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房价得不偿失的“政治成本”——电视剧《蜗居》观后感

2012-07-28 11:19 | 作者:夕阳红 | 散文吧首发

高房价得不偿失的“政治成本”

——电视剧《蜗居》观后感

夕阳红/文

看完电视连续剧《蜗居》,我在透过剧情的深入思考中感悟到,该剧之所以深受广大电视观众特别是被高房价困扰的青年白领阶层的青睐,有那么高的收视率,并非仅仅因为那颇具感染力的剧情和剧中人悲欢离合的故事,其根本原因在于该剧通过剧中人围绕房地产开发和高价商品房这一核心事件而形成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和相互之间的利益冲突,集中、客观地反映了由违背民意、脱离国民消费水平的高房价引发的种种社会矛盾,产生了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的负面效应。此外,还在于剧中人痛快淋漓地说出了人民群众的心里话,宣泄了“蜗居的房奴”对高房价不堪重负的怨恨和谴责。

具体地说,剧中人郭海萍、苏淳夫妇为存款购买高价房造成的拮据困境,反映了购房族与联手哄抬房价的开发商、地方政府和炒房大户之间的矛盾;郭妹海藻为帮姐姐筹措购房款而失身于江州市委秘书宋思明的不幸遭遇,反映了购房族与贪官污吏乘人之危的矛盾;低保户李奶奶的惨死,反映了拆迁户与开发商之间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张副市长、宋秘书、孙行长与开发商陈侍福之间权钱交易的腐败现象,反映了房价居高不下的根源所在。这些纵横交织的矛盾,归根结底反映了由高房价引发的人民与政府之间的矛盾。特别是随着这一矛盾的激化,必然会导致政府公信力的下降。长此以往,人民政府为人民谋利益的宗旨也就无从谈起了。这样,必然会形成一个令人堪忧的党和人民绝对不愿看到的局面:房价继续攀高、购房不堪重负、官商中饱私囊、全国民怨沸腾、社会和谐难保。这,就是为少数人谋利益的高房价所付出的“政治成本”。尽管房地产业的过度开发有着惊人的暴利,能确保GDP的神速增长,并能十倍百倍地赚回投入的经济成本,但相对于“政治成本”而言,是典型的得不偿失、贪小失大;是只顾少数人的眼前利益,不顾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利益;是只算财政增收的经济账,不算国家长治久安的政治账。这样的房地产开发、这样的“经济繁荣”还有什么意义呢?!

无论那些声名显赫的经济学家、房地产开发商和趋炎附势的媒体再怎么摇唇鼓舌、连篇累牍地为高房价的“合理性”辩护,可老百姓就是不信他们那一套似是而非的高论。他们越是盛气凌人地摆出一副权威的架势,群众就越是不买他们的帐。在他们的眼中,除了利润还是利润,压根没有想到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尽管他们搬出一套西方市场经济学的什么“原理学说”来蛊惑人心,但终究也只能事与愿违,因为他们恰恰不懂得或者说不愿认可一条最根本的原理学说:人心不可侮、民意不可违。试想,90%以上的中国人不认可、不赞成、不支持、不拥护高房价,而他们却对群众的呼声置若罔闻,一意孤行,甚至认为目前的高房价还有上涨的空间,说什么“房价只会涨不会跌”。他们这样做,能有一个好的结果吗?正如《蜗居》中的江州市委书记严正警告贪污受贿的属下宋思明悬崖勒马,说:“我们的政府打的是‘人民’的牌子,作为人民的公仆,我们首先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中,老老实实地为人民服务,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否则我们将寸步难行,一事无成!”

据新华社报道,温家宝总理在考察上海市最大保障性住房工程进展情况时表示,要把保障性住房建设放在房地产业发展的重要位置,让城市广大中低收入者安居乐业。同时,要抑制投机性购房,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嗣后,温总理又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研究了完善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力争到2012年末,基本解决1540万户买不起住房的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这表明中央管理层对于这些年来失控的高房价,对于只讲经济效益不讲政治稳定,对于只满足少数人的住房需求、不考虑多数人的安居乐业,已予以高度关注并正在研究继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遏制部分大城市房价上涨过快过猛的势头。试想,如果目前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是健康的、如果目前的高房价是合理的,中央还有必要这么做吗?!

总之,高房价得到的是暴利,而失去的却是人心。得不偿失,后患无穷!

【本文原载《求是论坛》、人民网《强国博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