的远大理想,以告慰他的在天之灵。

【本文原载《求是论坛》(http://bbs。qstheory。cn/)详细出处参考:http://bbs。qstheory。cn/bbs/thread-54094-1-1。html】

评论

  • 白雪:邓小平说过,如果改革出现两级分化,那么改革就失败了,邓公的特色是好的,是强国富民之路。可如今。。。。。。只能无语
    回复2012-07-31 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