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芳自赏拙诗《别》(作品剖析)

2012-04-16 12:20 | 作者:四不像 | 散文吧首发

《别》,是我昨天(2012.4.15日)发表的一首“自由体诗”。

顾名思义,该诗所反映的,自然是一种“别离时”的情景。

诗中的主人公,虽然算不上是“老骥伏枥”、“烈士暮年”,但也已经进入了“不惑”之年。

然而,他孩提时就“萦绕的幻”,却一直没能实现。

所以,“夕阳西下”的紧迫感,促使他不得不“离雏别妇”,以求能解除自己的“困惑”。

该诗一开始,我便有意把主人公置身于一种悲凉的气氛之中:“迎着晚风瑟瑟 / 向着落日圆圆”。

时间是在“傍晚”;有风;并且刮得很大,甚至能听得到发出的“瑟瑟”响声。

通过开头第一个“迎”字的运用,足可以说明:主人公是在“很吃力地‘顶风’行走”;

同时,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主人公当时的心情,也是很沉重的。

一轮“虽然有光,但却无‘芒’”的“残阳”,显得又大又圆,让人敢于用肉眼“直视”之后,立刻会产生出一种“惨淡”的感觉。

(晚风瑟瑟——有声无形;落日圆圆——有形无声)

在此需要说明一点的是:

这里所写的“向着落日圆圆”,绝不仅仅是为了追求与“迎着晚风瑟瑟”做表面形式上的对称,而造成的“重复地交代时间”。

而恰恰是在告诉读者:主人公是由“东北”去“北京”、乃至更远的地方。

另外,开头这两句,是属于一对儿无“主语”的“对偶句”:

“迎着(时态动词)晚风(名词)瑟瑟(叠字形容词);

向着(时态动词)落日(名词)圆圆(叠字形容词)”。

“迎(平)风(平)瑟瑟(仄仄);

向(仄)日(仄)圆圆(平平)”。

接下来写的是作品的中心部分:

“带着 不惑之年的 困惑 / 去寻求 孩提时就 萦绕的 梦幻

这是一对儿“矛盾统一体”:

按理说,已经进入了“不惑之年”,应该没有什么“困惑”啦。可主人公则不然。

而他的困惑,便是“至今一直没能实现的——在孩提时就萦绕的梦幻”。换句话说,也就是“理想”。

因为“诗”——讲究“含蓄”和“高度概括”。

所以,我在这里,也就没有“具体”写出主人公的理想究竟是什么?而是用了“梦幻”两个字,对“其”加以概括。

这样写的好处是:它将会使“抱有各种各样理想的人,都能同时产生共鸣,从而引起更大的社会效应”。

接下来,我用的是“反差手法”:“雾霭隐没——余晖显现”。

先说说 “雾霭隐没 / 昨夕无尽的缠绵”:

“列车载着男主人公,很快便消失在了前方的暮色雾气之中!

此时,昨晚“难舍难分、互相叮咛”的情景,清晰浮现,正深深地痛刺着主人公的心!

下面再说说 “余晖显现 / 两条冷清的铁轨/ 一所孤寂的小站 / 半对儿依依的秋雁”。

“在夕阳的余光里,女主人公正沉浸在刚刚离别伤痛之中。此时,能够进入她视线的,

只有这些与她当时的心情相吻合的事物”。

为了进一步衬托女主人公的心情,我在这里特意用了一组“排比句”:

“冷清的铁轨 / 孤寂的小站 / 依依的秋雁”

并且,在每句的前头,分别加上了“层层递减”的“数、量词”:

“两条 / 一所 / 半对儿”。

之所以要这么写的目的,就是想表明:女主人公当时的心情是“越来越感到孤单和空落”。

而越是感到“孤单和空落”,就越能说明女主人公内心的“感伤程度”,恰恰是在“层层递增、越来越浓”。

此外,为了能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在结尾处,我又特别用了“秋雁”加以扣题,以营造出一种“比‘傍晚’和‘刮风’更深一层的悲凉意境”!

对于“意得志满”的人来讲:秋天,自然是成功和收获的季节,会使人感到心旷神怡;

然而,对于“失意落寞”的人而言,秋天的“凋零与萧瑟”,则更能给人增添无限的“忧伤与惆怅”。若不然,怎么只有“悲秋”,而没有“悲、悲、和悲”呢?

再有,本来,当列车开走之后:“铁轨”由“轰动”变得“冷清”;“小站”由“喧嚣”变得“孤寂”。

这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会给人造成很大的心理落差。

而如今,又添加进来一只“发着哀鸣的失群孤雁”,那将会给一个正处于“离别痛苦”之中的人,带来多么巨大的心理触动啊!

而那“半对儿依依的秋雁”所象征的,不正是那个“处于忧伤之中、依依不舍、甚至哽咽、抽泣”的女主人公吗?

还有,在“拙诗”中,我为什么要把“分别的时间”安排在傍晚?

这是因为:人思念人的最强烈时间,应该是在黄昏之后。

对于此,我是深有感触的:

时候,每当我母亲外出,我最想她老人家的时候,便是“从黄昏开始,一直到深”。

还想说一点的是:

在“拙诗”中,我并没有让两个主人公说一句话,目的自然是想求得“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因为,语言再多、再好,也终归是有限的。

同时,还容易把读者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而不能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

那么,关于上述这些絮絮叨叨、语无伦次的所谓“剖析”,是不是说“在下”的“拙诗”就完美无缺呢?

其实恰恰相反,毋庸讳言:“拙诗”的不足和不当之处不仅“有”;而且肯定是“相当地‘有’”!

古今中外大家名流尚且难免,更何况吾辈乎?而只不过是“自己的‘刀’,‘削’不了自己的‘把儿’而已。

正因为如此,所以,我才把这首“拙诗”拿出来,其目的无外乎是想能得到热心地指点和帮助。

如果真的能有哪位老师或者朋友“不吝赐教”的话,则实乃吾之幸也!

附: 《别》

迎着 晚风 瑟 瑟 ;

向着 落日 圆 圆 。

带着 不惑之年的 困 惑 ,

去寻求孩提时就 萦绕的 梦 幻 。

雾霭隐没:

昨夕无尽的 缠 绵 。

余晖显现:

两条 冷清的 铁 轨 ;

一所 孤寂的 小 站 ;

半对儿 依依的 秋 雁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