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公粮

2012-04-07 21:06 | 作者:鄱阳湖的风 | 散文吧首发

李文旺

自古以来,国家国家,一国之家。国家靠什么维持运转?靠的就是皇粮国税。自从推翻了帝制,再也没有什么皇粮了,共和国成立以后,当家作主的农民们集体上交的全叫公粮。

江南水乡,有的是吃不完的大米,有的是不用花钱的鱼虾。至于交公粮,还有一支十分著名的笛子乐曲《扬鞭催马运粮忙》,悠扬快速的节奏把群众交公粮的喜悦刻在了笛子上,也刻在了人们的心里。这是一首诞生在七十年代的曲子,那时候还没有生产责任制这一说,反映的是集体交公粮的情况。

1983年,我们村也实现了生产责任制,于是“各种各的粮,地肥猪牛壮,比比谁更强,踊跃交公粮”,则反映了农民们面对新的农村体制的喜悦。那时候,我十七八岁,父母虽然年近花甲,但是在农村也是大半个劳力。农村俗语说:“只要手脚不停,保你不生疾病,若要好吃懒做,常常医院坐坐”。

第一次交公粮,用船装载,等把粮食从船上卸下来后,我就遭遇了不太乐观的事情。听人说,粮食送不送得出去,还得看粮站的脸色,那时候已经出现了卖粮难的势头。说到底,是要看粮食质检员的。质检员说你的粮食好就好,差就差。所谓好,就是粒粒饱满,成色好,晒得干燥,无其他杂质。所以,“验粮一根棍,请吃就好混”。检验粮食一般是用一根有许多洞洞的空心铁棍,用力地往装粮食的容器里插,深度不同的谷粒就能透过洞洞被提取出来,然后检验。

粮站也有不正之风,个别质检员需要农户巴结他——————送几盒烟或者请吃一餐饭。若是他一高兴,就是再差的粮食,也能通得过,甚至评上甲级标准。所以,又说:“粮好粮差,吃香喝辣”。有一些老实巴交的人不想变通,做不出那些丑事,就是再好的粮食也要拿回去再晒几个太阳。卖粮难,难以上青天。虽然夸张,可还真把不少丰收后的农民难坏了。

有个质检员叫黄熟,多好的名字,粮食一黄了自然也就熟了。可是因为他吃拿卡要,农民们在他名字后加了一个字————黄熟粮,当地的方言“粮”“狼”不分,大家背地里喊他黄鼠狼。后来这人被处理了,落得个黄鼠狼的下场,灰溜溜的离开了这个行业。所以,我父亲虽然文化不多,常常教导我说:别说风不正,人心是杆秤。

当然,粮站的大多数工作人员还是公正的。他们和农民们一样,顶烈日,熬酷暑,不要说用电扇(也没有空调),就是在树荫下躲躲或者用什么东西扇扇风,也是奢侈的事。

虽是水乡,但是随着公路化的日益推进,许多水路渐渐被公路代替。当地流传“船三年,车四年,上门收粮赛神仙。”————用船送粮三年,用车送粮四年,后来政府转变工作作风,上门收购粮食。各个收购点深入自然村,交公粮最远也只有两华里,相比以前的“水路十八弯,公路颠三颠”而言,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不过,就在上门收粮的前两年,我就离开家乡工作了。

用汽车或者拖拉机送粮食,因为车外更凉快,所以不少人坐在高高的粮堆上,还真有些惊险。送粮的路上要经过江西省吴省长的老家,于是,大家就一路讲“乌泥村”的故事。农民们常常指着乌泥村教导孩子说:“你也要好好读书,人家当省长,全靠书读得好,你要是读书出了头,不说当官,总能吃上国家粮吧!”殷殷之情,溢于言表。

前几年,中央颁布了农业新政策,农民种粮食可以不交公粮,这一规定,让中国的农民们大为振奋。虽然这和我没有太大干系,可是,对于农民,对于我的父老乡亲,一定是一件大好事。

所属专题:2012清明节诗歌散文专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