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那年那月的一个梦.........

2012-07-13 23:03 | 作者:推窗看月 | 散文吧首发

上海,去年的那个天,我来了,投入你的怀抱,仿佛感觉我就是那随风飘落的一篇枫叶,轻轻划过你的裙角,如烟似........

人生很多时候恍如情,有时候真的无须天长月久的一百年相守,擦肩而过的回眸一眼,便能让人终生难忘

是的,上海,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不要说我是个拜金主义者,我没有贪恋她的浮华,只为心中那一瞬间的感觉,不错,我就是一个纯感性的男人!

在上海的十几天的生活让我终身难忘,学习是业务上的提高,感悟心灵的净化,我更偏向于后者。

我希望我就是那穿着橘红小袄的少女,让我的心融入一个梦里...............

我把曾经在上海学习期间的博客,剪几段,算是纪念...............

愿他日回首,犹如这翘起的檐角,抬眼之间,尽是一片金黄,是回忆?还是追寻过的梦?不论哪种,都足以让我流泪.........

华师大——梦在这里重新飞翔

很多时候,我们的心灵上都有双翅膀,但为了安全舒适,我们固守自己的领域,失去了探寻精彩世界的能力;当我们摆脱那根“枝条”时,我们才发现自己具有飞翔的能力。

这是上午刘健儿教授在做完讲座后放在尾声上的一句话,看着这闪烁的文字,看着那只展翅于枯枝上的雄鹰,我的心有一股暖流划入心底,我的眼眶已近湿润,呵呵,仅仅一天半,华师大已经给我了太多、太多……

记得十五年前,为了尽快参加毕业参加工作,减轻原本贫困的家的负担,我放弃了考大学的理想,选择去上本地的师范学校。而大学,仿佛成了自己心里一个永远的梦,一个遗憾,甚至是一种伤痛。曾记得,2004年只身到北京旅游,在清华园门口徘徊了很久,却终没有进去,挥手而去时不禁潸然泪下。心中一遍遍在自我安慰,既是无缘又何必强去追寻?

十几年平凡而又有节奏的教学生活,让我已经淡忘了内心的追求,日出而作、日落尚不能息。仿佛自己已经成了生活中的有轨电车,只要启动便没有改变,无意识便可度过行程到达终点。 漫长之路,带着孩子家庭、工资、学生还有对生活的小牢骚奔走着、奋斗者、感慨着……淡忘了曾经举杯邀明月,把酒话斜阳的情怀,有的只有在新闻联播中寻找原本没有但应该有的幸福,在沉睡中寄托即使没梦也不能有噩梦的愿望……我的心宁愿没有虫子的枯井,也不愿有谁打破内心的平静……

说真的,通知说到华师大来参加国培教育,我不想来,来了又该如何?能给我带来多少改变,又能给我们落后的老区小镇带来多少改变?可是,当我真来了,我的心真的彻底改变了!上海,繁华而又紧凑的节奏,密而不挤、忙而不乱的交通,多彩但不轻浮、平中又不缺乏个性的建筑,让我感慨万千,深受震撼;华师大,亲切的老师,干净的环境,精深的学术,仿佛一切都是那么好,那么的有魔力深深的吸引我、感染我。

进入教室,听老师讲课,仿佛忘却了自己已是人到中年的年龄,觉得自己一下又回到了十五年前,自己又成了求知若渴的学生,听老师讲课,认真做笔记,还有与同学亲切地交流,认识了很多朋友……虽然只有十天的相守相聚,当我们也成了华师大的一员。或许十年,五十年,如果还在,还能回首,或许我还会记起这因缘相识的朋友,还有这梦一般的华师大之旅!

通过学习,我知道这个综合实践是一个全新的理念,或许我们回去后实施起来有很多障碍,但我会把这种创新的理念带到生活、带到工作中去,就像开始所说,我要放下那个枝条,让我的心重新飞翔…..

2011年12月6日

开放与包容

——请给那些只为兴趣而远离自身实际的学生一个肯定

这几天学习有关于生活探究活动的学习,虽然这种探究性活动将来带回去,实际实施起来还有很大的阻碍和困难,但这毕竟代表着一个理念的导向、观念的革新。作为老师该怎样看待学生,该如何看待学习?我们的教学是传授书本还是指导学生融入生活,这或许是我们应该重新审视的问题。摆脱公式、规定、作业的束缚,放手让学生去发现、思考、解决;放开权威的光环去倾听台下稚嫩而又真实的想法,这些有需要我们有更多的信心、耐力还有豁达的胸怀。

今天,我们小学组主要探讨的是由安桂清老师主导的《如何指导学生确定生活探究活动的主题》,围绕一些情境着手探讨,场面热烈,气氛活跃。大家在筛选主题时说我们指导学生选择探究主题时,要选择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小的问题进行探究,这样更容易展开,同时能深入生活获得直接经验。对于那些大而空洞的主题,可以建议学生更改主题。对于这些,我也支持,同时我也先说说自已一些看法。我觉得,有些孩子谈论主题和想法说诸如“我要探究大海……”“我要探究外星人……”“我要探究恐龙……”等等,这些或许过大过于空洞,远离我们的生活实际,但我想既然是兴趣必然有他感兴趣的理由,我们也应该给予一个认可,让他进行一下尝试。对此,我的理由有二:

既是探究,就是一个开放的活动,可小可大,有期的也可以是长期的。我们能关注我们的生活,解决生活实际遇到的问题,这些当然是必须的。可到底哪些可行、哪些不可行?有些现在看来不实际的东西正是有人研究或许以后就变成了我们的生活实际,如果我们都关注脚下,那谁还能看到远方呢?如果因为不切实际就放手,那谁将来会去研究更深层次的东西呢?既是如此,那就没有霍金,没有牛顿,也没有天马行空的周星驰了。我想,有些孩子兴趣,就该鼓励,或许将来也真有一个成果出来!总不能因为我们这儿没有飞机,我们就说飞机不切实际,那谁将来能成为飞行员、飞机制造工程师?或许那些诸如外星人的探究,或许是短期不能完成的,但有的科学家不也是在用一生去做一项探究吗?

既是探究,就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都会有失败的。老师从自身经验出发认为这种探究将来会不了了知,但轻易地否定,或许是对孩子兴趣产生的一种否定,他在以后的活动中可能也会放不开。我觉得如果是这样,还不如让有这些兴趣的孩子去尝试一下,保不准也能有很大的收获,既是不会走得太远,但至少能让孩子知道主题的选择怎样才叫“可操作性”,不是吗?毕竟没有亲身体验的结论都是值得质疑的结论啊。探究既然是一种创新,那就要放开,要敢于尝试一些不可能的事物和思维。鲁迅先生说,世界上原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可我想问的是,既然路是走出来的,那总有一个人是第一个走这条路的吧?当前的社会中,路的确很多很多,可并不代表不需要新的路子啊?

所以我要说的是,我坚持大家常规的看法,也就是尽量指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深入实际获得第一手资料,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态度和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但对于一些有独特兴趣的孩子,我也会肯定他们的看法,给予支持,用一种更开放、包容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孩子的想法。在此,我想到一个问题,朋友,你见过不会走路的孩子爬着上楼,但你看过这个孩子爬着下楼吗?呵呵,我的孩子就是,不仅没有摔跤,而且很开心的学会了走路。每次她都会拍拍身上的尘土兴奋地看着我,呵呵,当然这期间少不了我含泪的关注,肯定的目光,坚定的拥抱……

2011年12月8日

从一数到三,是终点还是起点

——写于我的第三篇博文

当写下这个题目时,我不禁心生感慨……我们这次到这儿来学习的唯一作业就是在博客上写三篇博文,很多老师在做到这些时都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我也在想我的,是啊,今天是第三篇了,那么明天是否还会像今天一样写一写?再见?还是永远不见?我在问自己,呵呵,我喜欢在博文上写些真心的,就像有人说的,这个世界再不真实,但我要做真实的自己!这个世界太现实,很多人都是追风跑,有多少能坚持做回自己呢?我想,如果这个平台是一个岗位,我将站到最后……

虽然学习活动还有几天才能结束,但很多老师都在着手置办返程的车票了。归心似箭也将预示着一个新的离别。仿佛人一有家,就变成了风筝,走到哪儿都免不了牵挂,线的那头摇一摇,这边儿的心里就会颤一颤。上海的这几天下了,学校的老师给我们每人配了一把雨伞。天堂伞真好,可惜挡住了漫天的细雨,却挡不住家对我们的牵绊…..

回家?是的!

回家后我们是否会有一个改变呢?还是像以前一样继续那有轨电车的一样的生活?我不知道大家会怎么想,因为我的心里也没有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人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当老师重复乔布斯话的时候,我就在想,自己站在伟人雕像面前,我该怎样审视我自己?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里,人为了将来“所谓的理想”而疯狂的追逐,甚至缺失了信仰,更读不懂自己的内心。站在这疾飞如电的时代里,我不愿回避,但我只希望这世俗的风声别扰乱了我平静而又平凡的心……

时间关系,不多说,最后只想说一句,从一数到三,愿生活能有一个新起点…..

2011年12月10日

有缘没缘都别忘了期待明天

伤离别,离别虽然在眼前

说再见,再见不会太遥远

若有缘,有缘就能期待明天

你和我重逢在灿烂的季节……

打开手机随便点击了一首歌曲,是学友的《祝福》,一种巧合,却让我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伤感。或许,或许只有这首歌能代表此刻我对这次上海十日之行的感受吧!

该买的东西没买也都看过了,该去的地方没去也不准备强求自己再去了,行李部分打包,车票已经买好放到指定位置。呵呵,回家的一切准备工作已经做完。当回家已经成了顺理成章的时候,心里更多的不是对家的牵挂,却是对上海、对华师大、对所有认识和不认识的朋友的留念。

不是吗?来到这里,我们由陌生变熟悉,继而成为好朋友,没有贫富的差距,没有身份的区别,没有领导,只有同学和老师、笑容和掌声,多好啊!记得有位老师曾说过,任何怀念过去、向往未来的想法都是一种逃避现实的表现,上学亦是如此。那么,如果真能用这种方式能逃避现实的话,我愿永远选择这种直接而简单、平静而纯粹的校园生活!可是十天的培训转瞬即逝,生活刚刚有些规律又要打散,很多朋友还没有机会说话就要分手,难道相逢只是一声道别,一句珍重?毕竟上海不是我们门前的超市,老师同学也不是楼上楼下的邻居。他日一别,何时才能重逢?此次回去,或许再来的机会就少了。上海可以常来,可下次再来时,还能和这些老朋友相聚吗?明日一别,或许是一种永别?…….

记得周日在去乌镇旅游的车上,导游谈到徐志摩,用沙哑的嗓音朗诵《再别康》,大家都觉得很反感,或是嗓音,或是人的陌生、诗的熟悉,或是好奇而又追求安静的心情,大家没有过多的关注。有时候,身临其境才能感由心生,没有这种境遇又怎能读懂那一丝游走的感情

午饭过后,漫步在校园里,清新悦耳的校园播音在耳畔想起,是那么舒心好听。阵风吹过,梧桐枝头沙沙作响,伸手向前,一片黄叶落入手心,清凉而温暖……坐在丽娃河边的长椅上,阳光懒懒的照在身上,丽娃河水平如镜,倒影明晰。不知为何,想起了那个导游,想起徐志摩,想起那句诗……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没有大师的经历和豪情,有的只是一种留念和感伤。有人说八零后的人都如川端康成笔下的“迷惘的一代”,作为一个八零后,我是有一种淡淡的感伤,但成长中我并不迷惘。几天的学习,仿佛使我更有方向!有人说,修佛仅在一念之间,那潜心如是,十天足矣。

面对眼前一切,我想再道一声珍重。

希望明天,我们彼此都能好好的!

……

2011年12月13日

再见,上海,那个某年某月邂逅的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