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考点透析》有欺骗公众之嫌

2012-05-08 20:52 | 作者:夕阳红 | 散文吧首发

《高频考点透析》有欺骗误导公众之嫌

随着今年中高考的日益临近,尽管广大初高中应届毕业生为备考起早贪黑地埋头于各门学科的题海中,成了苦不堪言的“作业机器”。然而,仍然照例有大量形形色色的备考复习资料充斥各地的书店报亭。在那些一律标榜“抓考点得高分”的复习资料中,唯独在电视、网络、报刊媒介滚动发布的由北大音像出版社出版的《高频考点透析》一书的推销广告,无疑是最为牛逼雷人的。广告虚张声势地介绍说:“一套神秘的中、高考复习资料让许多初三、高三学生的家长争相抢购,引起极大的轰动。这套由北大教授王燕谋等50位权威名师讲解的高频考点是根据中高考命题的规律,从全国多套试卷中总结、提炼出来的常考点、易考点和必考点,这些都是考点中的重点,重点中的关键得分点,具有花最少时间,得最高考分的复习效果”。“有些考点就是年年考,今年高考还会考。抓住必考点,中高考必拿高分。高频考点虽然只占全部考点的1/3,但是在中高考中所占的分值达到了80%”。那位在电视广告中主讲的北大王教授甚至说,“这套资料可以避免考生在茫茫题海中花大工夫撒大网,捕到的却是几条小鱼,它能帮助考生只需用一个勺子就能捕到大鱼”。

我国现行广告法明文规定:“广告必须真实、合法、健康、明白,不得欺骗和误导公众”。而上述美言无度、故弄玄虚、严重失实的广告语,显然有欺骗公众、误人子弟之嫌。特别是广告语中那些颇能诱惑人心的什么“神秘的、必考点、得分点、必拿高分”等出格离谱的关键词,更是将《高频考点透析》吹捧得神乎其神。

它的欺骗性表现在广告语偷换概念、违背常识,鱼目混珠、似是而非,并滥用教授名师的“权威效应”博取公众的信任。众所周知,中高考的试题内容绝对属于受有关法律保护的国家机密,即便是参与命题的任何组织或个人,也不得以任何形式泄露或变相泄露试题内容,否则就是违法的犯罪行为。而《高频考点透析》的编写者,又是凭什么断定书中的“必考点”就是今年中高考的必考内容?其次,“考点”并非考题,“必考点”并不等于“必考题”。“考点”其实就是各门学科《教学大纲》以及根据《大纲》制定的《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所规定的“知识点”(即教材重点)。而“考题”则是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考察学生是否掌握和能否应用“知识点”的千变万化的测试题。其实,任何“猜题押宝”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自欺欺人的行为。再说,各门学科应该掌握的知识重点(考点)在《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中已有明确规定,根本就无需再以复习资料的形式重复进行换汤不换药的所谓“高频考点透析”。将“考点”混同于“考题”,甚至不着边际地吹嘘《透析》中例举的考点可占中高考试题80%的分值,简直是无稽之谈。如此弄虚作假的广告语,分明是瞒天过海的欺骗宣传。

它的误导性表现在:违背“夯实基础、全面掌握、突破重点、重在应用、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宣扬“考分至上”,颠倒教学手段与教学目的的关系;提倡投机取巧,否定日积月累、厚积薄发的求知理念。连小学生都明白,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求知,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考试只是激励和引导学生求知的一种手段,并非教学的目的。而上述广告语却本末倒置地将求知完全看作是应付升学考试的手段;将备考时复习《高频考点透析》看作是得高分的惟一有效的捷径;甚至在广告语中还危言耸听地将中高考看作是“决定学生一生前途命运的关键时刻”,难道落榜的学生真的一辈子就完了吗?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些违背常理的奇谈怪论竟然出于一群学富五车的教授名师之口,岂非咄咄怪事!按照他们的说法,我们的中学生还用得着平时勤奋学习吗?只需在中高考前花176元人民币买一套他们编写的“神秘的”《高频考点透析》,一切都搞定了。真有这么神奇吗?这不是欺骗公众误人子弟是什么?!

然而,更让公众和莘莘学子不能不为之感到惊讶和失望的是,50多位教书育人的教授名师为获取额外收入,竟无视教育部三令五申不准向学生推销学校教材练习册之外的任何附加的中高考复习资料的通知,不顾起码的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顶风编写附加的复习资料欺骗公众,误人子弟,为人不齿。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界的耻辱,是教育腐败的一种表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