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也是一所大学
苦难也是一所大学
——读高尔基《在人间》所想到的
高尔基《在人间》的原著,以前我一直没有读过。但是它的连环画,我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就已经看过了。我的青少年,几乎是伴随"文化大革命"一起长大的。那个时候,革命在学校闹得很凶。平时课余时间,看得最多的是连环画,如《小英雄雨来》、《寻太阳》、《狼牙山五壮士》等。书呢,确实少得可怜。外国的差不多都是前苏联的,而且大部分写的是卫国战争时代,什么《静静的顿河》、《青年近卫军》、《卓娅和舒拉的故事》等。中国的呢,也就是《保卫延安》、《暴风骤雨》、《金光大道》、《武陵山下》等等。近代的主要是鲁迅的作品,如《彷徨》、《呐喊》、《故乡》、《阿Q正传》、《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等,好多我都读过。古代的呢,四大名著发行最多的是《水浒传》,因此我也读得最多,特别是描写人的诗词,至今有些我还记得,如写宋江的,就是"自幼曾攻吏史,长成亦有权谋……"。
真正认真读到《在人间》,纯属一次偶然。前不久的一个星期天,我在家里闲着无事,看到上高中的儿子在家学习的桌子上,乱七八糟的,便想着帮他清一清。桌上的书倒是不少,除了课本书外,还有课外阅读的书,什么《麻雀要革命》、《嘻哈帮事件》等。清着清着,我突然看到了《在人间》。这是一本《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推荐书目,是一本自传体小说。高尔基4岁丧父,随母亲寄住外祖父家,10岁时外祖父因遭火灾而破产,他便被抛弃"人间",开始了自谋生路的流浪生涯。他当过装卸工、面包房工人,在做各种工役的过程中,即使受尽了各种欺凌、侮辱、愚弄、甚至毒打和陷害,在体验社会生活底层的艰辛、认识到人性丑恶的同时;外婆的善良、厨师的正直、玛戈尔皇后的博学,又使他看到生活的光明面。同文物鉴定人、司炉工、木匠等人的交往也使他感到人性的多面与复杂。特别是他的酷爱书籍,他利用一切尽可能的机会去读他所能碰到的书,那怕为此吃尽了种种苦头也绝不后悔的精神尤其令人敬佩。
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高尔基还说过:"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其实,除《在人间》外,他的自传体小说还有两部;之前有《童年》,之后有《我的大学》。在《我的大学》中,他为了抱着上大学的愿望,16岁来到喀山,但理想却无法实现,喀山的贫民窟与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他无处栖身,与人共用一张床板。在码头、面包房、杂货店到处打工。后来,因接触大、中学生、秘密团体的成员及西伯利亚流放回来的革命者,思想发生变化。他阅读革命民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著作,直至参加革命活动。在革命者的引导之下,摆脱了自杀的精神危机。喀山的4年使他在思想、学识、社会经验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这又使我想起了毛岸英。
“湘水之岸,英木苍苍;身在异域,魂归故乡"。中央一台黄金强档播出的电视剧《毛岸英》,其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岸英十来岁时和弟弟岸青一起流浪上海街头,无依无靠,居无定所,吃了上顿愁下顿;但是,为了识字,想有一本字典;每天就在桥上,上坡时帮人家推车,有时候车夫感谢,就顺手给一两个铜板,有时却没有。他就是靠这样一个两个的积攅,终于凑齐了两百多个,买了一本字典。就是这本字典,伴他渡过了十四岁前的流浪生涯,陪他在俄罗斯走过儿童学校、列宁军事学院、卫国战争坦克部队指导员、伏龙芝军事学院等,在异国十年自学汉语的全部生涯,并且还随身带回了延安。
在困苦的条件下如此,在舒适的时候更应该如此。学习应该成为我们所有的人的一种习惯,那样你就会感到,有一个生活伴侣和导师时刻与我们形影相随,特别是我们当今所处的科学发展的信息时代!
(通联:湖北省荆门市白庙路50号中国石化管道储运公司荆门输油处 宋和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