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斤4两9钱书

2008-11-07 10:18 | 作者:双玲 | 散文吧首发

我在书市买了1斤4两9钱书。10元一斤,花了14.9元。你别笑,是真的!

我们单位附近有一个大型书市。这个书市是一个大型超市改造的。进了书市大门,里面是用书架隔开的很多的小店。那是我经常光顾的地方。昨天中午,我又来到这里。我发现在这家书市的大门西边,又单开了一个小书市,我走了进去。进了大门往下走十几个台阶,就是书市了。大概是利用了原来的地下停车场改建的,面积有一个篮球场大。

吃饭的时间,书市里人很少。老板很热情,问我想买什么内容的书。我说我先随便看看。

老板继续他的热情:“10元钱一斤,快来看看!”

我没理他,我以为我听错了。

老板详细介绍:“这边的都是10元钱一斤的,全是新进的!”

“10元?”“还一斤?”

老板滔滔不绝:“我这里叫图书菜市,就论斤卖。我们是论斤进的,所以也论斤卖。这叫公平!”

“奥,这样啊?”我少见多怪了。

论斤卖的书大部分是过期的高中习题。也有一些有点旧,但确实是正版的名著。我挑过来,挑过去。最好只挑到了两本喜欢的,一本《余秋精品集》、一本《朱自清散文精选》。

“老板,给我称一下看是多少斤!”我也幽默了一下。

老板拿到电子称上一称:“1斤4两!14块9!”

“啊”

“还有9钱!”

“奥。”交钱,成交!

我看了一下书的原价:41.6元,大约打了4折价。便宜!

我还在这里买到了一直没有买到的《追风筝的人》。还顺手买了一本《泰戈尔诗选》。

满载而归!

回来的路上我觉得好笑:书!论斤卖!有意思!

我不知道,我读了这1斤4两9钱的书后,是体重增长了,还是学问增长了。倘若是学问增长了,又用什么办法称出来呢?

量词混用!

我记得80年代初,我还买过论“堆”卖的书。大概是周村的新华书店要搬家,所以就“处理”了一批书。15块钱一“堆”,大约有30多本。那时候每月工资是21元,15元就是大半个月的工钱,不过我还是买了一“堆”。可喜的是这“15块钱”可是让我收获了不少的知识呢!

前几年,我听说我国南方的某个地方,嫁女儿的时候,嫁妆是用尺子量的。就是100元面值的人民币,量上一尺,就是嫁妆。我在银行工作了十几年,对于一尺人民币是多少,还真没有什么概念—没量过。据说还有上称称的,多少合适,就看两家协商了。对于这些人,我的感觉是他们真有钱。我只是担心千万别把自己儿女的幸福也上称称了一块卖了就好!

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说西方人已经经过试验,人的灵魂是可以称的,有重量!大约是多少多少毫克。西方人可真能折腾!只是不知道高贵的灵魂和丑陋的灵魂在重量上有没有差别!

中国的量词很丰富,但使用却很严谨。如果混用很容易让人产生错觉。

还有等价物替换的:

大学毕业证,这应该是经过认真苦读后,才获得的。职称证,这应该是要有真才实学才能得到的。可是这些对于一部分人来说,都是可以用人民币来换的!前几年,满马路上都是这种小广告,明码标价:**大学毕业证1500元,**学校毕业证1000元。还实行三包:包换、包真、包上网可以查到。可谓服务周到!这种证书有用吗?到了工作单位,别人一问三不知,岂不露馅。没有真凭实学,你能干的长吗?

我真替他们担心,如果肚前抱了一摞证书,而肚内空空,怕要失去平衡,栽跟头可就麻烦大了!

量词的使用有他的严谨性,等价物的交换也有它的科学性。还是该用什么用什么吧。否则,这个世界就乱套了!

评论