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农村小学生学语文倦怠现象产生的成因及对策
陇东学院教育学院 08级文专(3)班 甘肃 庆阳 745000 摘要:面对新世纪的农村小学语文教育,在当前状况下,相比城市、城镇教育而言,仍存在诸多矛盾和困难。由于教学条件不足,教师素质偏低,教学方法落后等因素导致农村小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厌恶、倦怠现象。因此,作为农村小学的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这个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也不得不使我们去想办法解决。本文旨在对农村小学生学习语文产生倦怠现象的成因及对策作一潜显探讨。
关键词:农村 小学生 语文学习 倦怠 成因 对策
一、当前我国农村小学生学语文倦怠现象的现状
长期以来教师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重智育轻德育,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依然存在。落后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负面效应和“应试教育”带来的对学生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造成学生主体定位转轨不到位,特别是研究小学生心理品德行为很少顾及了,挫伤了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造成自控能力差,自学能力弱,不注重创造性地探究知识,学习处于麻痹状态,缺乏兴趣,导致学生出现厌学的情绪。尤其是农村孩子,由于受地域和经济条件的制约,普遍存在着接受学前教育很不规范的现象,一般都是随班就读,绝大多数幼儿只接受一年的学前教育就进入小学,错过了幼儿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小学教育由于教学规模过小,学科课程又多,学科教师不配套,教学设施不全,教师在教学手段、方法、形式等方面存在严重缺陷。因此,小学生会产生对某一门课程厌恶、倦怠的情绪,就拿语文这门课来说,很多学生依然不爱学习。为什么不爱学呢?我们来看看他们背后隐藏的“祸患之根”。
二、农村小学生学语文倦怠现象的成因
(一)农村小学教师素质方面存在的障碍
建设高质量的教师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障。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实施者,其素质的高低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一个合格的教师应该具有文化素质,教育素质,职业道德素质。而这些素质正是农村小学教师所缺少的。
1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化素质不高
小学教师担负着全面培养小学生的任务,因此,小学教师必须具有多方面的综合知识。他们不应是仅仅同通晓一门专业的“专才”,而应是具备多方面知识和才能的“通才”。但是农村小学教师知识水平低,知识老化,陈旧,专业技能薄弱,虽然从教多年了,但从没有改革过自己从教的思想与方法。就拿我那偏僻落后的乡村小学来说,一些教师也让人觉得可笑。那所小学有五名教师,其中有三位是初中和高中毕业的。这些未经过任何专业训练的教师在工作中死抓蛮干。他们教孩子学语文好像只是仅仅为了实几个字,会写封信而已。而就那几个生字还要求学生机械式的去抄写十遍,二十遍,字倒是写对了,然而,那些字变得像一个个疲惫的东倒西歪的“孩子”。不少师范毕业的老师由于语文底子太差,短短两三年的师范训练,无法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质,导致他们从教后居然还有不少人连课前课后的总结规划都没有。我们常说:“课上一分钟,课下十年功”“要交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有一桶水”。在农村小学有些知识水平底或年纪过大的教师,他们从一开始从教应用了一种浅显的教学方法,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就按部就班的进行着。说句不好听的话,有些老师连自己教给学生的某篇文章都不理解,那怎么能运用自如地把孩子必须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呢?小学生总是愿意接近什么都懂什么都会的教师。记得我实习时,一个农村小学生向我提起过有关他们语文老师的问题,他说他们作业中有一道题是将一句话改写为转述句。学生都不会做,上课时就去请教老师,老师看了这道题沉默了会儿告诉他们说:“这道题不作为考试题,这个知识点太难了,等你们上了中学后就学到了。”听完小学生天真的话后,觉得有点好笑吗,面对这样的小学教师自己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还给学生们托后路,久而久之,在小学生意识当中,什么知识都等到明天去学了,谁还愿意惜取黄金时间,去努力学习呢 ?
2.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素质不高
由于农村偏僻落后,没有娱乐场所和学习园地,小学教师每天除了上完自己所带的两门课以外,其余时间就三五成群的凑在一起闲聊或玩赌。根本不去学习别的知识,开拓视野,提升教学素养与技能。比如,作为小学教师应该掌握的教育学,心理学,各科教材教法知识。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迅速发展,教育科学也日新月异,只有学习广博的科学知识,才能顺利的进行语文教学工作,可见,在这方面,小学语文教师差的太远了。
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书面语言,口头语言,民族共同方言等方面要严格的去要求。我在实习期间听过思四位老师的课,其中三位都是教语文的。他们一站在讲台上,首先露馅的就是口头语言,由于一些从教多年的女教师一直用方言给学生上课,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深入。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上面临着一场重大的改革,首先要求的是要用普通话授课,说惯了方言土语的农村教师突然间要改用普通话教学,他们能说的流利吗?当然不能,一口蹩脚的普通话再加上不科学的词汇。这样的教师站在讲台上面对新世纪的小学生讲课岂不是摧残学生吗?不但传授不了新知识,反而将学生带回到传统的“封建”课堂,农村小学教师在语文教学上,只知道教书不懂的育人,成为一些不太标准的“教书匠”。这里所说的不太标准也表现在多方面,比如农村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表达没有艺术性,没有表情,达不到抑扬顿挫,也没有合适的肢体语言,一堂课中哪能谈的上生动有趣,富有幽默之感呢?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进行科研活动,没有学会分析事实和创造教育现象,那么那些年复一年重复发生的教育教学工作是枯燥单调乏味的,最终他必然对自己的工作失去兴趣。如果教师没有兴趣,那么学习对于小学生来说就会变成负担。
小学语文教师不能够正确运用或遵循因势利导,扬长避短的教育机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自己的人格,尊严,不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对某些问题或事件的处理上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而给他们带来伤害。比如,一名小学生写了一篇作文,题目叫“我的语文老师”,文章中有大量语句都对她的老师进行了肖像描写—我的语文老师大概有二十多岁,个字不高,好像从来不爱打扮自己,一直扎着两个羊角辫,还戴着一副x光做成镜片的黑边眼镜....这篇文章经他的语文老师批改后还当成了“典型”用在作文课上进行“点评”。这个语文老师觉得她的学生对她过意不去,故意用作文形式来嘲讽和挖苦他,于是他也想了着召回击学生。他把作文一字一句的念给学生,一边念一遍“评讲”,当他念到“......羊角辫”时,全班同学混堂大笑,老师也冷笑着说了一句:“我还小的很呐,扎着羊角辫呀?”......本来这个学生没有其他意思,自己也许不懂的某些词的含义,就胡乱的运用了一番,但是作为老师不去给学生认真批改或辅导反而嘲笑学生,也许这个学生在写作中展现才能却因为一点小错误被老师扼杀了他的兴趣。从此以后她的语文学习总是在厌恶与疲倦中进行着。
3.农村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不高。
荀子说:“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他告诉人们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工作满不经心,必定导致事业的失败。教育学老师告诉我们作为一名小学老师要有三心:“爱心、耐心、细心。”这里的爱心就是要热爱学生,有些农村语文老师由于种种原因见到学生就烦,因而对学生的态度冷漠、生硬、粗暴,不懂得关怀体贴学生,从来不去反省自己的课学生为什么不喜欢,而对学习较差的学生时不时的讽刺、挖苦、甚至体罚,师生之间毫无感情,学生见了老师如同老鼠见了猫,老师与学生毫无亲和力,导致他们的距离越来越大。亲师才能重道,同样讨厌老师也就对他的课讨厌,不可否认,一些学生的厌学与教师的教育教学失误存在直接的联系,教师的师德无疑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另外,农村小学教师对素质教育的教育观念仍没有认真的落实到教育实践中,不能应用于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小学生的语文作业量在“减负”热潮之中或之后都没有实质性的减少。有些语文教师靠增加作业量来换取成绩,把作业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每天学生在校忙忙碌碌的要做一大堆作业,晚上回家还要“奋斗”半夜。有些语文教师常拿学生当出气筒,有时候心情不好了,看见自己的学生不顺眼,就胡乱地布置作业。让学生把课文抄写五遍,生子抄写十遍,词语抄写三遍等等,然后第二天检查,学生一听要检查了,急了,晚上回家趴在桌子上毛毛草草的开始“工作”了,由于量太大,只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疲劳了大半夜就完成了。结果第二天老师又来新招了,他先要进行课堂检测,考几个生字。这下糟了,有些学生虽然抄了十几遍,可是没用心去记,这会儿又写不上来了。老师一急,揪出来狠狠的给了几个耳光,学生无可奈何地趴在桌子上抹眼泪去了。又有些同学没有背过课文,被老师轰出课堂或罚站一边背课文。这些老师从没有真正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长此以往,这种无视学生主体性,不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状况与要求的落后教育观念指导下的教育实践,当然让学生厌恶倦怠心理吗?
(二)语文课程的“城市中心”取向远离了农村学生的需要
长期以来,我国义务教育课程的设置和教材的编写,主要以办学条件较好的城市学校和发展水平较高的儿童为依据,带有明显的城市中心取 向。这种精英教育课程取向忽视了我国义务教育的复杂性和城市教育的巨大差异性,导致农村学生“水土不服”。
1.语文教材中的相关问题
最近二十年来小学语文教改发生了巨大变化,教材内容十分丰富,根本不是那种简单的一篇课文后附带几个小问题的形式,现在的语文教材出了哪些内容,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板块“口语交际”。口语交际对小学生来说的确重要,它是学习语文的重要基础。然而就这一板块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却存在着障碍。小学二年级教材中有一个口语交际时要求学生要以自己的亲生经历在课堂上当导游,一群土里土气的农村孩子,有的连自己的县城都没去过,哪能谈得上旅游,更何况是在这里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讲述给学生,即使在这给学生当导游,那也是蒙这学生的眼睛让学生走路,学生岂不是在听神话吗?而没有经验的老师面对同样的问题只会说:“这个知识点我们暂且留下来,现在学习新知识吧!”教材中还有些内容比如说“才艺展示台,调查报告等,”由于条件有限,老师们都不去上这些内容,还是自己那老一套,上级篇课文,学几个生字,就连有些课文写的是中国的名胜古迹,大自然的绿山清水。学生没有真正浏览过这些地方,老师也不去做具体的讲解,只是单调的,一味的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课文,学生字。学生手中捧着内容丰富的教材,自己却学着单调乏味的知识。
2.学校教学设备欠缺
社会在发展,大部分学校也随着时代向前发展,不断的丰富增加校内的物质设施,设备,为综合性学习提供应有的物质保证。例如进行校园规划,开展书画长廊,学习角以及丰富的学习活动场所,进行校园美化,绿化,创造优美的读书育人环境,购买图书、音像、教具等资料,等等。建立语文综合性的课程资源库。然而边远的农村小学仍停留在只有教师,学生,书本的教学活动中。连最起码的教具—多媒体都没有,本来有些内容如果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效果肯定比老师用大白话讲给学生好得多。我们知道,凡是只有亲身经历了才能体验其果,农村语文教师长要求自己的学生谢某篇文章或影视文学的读后感,学生总是写的干巴巴的,甚至没有一点“感。”假若将文章或者影视文学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在这种先读后看在体会的感觉下,学生们肯定会感慨似溢,写出来的作文自然会有血有肉。说句同情的话,农村小学生太可怜了,每天除了与手中的那本语文教材为伴,再没有别的书籍来丰富他们的生活。没有图书馆让他们查阅资料,没有网络中心让他们合理的利用信息资源。因此,教学设施落后同样影响着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情绪。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我们的儿童、少年如果不喜欢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怎么谈得上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呢?同样在学习语文的基础阶段就厌恶语文,对语文不感兴趣,导致学不到知识。随着年级的升高,知识难度越大。小学生就会变成堂堂正正的“白痴”,不认识字,不理解文字的含义,写出来的作文一句不通。由于认识的汉字量极少,所以解决数学应用题也很困难。一些不爱学习语文或语文学不好的小学生,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常常出现惹人发笑的语言,因为他们学的东西总是事是而非,比如一些形声字或形近字一出现,小学生们只要认识其中一个,其他一律都读这个音。就拿“册”与“删”来说,这两个字是有点相似,但是他们并不读同一个音,很多学生经常把“删”读成“册”,这不是闹笑话吗?连最基本的字都不认识,还能谈得上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吗?[1]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世纪要求人们拥有独立获得信息的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只有学好语文,才能为一切打下基础。而在农村大部分学生不爱学语文,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该怎么办?
(三)避免小学生学语文倦怠现象产生的对策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课堂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应该特别注意为学生营造一种充满生命力的教学情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是文字兼美的名篇佳作。在充满活力的教学情景中,教师去引导学生感悟文中蕴藏着的内容和诗意,去品味隐匿于语言文字深处的作者情意。积累妙语佳句,接受人文熏陶,对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很重要的环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余永正说:“对于孩子的学习来说,第一是兴趣,第二是兴趣,第三还是兴趣。当孩子们兴味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时,学习变成了一种特殊的享受,变成一种精神的需要。”对于农村孩子来说,由于教学设备简陋,见不多,识不广,大多数学生对学习产生倦怠情绪。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中探求新知识的火花,激发他们探究语文的浓厚兴趣。
(二)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学习语文营造一个情趣盎然的氛围。
余永正老师说:“语文教学应该充满情趣。只有情趣盎然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情趣盎然的氛围才能引领学生进入语文的自由王国。”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引导孩子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理解课文内容外,还要和孩子们一起把生动精彩的课文编成有趣的故事,自导自演,或当游客,或以导游的角色去品味西湖的绿、趵突泉的美、黄山的奇、泰山的险……这些教学过程都为学生学习语文营造一个十分有趣的氛围,学生们都乐于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生的潜能也得到了充实的发挥、个性都尽情张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也要防止自由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既不能牵着学生走,又不能跟着学生走,教师要在与学生共同学习,平等对话中因势利导(启发、点拨、讲解),在教学相长中实现教学目标。因此,教师不能在课堂中一味地讲解,要根据小学生喜玩好动爱动脑的特点,运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唤起疲倦生的好奇心。比如教小学生学习生字,教师总不能天天将生字写在黑板上一个一个的领着学生念,重复了好多遍依然有好多学生没记住。与其这样不如我们换一种方法去教学生,根据生字的音、形、义,把生字编成儿歌。比如:“睛、晴、请、情、清”这几个生字,我们为它编首儿歌:“目青目青,眼睛的睛;日晴日晴,天气放晴;清水清水,青加三水;心情心情,竖心伴青;言请言请,礼貌伴你行。”还比如“桩、叉、侧、煤”这几个生字,我们可以将它编成字谜教给学生,“广场外种树,广场内堆土—桩,又多一点—叉,某一种火—煤,左侧不见人—则。”这样一来,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就牢牢记住了生字的读音和写法,即避免了出力不讨好的重复机械抄写,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同时也增进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把教学延伸到学生活动中,延伸到课外,从“小语文”走向“大语文”。
全国优秀教师李镇西为自己的语文课改确立了指导思想:立足课堂,面向社会,深入心灵。他的思想对农村小学教师来说应该有很大作用,农村教师应及时吸取李老师的思想。
“立足课堂,”就是语文教学改革要以课堂教学为基础,通过课堂教学,传授给学生必要的语文知识,并进行严格的读写听说训练,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科的知识能力。“面向社会”就是语文教学要紧扣时代脉搏,干预社会生活,把社会风气引入课堂,把语文课堂延伸到社会天地,使语文教学充满时代气息,让学生在热爱生活、关心社会的过程中广泛地吸收语文养料,在社会生活的实践中把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深入心灵”是通过语文教学要使学生发自肺腑地热爱语文学科,并能自觉地通过各种途径广泛地学习语文,使语文成为自己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使语文养料渐渐与自己的思想、情感、道德相渗透与融洽,最后到能在实践中情不自禁、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知识与能力的理解境界。因此,作为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如果把旧书斋学子的典型写照—“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拿到今天的语文课堂上,是不是有些发霉了?关起门来搞教育,让学生坐在课堂上写“秋天的田野”能写出怎样的效果?农村虽然落后,没有高楼大厦,但有绿水青山呀,大自然的景色依然优美,农村的小学语文教师何不把课堂作文搬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学习,去感悟,只有这样,学生们就不会再为写作文发愁了,也没有了学习的疲倦之感了。
在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教师教师不再是一位循规蹈矩的“教书匠”,而“科研型”教师,“专家型”教师已经越来越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我们应该站到时代发展的制高点,大胆的把“会学”作为教学目标明确下来,在教学活动中,注重教给学生学习和求知的方法,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坚强的学习意志作为教学得跟本目标。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自觉调动全部感官积极地投入学习,坚持不懈地与学习中的困难作斗争,不再感到学习语文是一种负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