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对与错

2012-04-13 17:54 | 作者:狩猎 | 散文吧首发

1931年7月23日,蒋介石最早向全国同胞通电:“赤匪军阀叛徒,与帝国主义者联合进攻,生死存亡,间不容发之秋,自应以卧薪尝胆之精神,作安内攘外之奋斗。”此即为“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9。18后,随着日本的进犯东北,国民一阵恐慌,对当时合法政府“国民党”不抵抗政策极度痛谴。争论闹的沸沸扬扬,各地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强烈要求国民军抵抗。然而蒋介石却坚持自己的主意:“攘外必先安内。”让人们无法理解,骂他是军阀、卖国贼等等,以各种恶名赐予他,然而他真的错了吗?

首先“攘外必先安内”并不代表他不抵抗日军,只是要先打败共军,稳定局势后在“攘外”。此时中国人极度麻木,民族意识低。蒋介石曾说:"倭寇深入,赤匪猖獗。吾人攘外,必须安内。我中国之大患,乃在人心复杂散漫,精神萎靡不振,而又不能忍苦耐劳,乃至寇深匪狂,望我政治宣传各同志,刻苦耐劳,坚定工作,忍辱负责,打破日前之难关,完成剿赤之使命有厚望焉,以致宣传诸同志。"可见他的志向不小,并没有萎缩畏惧日本而实行不抵抗政策。

从国内形势看,此时国民民心不统一,装备差,经济力量落后,从辛亥革命起连年战争,国民再也伤不起了。而任何一个党派都不喜欢与其他党派共同参政,且当今共产党就是一党专政,而此时国民党又何不是这样想呢?共产党一直处于极度被动局面,战争伤亡惨重。试想,“剿匪”马上就要成功了,蒋介石会半途而废吗?这好比放虎归山,等共军恢复元气,在想与之抗衡,那就不知道有没有胜算了。这样耗时、耗费、耗神,又不利于统一,蒋介石不会连这点脑子也没有吧。

从日本方面看,日本工业革命后,已经迅速的成为了世界大国,武器装备先进,空军、海军称霸世界。中国此时用的装备基本上是进口的,而且空军、海军才刚开始起步。正在犯病的中国怎能与之抗衡呢?日本强占东北三省,是他们进十几年来的计划。就当是关于东北三省的地图来说,中国官方只是标到乡级方位,而日本却把每一条小河,每一座小山都勾画的淋淋尽致,可谓蓄谋已久。要想快速把日本打败,那是不可能的,而且这会留给了共产党的喘气时间,以后就会更加的一发不可收拾了。蒋介石认为最有效的办法是,乘自己处于优势,用最快的速度消灭共军,在跟日本打持久战,完成统一才是上策。这也完全适应当时的国情,实为正确之策。

唯一不足的是,错在蒋介石没有做到快速歼灭共军,使得东北局势在长时间的驱使下恶意恶化。才有了张学良和杨虎城绑架蒋介石,发动“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联共抗日。如果蒋介石能够做到速战速决,“攘外必先安内”这一政策就是一个传世之经典了。这就从侧面反应出,共产党的民心所向。

蒋介石是一个很有思想,很有才干的人。能被孙中山提拔和看重,这就很肯定的证明了这一点。在1937年—1945年期间,蒋介石成为中国最高抗战统帅,蒋介石领导200多万国民革命军坚持8八年抗战,在正面战场上与日军抗衡,实为一种民族精神也。1949年,蒋介石父子退居台湾之后一直反对台独,反对美国分裂、“托管”台湾,这难道不又是一种民族精神吗?

蒋介石纵有千错万错,也不应该将其丑化矮化,也不应该将其全盘否定,蒋介石虽然有其过失之处,但仍不失为民族的领袖,不夸张地说,蒋介石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伟人。

评论

  • 闲散人家:没有对于错,只有一个利益问题。但是共军是一朝一夕能够消灭的吗?即使消灭了,到最后也是两败俱伤,还有什么实力与日本抗衡,日本更是坐享其成。
    回复2012-04-15 11:47
  • 聊天:好
    回复2012-04-16 21:48
  • 狩猎:回复@闲散人家:见解不错,谢谢来访。
    回复2012-04-17 21:57
  • 狩猎:回复@聊天:谢谢,
    回复2012-04-17 21:58
  • anybody:蒋的这一政策是当时国民政府的上上策,蒋的抗日是肯定的,对于不抵抗这并不是蒋的意愿,那是张学良自己实行的,并不是蒋的命令。而如今中共在书本中抗战历史修改实在是......虽然这都是
    回复2012-05-03 18:49
  • 孜孜:而且西安事变的原因谁都不清楚,谁也没有说是,难道是因为张杨太爱国了么?这个有些说不通,说不定就是张杨和中共串通好老的。今天我们近代史纲要老师还说,国民党和共产歼日人数差不
    回复2012-06-05 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