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的精神何郑

2012-05-19 09:49 | 作者:雏燕 | 散文吧首发

玉 米 的 精 神

何 郑

玉米实在是太普通了,没有人愿意说它。玉米的味道早已消失在岁月故事里。然而,玉米给予我的营养成分,至今澎湃在我的脉管里。那是记忆深处里的金子,是生命的玉米。

生我者是父母,养我者是玉米。父母亲给予了我肉体,玉米却使我支撑过了我生命的万里长征,迎来了生命的天。换一句话说,没有玉米就没有我。玉米,我的母亲。玉米在我心里厚重大气慈祥博。记得年幼时,曾祖母给我把刚出锅的黄澄澄的玉米糕递我吃,醇香可口,经常填饱我的饥肠。玉米面是家里的主食,中午饭是缺不了玉米馍和玉米汤,晚饭就是一锅玉米面搅团,记得曾祖母有句口头禅“搅团要吃好,三百六十搅。”说的是,玉米面搅团在锅里搅转三百六十回合,这样做的搅团有筋胶质感好,是上等的搅团。再加上优等的酸菜,和咸菜,吃起来赛过白面臊子面。曾祖母出身大户人家,来到我家过惯了清贫生活,是有名的做玉米面搅团的高手。一顿吃不完的搅团,下一顿时,还可以切成块状物,放在酸菜汤里烧热,汤里搅团块状物可吃,酸汤滋润解渴可喝,有一种别样的愉快口感。记得有一次中午放学,我爬在饭桌上又吃她做的玉米馍,她老人家用指头粘我掉到桌上的馍馍渣吃,教育我要爱惜玉米,说着说着她老人家眼里放光,她说,那是丙子年秋天,崖城里过红军,饿了的红军战士就把嫩玉米棒子扳下来剥开生吃,他们找不到主人时,就把银圆放在玉米皮衣里包好,一个玉米衣包了一块银圆。正如我在一首诗里说的那样:“家乡的玉米喂饱过共和国饥饿的肠胃”。当时,九十岁的曾祖母子讲得满脸阳光,她说,他们多可爱啊。饱经岁月的曾祖母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仙逝的,临死前,还喝了一口玉米汤。母亲去世的早,父亲到远处的水库工地上,我孤单一人,他就留给我一些玉米面让我自炊。我学会了做玉米干饭,早上吃一碗,再喝上一碗玉米汤,一天肚子里很瓷实,到晚上也感到不太饿,各种玉米面饭制作方法简单,简单的两碗水里加一把玉米面,可煮可蒸,极容易熟,在那段无依无靠的日子里,玉米支撑起了我承载苦难的少年。后来,我高中毕业应该是1978年,遇上学制改变,延长了半年,连续考了两年大学,没考上。到了1983年5月考取了民办教师资格,走上讲台,生活条件就开始好转。农村里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多年,饭桌上有了一些小麦面,觉得是稀物。一百斤湿玉米棒子顶一百斤口粮的时代,离我们渐渐远去。每月民办教师的补助费也提高到40元。我记得以前,恩师汪挺老师吃的饼子是自己用麦麸做的,把攒的粮票寄给了老家江苏无锡的妻子儿女吃。现在想起来,使我心酸的流泪。从1983年8月,我考取了西北师范学院函授部的化学系,完成了所有学业,成绩良好,毕业后,被礼县教育局聘用为初中代课教师。这年,我双喜临门,结婚成了家。妻子在家操务责任田,便于我和妻子方便,地里多数种植小麦、洋芋,玉米也就提不到种植方案里。这十年时间里,妻子每年喂养一头大肥猪,饭桌上多是猪肉片炒土豆丝,吃白面馍,晚上习惯吃的就是猪肉臊子面条。1989年12月我参加了“五大生”招干考试,次年录用为公办教师,家里的生活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玉米面的食品在饭桌上少见了,白的小麦面变成了家庭里的主食,还有那早些年不敢奢望的大米饭,也是常见的,既是偶尔出现一点杂粮会引起不住的赞叹,倒成了调剂食品,稀罕的不行了。家乡的人在地里,也不种玉米,大面积的种小麦,一年下来,收藏小麦数量大,少则收四五千斤,多则上万斤,有些家的储粮比过去生产队里的还多。我家只有三亩地也广种小麦,一家人生活有保障,比起少年时可富裕好多了。前几年,妻子提议,在河坝的一亩地里种上玉米,长下嫩玉米棒子了给娃娃解谗,成熟后,玉米面喂猪最好。我不由得怀念起玉米来,一下子来了兴趣,说:小的时侯,我最爱吃的是玉米面。秋后,打下的玉米还真管用,一头猪喂得人人夸奖,玉米秆干了,一些粉碎做了猪食料,一些做了燃料。本来那是一亩沙地,每年种小麦很不景气,种上玉米还好,妻子也高兴,说:没想到沙地里种蕃麦还好。玉米是养活人的庄稼,玉米是喂养人的儿子。以后,年年种玉米,收成不错。有时,吃着嫩玉米棒子,不由得回想起过去的生活,屈指三十年,今非昔比,生活条件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现在玉米食品成了人们的副食,甚至是变成了调味品。吃玉米,能使人回忆过去,想起吃玉米的年代,人们过着菜色生活,拧紧腰带闹革命,弄得面黄肌瘦的。吃玉米,使人不背叛过去,不忘本,珍惜今天。觉得玉米面真好吃,亲切、温暖,甜蜜,有一种感动在心中蠕动。感谢玉米,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的新生就是玉米给予的,脉管里跳动的生命,就是玉米生命的延续。吃玉米,你就觉得没有理由不好好活着,不珍惜生命就是犯罪。其实,真正感动我的是二零零六年八月的玉米。玉米的精神击穿了我的灵魂,使我的心灵得到洗礼。

二零零六年八月的一天里,轰隆隆的雷声震得天摇地动,闪电仿佛把山劈成了碎片,暴倾盆,雷霆好像落在屋顶上一样炸开,黑暗中觉得房屋就像大海中的飘荡在浪尖上的船,摇摇欲坠。妻子吓坏了伏在我怀里一动不敢动。第二天,天刚亮就起来,到我家河坝的那一亩沙石地里一看,我的天啦,玉米地里如遭受了十架轰炸机轰炸过似的,到处是石头,泥沙,没有一株站着的玉米,连地旁边的花椒树都埋在泥沙里。我用手掏掉压在上面的泥沙,我想扶起埋得还有半截的玉米秆,可惜压得太深,都弄断了。我扶着玉米苗,伤心死了,对玉米有一种说不出的悲哀,我完全失望了,丧气的回了家。几天后,我又回到地里一看,穗子上粘满泥巴的又从侧面长出了新穗子,黄嫩嫩的;有的玉米秆子,被穗子上的泥巴垂成了一张有力向上的弓;有的秆子埋在沙土里把地壳裂成了一条缝,看见生命的绿色;有些从石头缝里冒出新芽。遭受灾难的玉米,在这样的情况下,顽强的生长,没有放弃生命。我流泪了,心灵颤抖起来。我拼命的用双手挖出埋在地下的玉米,手指流血也没顾及。我悔恨自己在那天的放弃,觉得不可饶恕。我立即回家,叫妻子和儿子拿来工具,全家三人在地里干起来。玉米是养活人的庄稼,是顺农民的儿子。玉米的生命感动了沙土地。秋后,那一亩沙土地奉献了二百五十斤果实呢。一想起那一地的玉米,时常铭刻再我的脑海里。大年时节,我用架子车把被洪水带进去的石头沙子全部拉走了。两三年过去了,玉米的生命时常感动着我,有时不能够自己。玉米如此,人何以堪?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我没有理由去妥协;当遇到艰难险阻时,我决不退缩。珍惜生命,像玉米那样好好活着。这就是玉米的第二次生命。这就是玉米的精神。今年由于增种了一亩玉米,满屋满院子都是丰收的玉米,黄澄澄的,正如金子。现在农民们基本上不吃玉米面,都粜了,换成了钞票。不过,玉米面尊贵起来了,走俏城镇人家,成了农村人走城镇亲戚的礼品,很受青睐。

我很喜爱玉米。厚道淳朴,顽强向上,努力奉献,就像家乡的农民。我更是赞赏玉米的精神。我今年四十六岁了,回想起过去的生活,真的感谢玉米给我生活的启示,人活一辈子一定要有玉米的精神。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